取名字,你喜歡“錦書來”還是“錦衣衛”?

文/黃裡

剛剛舉辦的、熱熱鬧鬧的“成都國際非遺節”,再次為成都營造了濃烈的歷史文化氣氛,“讓傳統元素融入文創產品,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不僅是幾天的節日,近些年,圍繞傳統文化延伸的文化工程,在成都也是層出不窮,成為這個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方式。

取名字,你喜歡“錦書來”還是“錦衣衛”?

成華區打造的東風大橋旁濱河商業街的改造效果圖。

前兩天,路過成都錦江邊,東風大橋旁一個新開闢的市民休閒區,人流不斷,沿河的老舊建築煥然一新,“變身時尚潮流之地”、“網紅打卡點”,周邊的商家生意也因為加持了更多的“歷史文化”而增添了人氣,還有媒體譽為“打造天府錦城建設樣板工程”。

借傳統和歷史的人脈,假錦江、錦官城的美名,成都人喜歡在各種場所使用一個“錦”字,比如,錦裡、錦苑。怎麼用還是有講究的。我路過的這個河邊,v建了一家公共書屋供市民自由進出、閱讀,取名為“錦書來”,名字生動不俗。

不過,也有一家自薦為市民食堂(難道不是售衣的?)的餐館,門面上寫著三個大大的字——錦衣衛。稍有歷史知識的人應該知道,明朝皇權專制下的“錦衣衛”,不僅和百姓日常生活無關,而且因為擁有特權,胡作非為、貪贓枉法,造成了社會的混亂。這裡的這個“錦”字與成都傳統中的“錦”字沒有絲毫聯絡。以此為店招實在讓人生疑。

細看,這個店家也並非完全對歷史無知,“錦衣衛”三個大字後面,還在店堂的左右兩個區間,分別貼上了“東廠”、“西廠”的繁體字標識,似乎是刻意要營造一種歷史場景與氣氛。這種牽強附會的“假借歷史”,不僅沒有休閒與輕鬆,似乎也超出了調侃的意味,讓人頗感不適。

讓歷史元素融入現實生活,在新的文化氛圍中為市民服務並帶來經濟效益,歷史的標籤是可以在現實中開花結果的。筆者以為,“歷史文化”周邊產品,在借用歷史資訊碎片時,還是應該翻翻書,查查字典。製造“文創產品”要講究來源與意境,不應該以調侃的心態隨意在設計中加貼歷史資訊,無關和負面的資訊更不應該被容納在城市建設的樣板工程裡。

TAG: 歷史成都錦衣衛文化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