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一家有厚度有溫度的劇院

今年,是宋慶齡先生創辦的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建院75週年,擁有75年曆史的劇院,在中國也是絕無僅有的。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麼厚重的積澱不僅是劇院的驕傲,更是中國兒童戲劇的財富。

十日談|一家有厚度有溫度的劇院

作為一個進劇院不足十年的專職編劇,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對劇院的歷史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那是在劇院70週年大慶的時候,我有幸擔任紀念演出的串聯詞和朗誦稿撰稿,為此,我特地採訪了劇院幾位早已離退休的老藝術家,他們是當年宋媽媽的孩子,現在是劇院的長輩,我特意擬了一些問題,沒想到我一個都沒問出口,他們已滔滔不絕講開了,那是一種對劇院真實情感的流瀉,充滿著驕傲與自豪。

被稱為劇院“活地圖”的張倌治老師對劇院的歷史沿革如數家珍。劇院是從崑山花園的一個鐵皮房子起步的,那是中國福利基金會的第三兒童福利站,一群從上海貧民窟中挑選出來的少年,從此改變了命運,這11個孩子就是中國第一代兒童劇演員,是宋媽媽給予了他們金色的童年。從崑山花園的鐵皮房到四川北路橫浜橋,從翡翠谷的四層樓到銅仁路的綠房子,幾經搬遷的兒童劇團終於在華山路639號紮下了根,這座1949年前的英童公學從此換了主人,那裡成了他們的家,也成了孩子們的嚮往和期待。

劇院老導演張承明老師則給我描述了一幅幅畫面。在他們這些孩子長身體的時候,宋媽媽特意給他們送來麵粉和奶粉,當宿舍吹響起床號時,他們會開心地高唱,“起來,起來吃大餅牛奶!”每天下午三點,是他們的足球時間,他們在劇院的大草坪上快樂地奔跑,場下,就連炊事班的人也來加油助威,後來不僅編出了一個足球舞,還催生了《小足球隊》這個戲。他們去朝鮮慰問志願軍,零下40攝氏度的天氣狂風呼嘯,大風把天幕吹成了大肚子,演員們穿著齊膝的短褲和白紗裙,在炸彈坑邊上搭臺演出,舞美的同志們在身後緊握他們的手,給演員們傳遞著熱量。當他們覺得自己很堅強的時候,卻被眼前的場面所震撼。觀看他們演出的志願軍戰士,在演出結束後居然無法起身,因為他們的衣服和大地凍在了一塊兒,這一刻他們知道我們為什麼能打贏戰爭,因為我們的戰士有鋼鐵般的意志。

劇院第二任院長劉安古老師告訴我的故事則讓我明白了做兒童劇的意義。他說有一天下午他們剛演完《雷鋒》,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劇場門口卻多出了幾個撐著小紅傘的小朋友,說是一定要為他們遮風擋雨。

原本一小時的採訪延長到了一整個下午,這個下午,我沐浴在溫暖裡。

前不久,我和兒藝學館培養的第一批學員中的龔力群老師站在劇院二樓排練廳的陽臺上,他指著眼前的杉樹說,這是他們當年親手種下去的,如今,杉樹已筆直高聳,而他們也早已與劇院水乳相融。作為劇院第二代的他們,這幾年也陸陸續續退了,而劇院90後、00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他們傳承著劇目傳承著愛。

“一切為了孩子”,是這家有著75年曆史的劇院永遠的信念。

這是一家有感恩之心的劇院,這是一家有奉獻之情的劇院,這是一家有厚度有溫度的劇院。(杜邨)

TAG: 劇院他們宋媽媽75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