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經》第三卷三極篇第十二章

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五常,即是五種人生社會的常規準則。只有合

乎了這五種規則,社會的秩序便會安寧,人們的生活便會歡樂。

但真正的聖哲之人,從來在意識之中不會有任何的分別,認為這是仁啊,那是義啊之類的。他只管順其自然地做去,也許這一事當中便包含了全部的五常。或者是從義做去,但卻兼備了仁禮智信。反之亦然。

正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已經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所以大眾根本無法去給他們的行為或者道德加以命名的。

當然,儒家鼓勵人們在五常中安身立命,或者崇尚義舉,或者奉行仁道,或者恪守禮儀,或者追求智慧,或者謹遵信譽。這在道家看來,一旦恪守了某一信條,便會受到限制和約束,就得不到自由了。

《文始經》第三卷三極篇第十二章

關尹子曾侍奉老子身邊,在龍山上築庵,請老子講道,一住就是很多年,關令尹喜研讀老子之學,有心得體會,發而為文,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尹喜自己所著一書,為《關尹子》一書。然而,兵燹災難,其書殘缺。而關尹子被封做了文始真人,所以其書也該稱做《文始真經》。名為《文始真經》,此經共分為九篇,闡述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以養性為中心思想,體會虛無中的真實,位列道教著名的五經之一,其它四經為《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和《黃庭經》,足見此經之重要。

《文始經》第三卷三極篇第十二章

(原文)

關尹子曰: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

[白話]

關尹子說道:大道沒有興作,利用大道應對世務的嘛,便是事功不是大道;大道沒有方所,利用大道寄託事物的嘛,便是事物不是大道。聖哲之人終究是不能夠拿出大道來指示給人的。

[玄參]

大道無為無方,所以不能用行為與空間去認識大道。

如果說用大道的方法去處理世事,那麼這是事功而不是大道,因為大道不是事功;如果要用大道的方所去寄託物質,那麼這是物質而不是大道,因為大道沒有空間。

聖人行為處世,只是順其自然而已,無法為任何人指示任何東西。

大道是什麼呢?誰也給你拿不出來。正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TAG: 大道關尹子或者文始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