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魚化龍升

吉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有積極向上的意義與內容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亙古永恆的追求,蘊含著千古歲月的智慧與情感。而吉祥圖案就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藉以傳達心聲的媒介。明清瓷器中的吉祥文化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的祝願與期盼,借其藝術造型和繪畫紋飾給人以心理暗示,利用中國漢字獨有的諧音或寓意功能,曲藝含蓄地表達祈福與多種訴求,形成了“有畫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點。正值2022年新歲之首,濟南市博物館特舉辦《古瓷有意吉祥止止——館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邀您一起走進四海皆春、吉慶有餘的瓷畫世界,品味我國古陶瓷藝術的魅力與風采。

魚化龍是中國傳統寓意吉祥的紋飾圖案,亦名“魚龍互變”,魚化為龍,古喻金榜題名、平步青雲。在諸多年畫、瓷畫、木雕、玉刻等中國傳統技藝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其中一種龍頭魚身的形象亦是“魚龍互變”的形式之一。歷史上不斷演繹出對魚類文化的尊崇,也是“魚龍互變”的藝術表現形式的直觀兌現,其歷史淵源可以追到史前仰韶文化中半坡型別時期的魚圖騰崇拜。

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魚化龍升

清同治粉彩魚龍變化盆(三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大荒西經》中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這就是魚變龍最早的記載。而龍的起源主要是從蛇形逐漸蛻變而來。《海外南經》雲:“蟲為蛇,蛇號為魚。”而民間風俗也早有魚化龍的說法。《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喜得貴子,魯昭公以鯉魚作賞賜,孔子為此將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說苑》中也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封氏聞見記》卷二有“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的記載,李白《與韓荊州書》曰:“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琵琶記 南浦囑別》雲:“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願得魚化龍,青雲直上。”

民間一直認為,在黃河中逆流而上,到壺口瀑布時,凡能激流勇進、躍跳過龍門者就可以脫胎換骨、平步青雲、從魚化龍。“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這實際上是給那些莘莘學子以鞭策和鼓勵,驅使他們勤奮讀書、奮發有為、精進有成,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魚龍互變”的文化起源甚早,但真正被封建帝王重視並加以利用,應與推行科舉考試、錄用官吏制度密切相關。在瓷器畫面上,魚化龍圖案出現的較晚,在清康熙年間才真正出現魚化龍的圖案。在此期間出現的這種官場文化主要是鼓勵漢族讀書人應試科舉,為鞏固滿族清政權的統治地位服務。這裡的“魚”與“餘”同音,而“龍”又與“隆”同音,因而“魚化龍升”也可讀解為“餘化隆升”。

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魚化龍升

清康熙仿明青花龍魚紋盤(三級文物,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魚化龍升

清康熙青花魚化龍紋板沿洗(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意境悠遠、寓意深刻、妙趣橫生的陶瓷畫卷中,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與藝術欣賞的廣闊空間。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希望您有機會親臨濟南市博物館,一起來目睹《古瓷有意吉祥止止——館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的別樣風采,在千年紋華中喜迎新春!

展覽時間:2022年春節——6月上旬

展覽地點:濟南市博物館一樓三展廳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 於筱箏 報道)

TAG: 魚化龍吉祥濟南市互變魚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