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悠悠長河中,不斷有學者提出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指導著尋常百姓的生活,帝王治理國家的方式;這些想法,最終也形成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07 29。 2020

2020年7月25日晚,新華小記者組委會邀請北京名道國學文化中心主任

鄭迪軒

做客新華小記者會客廳,與小記者們暢聊中國傳統文化。

鄭老師為小記者們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來源,回答了小記者們關於傳統文化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始於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至今。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

自小我們就在背誦“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除了《弟子規》,傳統文化還包括戲曲、國畫、四書五經,茶文化,春聯,燈謎,傳統節日,酒令划拳,歇後語,中國飲食、中醫、服裝(漢服)、皮影戲等。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向美國學者鄧爾麟談及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西文化的區別,認為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自古,帝王也是以禮治國。中國的五大禮分別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吉禮是對先祖與各種神祗進行祈求福祥的禮節。凶禮是指哀邦國之憂的喪葬禮節,還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弔。賓禮是諸侯對王的朝見、諸侯間的聘問和會盟等之禮節。軍禮是戰爭、田獵、築城等動員大量人力的活動的禮節,即大師之禮、大田之禮等。嘉禮是為了親善萬民的禮節。

中國關於禮的三部重要的書分別是《周禮》《儀禮》和《禮記》。中國禮儀的核心是愛, 禮儀中的禮是尊敬心,儀是態度。擁有禮儀的人,處處受人尊敬;還可以增加自身競爭力,更好地走向成功。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鄭老師著重向小記者們講了禮節中的“孝”“悌”。孝指盡心奉養,尊敬、孝順父母。對於孩子來說,主要表現為和顏悅色與父母進行交流;愛護自己的身體;行為舉止尊重父母。因為孩子和父母生活年代不同,觀點會有很大差異,產生分歧是常有的事。但意見不同時,孩子和顏悅色提建議,雙方相互包容,理解,溝通,不採用極端的方式迫使父母滿足自己的想法,便是小孩子能做到的孝。

“悌”指愛護兄弟姐妹。對於現在來說,同學相互關心,友愛也是悌。在家庭文化中,簡單的餐飲禮儀也可以表現孝,例如關愛父母,給父母盛飯,倒杯水等。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所以,小朋友們,如今的我們沒有更多的本領,但日常的小事中孝順父母我們還是可以的。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論語》精選: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裝作知道,這才是聰明的(指 ;做學問態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為:是。第六個“知”通“智”,意為“聰明”。其餘的“知”都是“知道”的意思。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天資聰明卻好學習,並且不以向別人請教他們認為很低端、很簡單的問題為恥。因此,諡號為“文”。( 後來指不恥於向不如自己的人來問)

3、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故:已經過去的(指已經學習過或已經掌握的知識)。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罔: 迷惑、糊塗。殆: ,疑惑、危險。

5、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的膽量卻比兩個人的還大,勇於作為,所以我要壓壓他。兼人:超過兩個人。

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自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還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曉。悱: fei, 想說可是不能夠恰當地說出來。

7、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翻譯:人如果不誠信,不知道他還有什麼事可以做好。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8、。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德行好或有才幹的人就要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自已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賢:賢者,有賢德的人;齊,相同;焉,於加之;內,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裡;內:內心,自己。

9、

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

翻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

非常重要。

10、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欲:想要;勿:不要;施:施加; 於:介詞,在。

學華夏文明,建禮儀之邦

本文為新華小記者撰寫

如有問題,請聯絡我們

TAG: 翻譯文化禮節傳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