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明朝兵部尚書,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外國國王對大明俯首稱臣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由於安南(今越南)多年沒有前來大明朝貢,惹惱了君臨天下的嘉靖皇帝。為了給安南國王一點教訓,嘉靖準備派遣大軍征討安南。後來在大臣們的建議下,嘉靖皇帝沒有直接征討安南,而是派遣名叫毛伯溫的大臣前往安南出使,對安南曉以利害,如果安南答應日後稱臣納貢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如果不答應再起兵征討也不遲。

此人是明朝兵部尚書,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外國國王對大明俯首稱臣

縱觀古今歷史,透過謀臣在外交場合折衝樽俎收到的利益和成效,往往比猛將征戰疆場來得更加完美。比如毛遂和張儀蘇秦就是憑藉傑出的外交才華,在談笑之中,打成了自己的外交目的。不過想要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安南稱臣納貢並非易事,這需要一個極具外交才華的人物才能完成。

恰好,毛伯溫就是這樣一個口才堪比蘇秦張儀的人物。《明史》記載,毛伯溫是江西吉水人士,在明武宗正德三年考中進士,此後歷任推官、監察御史、大理寺丞,在嘉靖年間得到重用成了兵部尚書。史料記載,毛伯溫器宇不凡,意志堅強,城府很深,喜怒不形於色,而且口才極佳,是一個善於做大事的人物。

此人是明朝兵部尚書,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外國國王對大明俯首稱臣

嘉靖皇帝正是看中了毛伯溫的這些優點才選中了毛伯溫出使安南。當毛伯溫以明朝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使安南之後,得到了時任安南國王莫登庸的熱情接待。不過這都是表面的客氣,毛伯溫是帶著讓安南國王臣服大明的使命來的,而安南國王卻想給毛伯溫一個下馬威,因此兩人在杯酒談笑間已經開始交鋒了。

當時安南的國王都是精通漢字漢文的,寫詩作文都不是問題。酒過三巡之後,安南國王在酒席上即興做了一首《詠萍詩》,請毛伯溫欣賞。詩歌是這麼寫的:錦鱗密密不容針,帶葉連根定計深。常與白雲爭水面,豈容明月墜波心。千層浪打誠難破,萬陣風顛永不沉。多少魚龍藏裡面,太公無計下鉤尋。

此人是明朝兵部尚書,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外國國王對大明俯首稱臣

安南國王的這首詩表面上看是在寫水中的浮萍,其實是暗藏深意。在這首詩歌裡面,安南國王認為安南國根深葉茂,把明朝比喻成白雲、明月和風浪,和釣魚的姜子牙,而自比為密密層層的浮萍,和潛藏水中的魚龍,認為明朝不能把自己怎麼樣。可以說,這首詩歌充滿了桀驁不馴的味道,是在嚮明朝挑釁。

毛伯溫是進士出身,詩詞歌賦早已爛熟於心,安南國王的這首詩裡中暗藏的用意,毛伯溫一聽就明白了。不過既然安南國王是透過詩歌向大明示威,自己自然也要透過詩歌來敲打震懾一下安南國王,並標明大明的威勢和決心。於是毛伯溫馬上站起來也做了一首和詩。

此人是明朝兵部尚書,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外國國王對大明俯首稱臣

毛伯溫的詩歌如下:隨田逐水冒秧針,到底原來種不深。空有根苗空有葉,敢生枝葉敢生心?寧知聚處焉知散,但識浮時不識沉。大抵中天風色惡,掃歸湖海竟無尋。毛伯溫這首詩表面看也是在寫浮萍,但是其實每一句都在駁斥安南國王,毛伯溫將安南比喻為水上浮萍,認為浮萍不過是隨波逐流,同時毛伯溫將大明比喻為大風,浮萍一旦惹惱了大風,就會被大風徹底颳得無影無蹤。

此人是明朝兵部尚書,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外國國王對大明俯首稱臣

毛伯溫這是借詩歌向安南國王表明大明的底線和態度,警告安南國王不要太自以為是,一旦安南突破了大明的底線,那麼將會帶來嚴重後果。毛伯溫是明朝的兵部尚書,又是這次的使者,因此他的態度就是大明的態度,安南國王自然不敢怠慢。再加上當時明朝早已集結了十二萬五千大軍,在邊境駐紮,一旦毛伯溫談判失敗,就會從雲南和廣西進入安南。

安南國王對此自然非常清楚,因此他在得知了明朝的真實態度之後,知道和明朝硬碰會損失慘重,於是他主動上降表嚮明朝投降稱臣,被嘉靖皇帝加封為安南都統使,子孫世襲罔替。毛伯溫憑藉傑出外交才華,不費一兵一卒就降服安南,真可謂是“三寸之舌可抵百萬雄師!”

TAG: 安南毛伯溫國王浮萍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