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2000多年前的“孔老師”已經給出了經典答案

少時學古文,很多人的啟蒙課是《論語》。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總會讓不少人萌生疑惑——每天背誦默寫,複習考試,學習的樂趣究竟何在?在眾人心中,孔子是聖人,是尊者,是所有人的“孔老師”,卻唯獨不是一個平凡人。今天,作家楊照先生將帶領我們重新認識孔子的另一面:他並不是一本正經的老學究,也不是愛“煲雞湯”的人生導師,這位內心流淌著叛逆血液的性情中人,以獨特的視角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為世人留下了充滿智慧的思想和啟迪。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2000多年前的“孔老師”已經給出了經典答案

我一直覺得,孔子是歷史上被誤解最深的一個人。表面來看,兩千多年來他備受世人尊崇,似乎得到了所有的榮耀和光輝,但這其實是個“詛咒”——無論是崇拜、稱讚、追隨他或是批判、唾棄他的人,絕大部分其實並沒有真正地認識和了解他。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在我高中時代,有本國學教材叫《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大陸版本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主要介紹的是《論語》和《孟子》。這門課每一則都要背誦和默寫。開篇《論語·學而篇》的第一條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到知識後按時溫習並實踐練習,難道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

那時的我實在無法領悟其中的樂趣,因為這和我的個人經驗是截然相反的。在大家心中,孔子是一個老是板著面孔訓話,訓了之後還要人把他的語錄當作真理背下來的古板形象。當時的我對孔子的思想理論非常抗拒,抵制學習的方法之一就是讀課外書。

機緣巧合,我找到了一本南宋朱熹和呂祖謙合編的《近思錄》,然後看了《論語》《左傳》等書。我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動——原來我之前並不瞭解真實的孔子。

孔子是個真性情的凡人

我對孔子看法的改觀要從子路之死說起。《左傳·哀公十五年》中記錄,有一年衛國發生了大亂,起源是被衛靈公趕出衛國的太子蒯聵想要回國建立勢力,他去找外甥孔悝結盟。孔悝拒絕了蒯聵,他一氣之下便用武力挾持了孔悝。孔悝的家臣子路聞訊後不顧勸阻,馬上趕回衛國與蒯聵當面對質。

他強勢地向蒯聵喊話,並對其破口大罵:“你用這種手段來挾持孔悝是沒有用的,你要的是他的勢力和資源。你若敢把孔悝殺了,我馬上再立他的子孫為王,絕不會向你妥協。”蒯聵又氣又怕,就派了兩個年輕的吏士對付子路並“以戈擊之”。當時子路63歲,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者。《左傳》記錄了吏士與子路的打鬥過程。子路臨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不是留下遺言,而是撿回了打鬥中掉落的帽子,重新將帽帶綁好,“君子死,冠不免”。

春秋時期,綱常倫理第一條就是“父子之禮”,父子相爭是件可恥的事情。子路這樣做就是要告訴蒯聵,“你連父子之禮都不懂,我非常看不起你。你可以殺我,但孔子教導我,到最後一刻都要信守禮術。”

子路死後,有使者向孔子報訊,孔子非常難過。據《禮記·檀弓篇》記載,“孔子哭子路於中庭”。古文中的“哭”並非流眼淚,而是大嚎。當時的禮術教育人們要節制情緒,而孔子作為一輩子授禮之人,竟然在72歲時因為子路之死而失禮了。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2000多年前的“孔老師”已經給出了經典答案

讀到這裡,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孔子不再是書中高高在上的“至聖”,他原來是一個感情如此豐沛的性情中人。

子路死後,“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直到今天,在喪葬之禮中都還存有輩份的禮俗:如果逝者是晚輩,長輩是不可以打理的。而此時的孔子全然不顧禮術,人家來拜他就回禮,沉浸在逝者的悲痛中。

子路作為孔子門下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9歲,這對師生之間是亦師亦友的複雜關係。我重讀《論語》時,專門把有關子路的記錄拿出來,試圖瞭解子路的個性以及他和孔子的關係。

在《論語·先進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學生圍孔子而坐。孔子說,大家不要總想著我是老師,還是和我一起開誠佈公地聊聊志向。子路想都沒想就開始搶答(“子路率爾而對曰”),他說,如果有一箇中等規模的國家,但運氣不好、環境不佳,夾在兩個大國中間,倘若它的國君能用我,我希望去這個國家幫他訓練軍隊。給我三年時間,我會讓這個國家的人民擁有勇氣,明辨是非。

散會後,曾皙留下來單獨詢問老師:剛剛子路講完志願後,您為什麼笑了?子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意思是,治理國家要用社會行為規範,子路自己說話都不懂得謙讓、不守禮,卻說三年就可以讓大家都懂禮,所以我忍不住笑了。孔子並未否定子路的志願,他的笑是源自對子路個性的瞭解。

子路性格衝動,時常敢挑戰孔子。人家國君恭恭敬敬地向老師問政,子路卻皺著眉頭稱孔子的回答“何其愚也”。

有一天,孔子聽到子路彈瑟。他笑著說,怎麼琴聲這麼不安,彷彿有殺伐之氣。有好事者聽到之後到處傳播,其他弟子認為孔子很討厭大師兄,於是“門人不近子路”。這事被孔子知道後,他鄭重其事地把弟子們叫過來,跟大家打了個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說,你們要到別人家去,外面是圍牆,大門進去後有亭子,亭子後是別人家的堂屋,堂後是客廳,客廳之後則是隱私的內室。論學識,子路的境界已經到達客廳了,我責備他,只是因為對他有更高的要求。而你們中的很多人還是個門外漢,怎麼有資格和子路相提並論——遇到這種事時,孔子依然堅定地站在子路一邊。

孔子是個叛逆的盜火者

後世將孔子稱為“至聖先師”,在我看來,“至聖”只是一個空洞的頭銜,而“先師”才是對孔子最大的褒獎。有人質疑,難道孔子沒有老師嗎?他是無師自通的嗎?

這要從西周的教育制度講起。當時官府壟斷了學校和教育,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這種官學合一的現象被稱為“王官學”。王官學最重要的是講究身份,在同宗族系統下的教育體系不存在師者身份。所以,《孟子》裡是爸爸教兒子、哥哥教弟弟。

孔子是倡導“有教無類”的第一人。“無類”其實是對當時教育制度的顛覆和革新,只有一個內在流淌著叛逆血液的人,才能實現前人未曾做過的事。

孔子很像希臘神話裡的“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後者把原來專屬於奧林匹亞山諸神的火種偷盜後交給了人,打破了人和神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從孔子的時代開始,個人無論出身貴賤,都擁有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權利。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2000多年前的“孔老師”已經給出了經典答案

孔門教育的五大階段: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傳統教育就是儒家教育。其實,孔子所教授的並不單純是一套用來換取俸祿的知識和技術,

孔門教育分為五個階段:“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第一個階段是“博學”,儘可能地“學”;因為“學”是外在和被動的,所以要“審問”,要動腦子,主動去追求知識和能力;第三個階段是“慎思”,要把不同訊息、資料、知識和能力統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明辨”是指要識好歹,除了對錯,還要想到好壞,用現代話說就是要有品位;“篤行”,指的是不能將知識一直留在腦袋裡,要去實踐。

時至今日,我們能落實孔子兩千多年前所講的這套教育理念嗎?說來慚愧。《論語》從頭看到尾,你看不到孔子開大班課。《論語·先進篇》裡記錄了孔子最大的課,同時教授五個學生。大部分時候,孔子的教育都是一對一進行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孔子是個幽默的老師

“仁、義、禮、智、信”被稱作“五常”,是儒家所提倡的做人的五個基本道德準則。而“仁”是孔孟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個道德條目。後世的困擾是《論語》裡孔子講“仁”的地方很多,卻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其實,認識孔子的正確方法是看孔子對不同的學生解答“仁”是什麼。

比如說《論語·顏淵篇》開頭三章全都在談“仁”。顏淵問他“仁”是什麼,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要實踐“仁”,靠的是自己,要節制慾望和衝動,迴歸到“禮”的規範下。顏淵接著又問,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實踐原則呢?孔子就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近、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四個“非禮”常常被後人誤解。實際上,孔子絕對不是要我們對有些事情裝作沒看到、沒聽見。前兩個“禮”指的是要節制感官,要有一套原則來篩選外界的各種訊息刺激,訓練自己的感官對訊息和刺激的分辨能力與品位。只有脫離了原始動物層次的誘惑,才能享受和追求更多的美好事物。“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講的是自身與外界相處的原則。這兩個“非禮”是孔子最在意的“禮”的精神核心,即孔子所說的“忠恕為一”。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去除自我中心,常懷同理心。如果我們只考慮自己,就是沒有節制,就是非禮。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2000多年前的“孔老師”已經給出了經典答案

孔子會結合每個人的不同個性,不斷摸索和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司馬牛最大的性格問題是說話快、沒耐心,喜歡反駁別人。大家身邊也許也有這種人,看起來很聰明,人家講什麼他都隨時有反饋,可是如果跟他相處一段時間就會覺得很痛苦,因為不管別人講啥,他都會表示質疑。

所以,司馬牛問孔子何為“仁”時,孔子回答說“仁者,其言也訒。”這個“訒”字,指的是說話遲鈍,不銳利。用現代話說,有美德的人會慢慢說話,而且不會刺激到別人。司馬牛對此表示懷疑,他反問道,言語謹慎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

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話能不謹慎嗎(“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後世有人將孔子的話解釋為“越是剛毅木訥的人,就越接近仁”,這其實是一種過度解讀。實際上,這是孔子的幽默感,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他會針對每位弟子的不同問題,對症下藥。他故意用話“修理”司馬牛,勸告弟子說話要謹慎。

真性情是孔子最大的個人特點。作為一個了不起的開創者,他有非常強悍的個性,他有叛逆的衝動,他至少開創了幾件前所未有並影響深遠的事情:創造了老師這個社會身份,改變了學習的意義。

在《論語》中的很多對話裡,孔子都在教育弟子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

孔子講到的所有的快樂,都跟學習有關係。

比如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個“習”並不是複習備考,而是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這樣你便會得到最大的快樂。

本文整編自楊照先生在中歐北京校區“聚友匯”活動上的演講,內容已經本人確認。

編輯

| 梁賽楠

責任編輯

| 嶽頂軍

孔子在你心目中是怎樣的形象?歡迎留言告訴我們。獲贊最多的讀者將可獲得“中歐前沿觀點”叢書一冊。

TAG: 孔子子路論語非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