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民俗:攤販、貨郎、賣油郎、捏麵人、遊醫、算卦

邳州民俗:攤販、貨郎、賣油郎、捏麵人、遊醫、算卦

攤販攤販是指小本生意的行商,鄉間人稱為小商小販,又叫做小買賣人、小貨郎等。這些攤販門類繁多,各行各業都有,他們有的擔挑子,有的推獨輪車,有的只有一個大提包,行當不同,行商方法各不同。有的走村串巷吆喝叫賣,用吆喝作為“有聲招幌”,這也形成了攤販的招幌的主要民俗特點,在鄉間常見到的有以下多種:

貨郎貨郎一般擔著貨挑子,一頭有貨箱子,其上安裝有貨架貨罩,貨罩多為網式;小孩子不易偷摸,買者也從網眼中看到商品,有代用現今玻璃的作用。其上有一帶網扇門的取貨視窗,一頭放有一個大竹筐,可以放商品換取的舊繩頭鐵銅等。售貨方式是既賣錢,也換物,金銀銅鐵錫、繩頭、頭髮、舊布等都可以折價兌換商品,俗話說:“貨郎挑沒有三年不發財的”。但要碰運氣,運氣好了,一包針可以換一根當銅兌換的金條。貨郎有的吆喝:“破銅爛鐵找貨郎,洋火洋針和洋糖。日用商品樣樣有,買到家中有用場”。有的貨郎不吆喝,以貨郎鼓代聲招攬顧客。貨郎鼓在一木杷上安有兩個鐵箍圈,圈內安有小鼓、小鑼,鼓鑼只碗口大小,圈也繫有打鼓鑼的線疙瘩,俗稱“貨郎鼓”,一搖線疙瘩就打在鼓鑼的中心,鼓鑼齊鳴,十分響亮。貨郎都能搖出十多種鼓鑼花點,有韻好聽悅耳。貨郎兌換商品,不帶稱稱舊物,以口估價兌換。過去貨郎一到村頭巷中,小孩圍得滿滿的,他們看到好吃的糖和好玩的玩具,都跑回家亂摸小銅錢、銅板來兌換商品,很惹小孩們喜歡。現今村裡有商店,有超市,三步一攤,五步一店,買賣方便。貨郎挑也派不上用場,在鄉間基本消失。

賣糖仁賣糖仁,俗稱吹糖人的,或做糖畫的,這二種藝人常下鄉做買賣,統稱賣糖人。一般光以錢兌換商品,不收舊物品,因為他們的手與糖打交道,怕弄髒了商品沒人買。一副挑子,一頭有熬好的糖糊、糖水、麵糊和商品招牌及工具,一頭是箱子和凳子。吹糖人用手捏一點不燙手的糖糊,用口中麥秸子插入糖糊吹氣,使其充氣鼓起來。再用手捏成辣椒,蘋果,有紅有綠;糖仁皮薄似紙,待冷了後就成商品。

捏麵人設五顏六色面料放在文火的保溫鍋中,用什麼色的面科,就捏一點過來,在手中揉搓做出某種小動物,形狀的部件,這樣一點一點添補做工,最後才能做出完整的作品(商品)。一件作品要做十幾道工序,需要多種面料和其他材料,如“孫悟空手握金箍棒”造型。有紅、白、黑、黃、綠五色面料,其部件有帽、頭臉、脖系、披衫、腰繫帶虎皮短裙、扎口褲、黑靴、金箍棒,並有造形肢勢。捏麵人乘熟時做,待涼了發硬就不易做了,全靠熟練技藝的操作。

賣油郎 俗稱賣油的,賣油的有賣豆油的,多以吆喝招幌:“打豆油嘍”,“真豆油又來了”。有賣小磨香油的,多以木梆子代聲招幌,俗稱“油梆梆”,邊走邊敲打,“梆梆梆”,十分有節奏,買香油的聞“梆梆梆”聲,便去買香油。過去香油瓶很小,有二兩的、四兩的和半斤的,買油俗稱“打油”,買豆油的也提四系黑瓷敞口油瓶,俗稱油葫蘆,內有匙狀的鐵油撇子。一頓菜只放二油撇子油,可見過去生活的貧困。

竹扎編匠編扎匠,多以扎編箢子、簸箕、鬥為主,過去用箢子、簸箕、鬥較普遍,扎編匠除趕廟會外,平時多走村串巷攬生意。

他們把一串鏈結鐵片釘在一木杷上,一邊走一邊蕩動,以嘩嘩響聲以代吆喝,他們自稱此物為“金櫃”。並能蕩動出有節奏的響聲。

小爐匠俗稱砸洋鐵壺和鐵筒的,也稱“鈀鍋盆”的。他們一副挑子,兩頭分別是多抽屜式多功用立櫃,有的還帶小爐子,有一頭立櫃最下層為手拉風箱。他們砸鐵筒,鈀鍋盆罐壺,焊水菸袋錫酒器等,攬活繁多,普遍以吆喝招攬生意,“砸鐵筒焊錫壺嘍,鈀盆鈀鍋鈀罐嘍”。小爐匠心靈手巧,常用傢俱酒器,燈具等都會自制,現今的小爐匠還在走村串巷,為農戶修理小農具。只是人員太少了。

磨剪刀人 磨剪刀人一般以一長條高凳作挑擔,其上的一頭安上磨刀石,一頭安裝柳編籃或粗布袋,盛放磨剪刀器具,或其上放一疊薄被褥,,他們生意蕭條,俗稱要飯買賣,因此,連住店也租不起被褥。磨剪刀人以吆喝招攬生意:“熗刀子嘍,磨剪子嘍”或“熗剪子嘍,磨菜刀”。有的磨剪刀人為了多攬生意,也多做一項生意,還打扁擔輔子,一串扁擔輔子,掛在凳子一頭,也間隔吆喝一陣,“打扁擔輔子嘍”,磨剪刀人不趕集,只是串鄉走巷。

賣泥人賣泥人的俗稱賣泥娃娃,又稱換荒的。一副挑子,落子上放兩個大竹筐,筐中放有麥草以防泥娃娃碰毀,泥娃娃有大的,有小的,有能吹響的,有擺件的,有男娃,有女娃,有文人,有武將,有家禽也有走獸,還有吹用的泥響伯。泥娃娃是用洗過泥用模具磕出來的,涼幹後塗上白衣粉,然後畫出嘴臉,衣帽鞋紋,簡煉幾道紅綠黃彩即成。吹用的腚門處安一麥杆夾一薄紙片作哨子,腰部或項部留一吹孔,從吹孔一吹,氣流從腚門氣孔流入,鼓動紙片,便發出擊響聲。吹的呢響伯有單孔哨和雙孔哨,單孔哨形似三角形粽子。一角留吹孔,角內側留兩孔,一孔大姆指蓋住,一孔食指按住,並一起一落可放出音樂曲。雙孔形似螃蟹去爪,兩吹孔出聲音。有的泥娃娃可供鄉間求子的婦女舍放在送子娘娘廟香案上的,肚子上只畫兜布樣,多為男性娃。有的是氣蛤蟆響伯。不用吹,上面為蛤蟆蓋,下面有腿墩,中空,安上哨子,中間貼上桑皮紙,手一按即響。落子是鄉間擔挑子兩頭系放具,如“井”字形,四角留四孔,可穿落系(即繩),其上可放東西,上邊四系可挽成結釦安在扁頭翹頭上,挑起來兩頭顫顫的,十分輕翹。鄉間賣青菜,擔山芋或糧食等,都用此具,俗話說:“一條扁擔兩頭翹,落子四系最牢靠”。

遊醫郎中俗稱“路擋子先生”或“賣野藥的”。他們醫術不高,有的賣草藥,有的賣膏藥,有的賣眼藥,有的賣蟲藥,有的賣牙疼藥,有的點除皮痣,有的挖除足雞眼等,五花八門,各賣各的藥,各做各的生意,其方式各異。有佔街頭路口的,有遊鄉串巷的,他們有的為了招引人,還會做一二件摩術,練幾套刀槍式武術等,以此招幌,俗稱“打場子”。待人多了,先玩了幾套武術、魔術後,便開始介紹病情,推廣自己的藥方和藥品,先贈送幾位,又少收錢放幾位,幾個花招過後,藥也賣得差不多了,可以收場,又到別的地方開演同樣把戲。

玩武術的過去鄉間常有玩武術的,俗稱玩把戲的。人員只有老少四五人,手中牽著猴子,肩上揹著幾桿刀槍棍鏈,以打銅鑼為代聲招引顧客。他們選好村內人居較多地方的一塊空地,開始打鑼引人,接著玩幾套刀搶武術打場地,待人多到齊之際,開始玩扣人心絃的節目,以此要錢。如大卸雙肢,一少年赤背,雙手持一杆搶,一武士從背後把雙臂拉過頭頂,又拉在胸前,這時大叫大嚷哀求要錢。有的還把洋針往觀眾肩上衣服一別,按針要人頭錢,每人一毛錢。玩把戲的就是用苦肉計斂錢財的。

算卦盲人算卦盲人俗稱算命先生或算卦先生,一盲人串鄉走巷,一手持探路棍,一手握一竹棍,其上繫繩,下串一銅釵子竹棍,中間安一活動打錘,用小指彈打錘敲打銅釵子,便有“鐺鐺”響聲,以此代聲招引生意。要算命的人就把盲人先生領到家中或門口,讓他合算年命或算命。

TAG: 貨郎俗稱吆喝鄉間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