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作者:丁清華

寫完標題,我的眼淚就流了下來,你們是不會知道我有多想他們。真的,世界上有一種悲劇,就是當人們慢慢學會愛的時候,發現那些愛我們的和我們愛著的人永遠只能活在記憶裡。所以,如今的我不願意失去任何一個愛我的人。

淚流滿面了已經,深呼吸一下,擦一把鼻涕。我想他們,非常非常地想,於是腦海裡就響起奶奶喊爺爺的聲音,尖細而遼遠,迴盪在村裡的石子路上;一會,在村口小道上,爺爺瘦瘦的身形就會出現,我就衝過去抱住他的腿,他把我抱到他肩膀上“騎高高”,摸著他刺刺而短短的頭髮,如得勝將軍一樣進了家門……那家,那房,那人,都永遠只會在我的腦海裡。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那家,在福安的官埔村,一個位於小城中心的村子;那房,建於1960年前後,土木結構的鄉村房子,沿路的牆是夯土的,裡頭主要結構都是由木板隔開的,樓下三間房,樓上三間房。爺爺在村子裡是同齡人中為數不多的“書生”,不僅會識字、畫畫,還會擺卦、“做神仙”。他有一門手藝——油紙扇,聽奶奶說,這是跟太奶奶學的技藝,是當年他們孤兒寡母生活的技藝。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官埔是目前全國唯一製作這種斜度30度的油紙扇的地方,扇形圓圓大大,如同鴨掌。《杖扇新錄》載:“以竹片長尺餘,三分留一,以為柄。劈為二,薄而密,作數十片,以細線編之如帚,用紙或絹粘其兩面,錦緣其邊,作團扇形,亦可書畫。扇甚輕,形如鴨腳,故名。”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據考,這種如鴨掌般的扇子起源明清年間,原是僕隸傭人的用品,道光、嘉慶時在士商中還未流行,但到了同治、光緒年間,竟在士大夫間開始流傳,由此興盛了起來。《杖扇新錄》載:“骨細密,以三十六始,有多至五十骨者,展之形如半規。面用柿漆塗紙,澤以黑油,故名‘油扇’。佳者剪金箔為翎毛、花卉、正單行書,貼於兩面,亦有彩畫人物者。”由於王宮大臣的爭相使用,讓油紙扇也跟著做出了改良,這以後便有了象牙的骨架、泥金作書畫,或寫蠅頭細字。一些外官甚至把油扇當做禮品用於贈送京員,清宮裡亦有藏品。精細化後的鴨腳扇與官埔的油紙扇在形態上已有很大的差異。從工藝難度到傳承來看,官埔油紙扇保留了最早僕隸傭人使用時期的工藝,實用性大於審美性。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古樸的官埔油扇雖未登大雅之處,但其的製作工藝仍是考究的,大大小小有30多道工序,總的來說就是:擇竹、選段、破片、開絲、穿骨、固形、裱紙、書畫、上油、晾乾。選擇上下形態勻稱、竹節較疏的細竹,最大的油紙扇的竹管直徑3公分,中等大小的竹管直徑為2。5公分。接著,將截出的竹管留出一段作為扇柄,均勻將剩下的部分破成八片。將破片後的地方“剝白留青”,再用篾刀開成細竹絲,扇面越大,竹絲就得開得越多,有的可多達50多條。穿龍骨是最難的部分,奶奶說,家裡只有爺爺會,先在扇柄的竹節兩側開小孔,將兩頭削尖的竹條穿過小孔作扇肩,分上、中、下三層,將開好的竹絲用細繩以交叉的方式連綴起來,固定在扇肩兩端。繃緊後的扇肩自然就彎成了半圓形,整個扇面與扇柄就形成了30度弧。骨架做好後,用棉紙正反兩面裱褙,曬乾後,扇面上畫上花花草草,寫上幾句“心平氣和”“清風徐來”的好話,或者添上幾筆,化作令人清爽的花草,一幅扇面便好了。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棉紙極易吸水,所以最後還得刷上一層桐油,一把精緻的官埔油紙扇才算是做完了。有的人家為了防止紙扇兩翼的棉紙在使用中破裂,就裡頭墊上一層紗布。相對蒲扇或者摺扇,由輕薄的棉紙和竹篾構成的官埔油紙扇更加的輕便,在電風扇未普及的年代,它是閩東每家每戶的夏日必備品。除了有強大的風力,油紙扇還有很多超級實用的生活用途,比如遮陽、擋風、驅蟲、當坐墊,甚至在抗戰時期、病疫時期,它作為宣傳廣告標語的載體,堪稱擁有“十八般武藝”的實用器。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油紙扇的手工業一直是官埔農人農閒時的副業,記得村子裡有好多人家做油紙扇的,上個世紀70年代,大約三分之二的官埔人家都製作油紙扇。記憶中,大概每年春筍季過後,忙完春耕,採完春茶,天氣漸熱,端午節前的三四月,爺爺奶奶就開始忙碌做扇子;因為除了要迎接即將來臨的酷暑,油紙扇是“送節”必不可少的重頭戲,是以福安為中心的閩東地區民間維繫女兒和孃家情感的獨特風俗。女兒出嫁時,油紙扇是男方送給女方親屬的禮物,需做到人人有份,且大中小各種規格品種都要其全,以此隱喻一家老小數代同堂;婚後,漢族女婿還要在端午節時繼續送三年,畲族人家送一年。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整個閩東地區都開始陷入“送節”的狂歡,這一天的官埔村最是熱鬧,來來往往的紅布袋或者紅禮擔裝著大大小小的扇子和孩子過節的新衣,滿滿地裝著長輩對晚輩的疼愛和祝福。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記憶中,每當做扇季,家裡的如雪山般的扇山一簇簇,擠滿了屋裡屋外,這山與山之間的縫隙間便成為小小的我和堂弟捉迷藏的去處,其實那樣的玩耍並不多,五歲上我就離開官埔,回到媽媽身邊,以後回官埔也都是零星的時候回去。聽奶奶說,因為爺爺書法繪畫都很不錯,所以,我家的油紙扇賣的最多。爺爺有的時候還會挑一些到福州賣,價格可以是在福安的好幾倍。爺爺畫的扇面都有落款和蓋章,可惜在他去世後,房間裡的東西被全部扔掉了,那枚龍字的印章隨著爺爺消失在人間了,真心覺得後輩很是敗家。

聽奶奶說,父親小時候每年放假時都會幫忙寫字來著,父親的字型清瘦剛勁,極似瘦金體;而繪畫卻是大叔的特長。而到了孫輩,除了我左手食指上有個當年學“開絲”時留下的傷疤,其他人大概怎麼做都不知道了吧,這門手藝,在我家就徹底的失了傳。2006年的時候,我也曾想把祖傳的這門技藝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那時候,已不知如何傳承了。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如今,官埔油紙扇雖然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熱鬧的官埔油紙扇產業也就剩下幾家人還在經營,但是扇面上的畫面已不是我記憶中有些書卷氣的梅蘭竹菊,或者爺爺俊秀字型下的詩:“扇子時常在手中,五龍搖動引清風;暑氣消褪人快活,今夏逍遙在其中。”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大約在2000年夏天,奶奶給我送來一把最小型號的油紙扇,告訴我,那是她特地叫爺爺給我做的,以後再也不做了,叫我好好藏著。可後來搬家,那把扇子就不知去哪了,於是這便成為我永久的心事。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工作後,常常想著,這個工藝是哪裡來的,福安會不會是唯一的地方?一次在福州琉球館的固定陳列中,看到一則記錄,大意是福州每年都要運6000把白紙扇去那霸,那時我就想,這裡提到的白紙扇是否就是官埔的油紙扇呢?再後來,我同日本陶瓷學者森達也講到老家的油紙扇,他告訴我日本也有,也是在端午節前後作為親友間的饋贈,後來,他還從日本給我帶來一把,果然與官埔油紙扇大同小異。

果然,在《杖扇新錄》記載著:“……近有一種制自粵東,其柄用管,不用片,以外國布紙粘之,有雪白、蜜黃兩色,形如掌扇微凹,輕似一羽,風倍常扇,上畫人物、山水,工細絕倫。又有日本扇,與鴨腳扇無異,而更輕於廣扇。若泰西諸夷,雖盛夏不見其持扇。問謂摺扇行自東夷,今日本人服色制度全從西夷,故不見有持摺扇者,此扇或其家居所用。”雖然,如今我還未找尋出官埔油紙扇與日本“竹扇”有什麼樣的傳承關係,但起碼知道一定是有關係的。一樣“送節”的禮品,一樣的做法,一樣的材質,福安和琉球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絡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的考證吧。

爺爺的手藝,奶奶的愛——福安官埔油紙扇

官埔油紙扇,聯絡著福建和琉球,也繫著我再也回不去的愛。清風徐來,我已滿面淚痕。

影片:

福安最後的油扇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最後的油扇”,“vid”:“x0134yglv6g”,“img”:“http://puui。qpic。cn/vpic/0/x0134yglv6g。png/0”,“desc”:“”})

每年做扇的時候,其實也是蠶寶寶長成時,所以在還有一種獨特的“蠶絲扇”,買一把還未裱上棉紙的扇骨,然後快吐絲的蠶放在上面,蠶吐的絲一層層結在扇架上,就形成了隨形的蠶絲扇。

影片:

福安蠶絲扇製作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福安蠶絲扇製作”,“vid”:“f0306r0lktv”,“img”:“http://puui。qpic。cn/vpic/0/f0306r0lktv。png/0”,“desc”:“”})

愛我福安,宣傳福安,建設福安!

TAG: 油紙官埔福安爺爺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