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話裡的古語詞

前言

黃梅縣位於湖北省最東部,和江西九江隔江對望。依據《中國語言地圖集》,黃梅方言被劃為江淮官話中的黃孝片區。由於黃梅縣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交界之地,方言同時受到北方方言、古楚語和贛語的影響,因此在語音、詞彙和語法上相比其他黃孝片區的方言有很多獨特之處。這裡就主要結合三個例子來談談黃梅方言裡的古語詞。

“跘”在古語中有兩個讀音,《集韻》蒲官切,音槃,與蹣同。又補滿切,音伴,交足坐也。在黃梅話中,“跘”是跌倒、摔倒的含義,一般讀做bàn[pɑn33],偶爾也讀成pàn[p’ɑn33]。

比如“跑慢點,莫跘噠一高。”(跑慢點,別摔了一跤。)

在現代漢語中,“跘”這個字是低頻詞。另外,有一個形近字“絆”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用,本義是駕車時套在牲口後部的皮帶,現漢中一般意思為“使跌倒或行走不方便”,如“小孩被石頭絆倒了”。這一含義和“跘”的黃梅話含義相似,只不過一個主語是施事,一個是受事。

黃梅話裡的古語詞

“唏”是一個很古老的楚語方言詞,早在楊雄的《方言》中就有記載——“唏,痛也。凡哀而不泣曰唏,於方則楚言哀曰唏。”

“唏”本義為嘆息或發笑,在古代楚地方言中指哀傷。在黃梅話裡,“唏”讀音是xī[[ i21],和普通話接近,一般用來描寫哭泣的哀傷狀,與楚方言含義一致,如:

“噠個苕伢駝打了,哭都唏。”(這個孩子捱打了,哭個不停。)

古語中的“唏”是哀而不泣,也就是光有聲音而無眼淚的哭法。“唏噓”一詞,最初是指哭泣後的急促呼吸,後引申為嘆息,也是沒有強調落淚。但是在黃梅話中的“唏”往往是“哭”的補語,強調哭的激烈程度和持續時長,一般都是用在哭得不停落淚的語境中。

黃梅話裡的古語詞

在現漢中這是個多音字,但在黃梅話中一般讀pāo [p’au21]。《說文解字》解釋為囊張大貌。從 省,陶聲。在黃梅方言中,這個字一般用來形容圓狀或塊狀的東西松軟的樣子,比如:

“饅頭太硬了,一點也不 。”(饅頭太硬了,一點也不軟。)

其他方言也有這個詞,往往會寫成“泡”,比如“蘋果放太久了,都有些發泡了。”但是黃梅話的這個“ ”詞義範圍更大,比如可以用來形容身體某部位鬆鬆垮垮,或者用來形容手指腳趾放水裡放久了後起皺的樣子。

黃梅話裡的古語詞

結語

黃梅話裡的古語詞,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很多時候記音字都無法反應其詞義的本來面貌。由於和普通話讀音差異大,有些地道的方言詞還會被說成“土”。但是有些土語來自古語,含義精深典雅,不可簡單扣個“土”的帽子。研究方言詞彙,既要有共時研究,也要有歷時研究,如果多挖掘一點古語詞,既能便於做漢語史研究,也有利於本土方言的傳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喜。 黃梅方言詞彙研究[D]。華中師範大學,2013。

[2]馮法強。 近代江淮官話語音演變研究[D]。南開大學,2014。

[1]盧烈紅。近代漢語書面文獻與現代方言詞語的考釋——以黃梅方言為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9,36(06):86-89。

作者:

方鵬,湖北黃梅人,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土生土長的黃梅人,熱愛家鄉方言與文化。

主編:阮桂君

執行主編:郭雋書

作者:方鵬

封面圖:網路

編輯:莊承志

TAG: 黃梅方言古語詞含義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