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出版兩個月後首次亮相,餘華:妻子貢獻了書名

新作《文城》上市兩個月以來,作者餘華近日首次亮相。和餘華一起出席活動的還有文學評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慶祥,青年新銳作家陳春成、梁空、孫頻,以及B站“百大UP主”智慧路障。在新近落成營業的北京五道口pageone書店,5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給讀者帶來了豐富而新鮮的視角。

《文城》是餘華的第6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個人和他一生的尋找,主人公林祥福從北方一路南下,尋找一個叫“文城”的地方,從而引出一段動盪年代中,普通人在命運的浪濤裡艱難選擇和生存的故事。

《文城》出版兩個月後首次亮相,餘華:妻子貢獻了書名

記者瞭解到,自《文城》一書開啟預售以來,首印50萬冊、預售當天即加印10萬冊,與此同時也掀起了持續不斷的討論熱潮。而餘華本人卻保持緘默,兩個月來未作任何迴應。此次亮相書店,暢談《文城》及其背後的故事,對於等待新作八年、又憋了兩個月的讀者來講,實在是一次難得的交流機會,一週前活動門票一經釋出便一秒售罄。活動在多個平臺同步直播,觀看人數達數百萬。

談創作:歷時21年,妻子貢獻了《文城》書名

餘華把《文城》定義為“非傳統的傳奇小說”,和《活著》式的寫實主義小說截然不同。“傳奇小說的敘述通常是用故事帶動人物,寫實小說通常是用人物帶動故事,所以傳奇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故事,雖然傳奇小說裡也會出現令人難忘的人物。”餘華說。

《文城》出版兩個月後首次亮相,餘華:妻子貢獻了書名

新書上市後,“文城”這個書名是讀者們最初討論的焦點。餘華透露,其實作品最初名為“南方往事”,但他一直不滿意,“‘南方往事’給人感覺到書名相對比較虛。”後來,妻子提出了《文城》的建議。餘華一聽便覺得十分合適。“選擇‘文城’這個書名,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城是不存在的。”餘華補充說,“它是一個開放的書名,但所有故事都跟它有關。”

他還透露了另一則有趣的“花絮”,小說中悍匪張一斧被殺的情節寫得非常精彩,實際上這也是餘華的妻子要求的,“必須把他寫死,不死不行”。餘華只得花了三天時間想怎麼把張一斧寫死,最終成就了一段蕩氣迴腸的故事。

餘華透露,《文城》從構思到完成足足花了21年,“這是我最接近完成,又最難完成的作品,終於把它完成了,這讓我信心倍增。”面對讀者對《文城》是否會寫續集的疑問,他回答:“原本決定不寫了,因為如果再寫21年,我已經82歲了,但出版後看到很多讀者想知道人物後面的故事。我現在希望能寫續集。”

談文字:“文學尋找的是‘有意思’”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慶祥坦言,自己已經反覆讀了三遍《文城》。在閱讀時,他能夠感受到一種迷人的生命力: “小說的魅力正是在於生命本身的魅力。”楊慶祥說。

談到文學的意義,餘華表示,“文學尋找的是‘有意思’,哲學可能尋找的是‘有意義’。 我們可以在一部作品中,肯定能夠讀到意義,但是文學的目的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尋找有意思的東西。”

活動現場,青年作家孫頻就尤其感嘆於《文城》中各色人物身上散發的人格光芒。眾多角色中,孫頻對書中女性人物小美的印象尤為深刻,這一人物身上的悲劇性與複雜性令她著迷。對於這一形象的塑造,餘華分享了他的想法,“把小美寫成壞人很容易,但是要想再把她寫成一個好人,可能難度大一點。”談到書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林祥福,餘華表示:“我一直想寫一個善良到極致的人,有的人可能認為找不著了,但我相信還有這樣的人。我感動於人的那種純潔的力量。”

談及創作過程,青年作家陳春成特別提及書中談木匠的一段,文中羅列了好多櫥子、櫃子、讓陳春成感到餘華創作之細緻。活動現場,餘華追憶起自己開始創作《文城》時的經歷,那時網路還不發達,無法檢索,所有的資料都得去北京琉璃廠的書店裡翻找,再摘抄下來。“資料會給你的寫作一個基礎,你不一定用它,但是你心裡有底。”

談批評:被罵了近40年,這次感覺溫和多了

來到現場的還有一位餘華的鐵桿“粉絲”,來自B站的“百大UP主”“智慧路障”。原本不怎麼讀書的他,因為讀了餘華的《活著》而度過了自己人生中極其艱難的一段時光,並從此愛上了閱讀,開始創作影片分享讀書心得。

《文城》出版兩個月後首次亮相,餘華:妻子貢獻了書名

見到偶像餘華讓“智慧路障”既緊張又興奮。他先給餘華科普了B站彈幕高頻詞“爺青回”——意思是“我的青春回來了”,然後他坦言,餘華久違出版新作,就是這樣“爺青回”的時刻。這位年輕博主滔滔不絕地列舉了餘華每部長篇小說的特點,認為每一本都有不同的風格和寫法。

“對我來說,我希望不要重複自己的寫作。”餘華如是迴應,寫作中的困難讓他興奮,寫得輕而易舉反而讓他擔憂,“這是我長期以來養成的寫作習慣,一個作家必須要挑戰自己。”

兩人對談中,餘華再度談及對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的看法。“短篇小說是一種工作,長篇小說是一種生活。”餘華回憶起自己最初創作《許三觀賣血記》時的情景。原本只是想在《收穫》上發一篇短篇小說,當編輯來催稿時,他發現寫成了中篇,再寫下去又成了長篇。

《文城》上市後收到了各種各樣的評論,其中自然也有批評的聲音,這一點餘華看得很開:“我已經被罵了快40年了。”相比《兄弟》和《第七天》,這次大家的批評似乎溫和了許多,還讓餘華有些不適應,“罵我的那幫人可能要歇一歇,等我下一本再出來罵。”

他認為批評有兩種,一種是真誠的批評,哪怕不同意也要重視對方的觀點;一種是自以為是的批評,不必太當回事。一個人受到的關注和批評是成正比的,“應該把它當成好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喬穎

TAG: 餘華批評小說故事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