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州花燈是廣東省傳統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大瑰寶。起源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潮州花燈主要分佈於潮汕地區,從早期的迎神遊燈到民間賽燈,逐漸演變發展為節慶觀賞和民間裝飾的綜合性燈綵藝術。潮州花燈集彩扎、彩繪、剪刻於一身,特別是融合了潮州特有的潮劇、潮繡、泥塑等多種藝術元素,造型精巧多樣,文化內涵豐富,鄉土特色濃郁,自成體系,別有一格,是潮州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嶺南燈綵藝術的奇葩,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名錄。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州花燈《織繡迎春》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州花燈《水淹金山寺》

潮州花燈不同於北京宮燈、上海龍燈和廣州走馬燈,其形式多樣,風格獨特,有紗燈、活景等。花燈題材有花果、蟲魚、鳥獸和戲劇、民間故事人物等。多時達百屏,故有民歌《百屏燈》流傳,從“活燈看完看紗燈,頭屏董卓鳳儀亭,貂嬋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到手槌胸”一直唱至“百屏拜壽郭子儀”才結束,是對歷史上潮州花燈盛況的寫照。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傳統花燈《董卓鳳儀亭》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傳統紗燈《水漫金山》

花燈的製作工藝比較繁複。不同品種的花燈,其用材、製作過程均有差異。其製作過程一般包括構思、扎胚、裝裱、裝飾、組裝幾個環節。潮州花燈主要以竹、鉛線、絲紙作骨架,用綢緞、絲絹、花邊繡品作衣飾,製作工藝包括了構思、扎胚、裝裱、裝飾、組裝(大型或活動型花燈)等流程。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州花燈《仙女散花》

潮州花燈分為彩扎彩塑的立式屏燈和可吊掛可手提彩繪掛燈兩大類。屏燈也叫座燈、燈屏,能自轉或人物頭手腿腳能活動的叫活燈,通常為一屏一燈一景,多以戲劇的人物故事為表現題材和設計人物,襯以樓臺亭閣、山水園林燈組合成一屏屏的圖景,再裝配燈光映照而成。人物臉部用泥模紙塑脫胎,飾以眼發,塗以色彩,身體用竹篾鉛絲紮成,穿上薄料袍服,腹中置燈燃亮,是屏燈工藝最考究的一環。屏燈既有三四丈高的大型製作,也有僅幾寸的小型紗燈;按表現風格不同,還分為注重人物神態衣飾衣紋的文燈和講究盤弓走馬架勢的武燈。

掛燈以藤、竹、木及金屬條片作框架,罩以絲紙絹帛玻璃,而後彩繪詩畫圖紋,再依造型需要鑲嵌裝飾纓絡、螺鈿、珠串、銅片,古雅華麗。舉凡龍獅虎鳳、花鳥魚蝦以至水桶、花籃等等皆可入燈,其中立體見方、工筆寫意與漫畫兼具的燈櫥和鏡框裝畫的燈牌尤顯特色。

傳統的潮州花燈從內容上可分為“素燈”和“熱燈”兩大類。“素燈”又叫“文燈”,重於表情動作,側重透過表情、動作等形體語言來表達思想內涵。“熱燈”又叫“戰燈”,講究盤弓走馬姿勢,反映武打戰鬥場景,使人有如身歷其境,浮想聯翩。從人物形象和表情上看,潮州花燈與潮劇舞臺上的人物角色一樣,可分為生、旦、醜、淨四大類,再配合服裝鞋帽、道具刀槍、姿勢表情、佈局景物,構成一幅幅完美的畫景。

潮州民俗:元宵遊花燈

元宵遊花燈,是由民間組織及各行鋪出資製作花燈,晚上穿街過巷遊行。花燈隊伍前導為火把、龍燈,接著是潮州小鑼鼓和花燈屏,末尾是五彩鳳燈,俗稱“龍頭鳳尾”,寓起於轟轟烈烈,結於華麗多姿,含有“吉祥”之意。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紫氣東來·麒麟》燈屏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州花燈節亮燈儀式(盧寧銳攝)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州花燈節

據民間傳說,潮州唐朝已有觀燈、鬧元宵活動。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新安餘民刊本《荔鏡記》取材於潮州民間傳說,第六齣《五娘賞燈》中多處描寫元宵夜潮州遊花燈情景。清代吳震方《嶺南雜述》有“潮州燈節有魚龍之戲,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與京師無異。”嘉慶《澄海縣誌》記載“十一日夜起,各神廟張燈,士女嬉遊,放花爆,打鞦韆,歌聲達旦”。清代元宵遊花燈以潮州最為有名,尤以自正月十五至二三月方歇的廟會為佼佼者。

大街小巷、行鋪、院落、祠堂等張燈結綵,掛各式各樣的蓮花燈、梅花燈、鯉魚燈、走馬燈等。是晚,潮人無論男女老幼,祭祖、用晚餐後,便上街遊覽賞燈,猜燈謎,到處人山人海,歡聲笑語,熱鬧歡樂。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團圓燈火福滿潮州(吳淑賢攝)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汕藝術瑰寶——精巧多樣的花燈

潮州花燈節

宣告: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進行刪除。

TAG: 花燈潮州屏燈紗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