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現代社會為什麼需要國學經典?

重要!現代社會為什麼需要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中有豐富的當代價值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民教育、中小學教育對一代代國民基本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是生動活潑的、適合不同學齡孩子的性情教育與生命教育,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觀、做人做事底線,以及人的生活目的的教育,而這對於國家民族的長久利益,對現代法治社會、公民社會的建構,意義十分重大。

就人生意義與價值的層面來說,梁啟超說過,《論語》《孟子》等經典,“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瞭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這就是說,《四書》等國學經典表達的是“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是中國曆代志士仁人與普通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們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是打通了的,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中國的民間流傳著的諺語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來自中國經典的精神,通過蒙學讀物、民間諺語與故事、戲文、連環畫、家訓、家禮、善書等,透過家教與民間社會生活與信仰,滲透到世世代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軌範。

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一代又一代民眾的養育是中國的實際。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國學是軟實力。在文化小傳統中,勤儉、重教、敬業、樂群、和諧、互信、日新、進取的觀念,無疑是經濟發展過程的文化資本。“誠敬”“忠信”思想有助於整頓商業秩序,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並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進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儒釋道三教的價值觀、義利觀和人格修養論,有助於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坑蒙拐騙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經典中有當代價值。

經典中有治國理政的經驗與智慧

···············

國學經典中的治世經驗與智慧,首先是富民教民,制民恆產。

孔子以“庶、富、教”為治國方略,強調養民、富民,富而後教。孟子的民本思想以解決民生為急務,即所謂“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明確提出“恆產恆心”“制民之產”說,主張政府一定要解決黎民百姓基本生產與生活資料的保障問題,此為養民安民的基礎。百姓的生計解決了還不夠,還須施以教化,如此方能調治民心,和諧人倫關係,安定社會秩序。

重要!現代社會為什麼需要國學經典?

第二是禮樂刑政的相互配置。古代禮樂刑政的配置,禮樂是文化,有價值。在“禮”這種倫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價值。荀子推崇“禮”為“道德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禮樂文化不僅促進社會秩序化,而且有“諧萬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的和諧化,並提升百姓的文明水準。

就現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強制的法律與內在自覺的道德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即包含社會禮俗在內的成文與不成文的規範,這就是“禮”。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協調群體、社群的關係,促成社會健康、和諧、有序地發展,不能沒有新時代的禮儀文化制度、規矩及與之相關的價值指導。我國曆來是禮儀之邦,今天我們仍然面臨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的任務。在這一方面,禮學有深厚的資源。

第三是擴大社會空間,提倡社會自治。傳統中國是儒家式的社會,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典型。傳統中國的社會管道、中間組織很多,例如以宗族、家族、鄉約、義莊、行會等,這些血緣、地緣性的自然團體及擴大化的社會團體,以民間禮儀、節日與婚喪祭祀活動,村社活動,學校、書院講學活動,士農工商的交往等為契機,在一定意義上實現社會自治、地方自治。民間組織與民間自治,士人的積極參與,以及儒學傳統所倡導的公共品德,是公民社會的人的成長與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性政治的基本內容。儒家的人禽之辨、公私義利之辨、君子小人之辨、天理與人慾之辨,是當代公民道德重建,並以此美政美俗的重要資源。

存養“三心”,體驗“三個合一”

···············

我國需建構真正具有內在約束力的信仰系統,即以“仁愛”為核心的價值系統。從長遠的、健康的、高品質的社會目標來看,儒家“仁愛”思想可以純潔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調整人與天、地、人、物、我的關係,克治自我中心和極端利己主義。

這些價值對於我國社會的整合,和諧社會的建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國學與現代倫理價值——個性自由、人格獨立、人權意識等完全可以整合起來,儒釋道若干價值觀念與現代人權、平等、尊嚴、理性、道義,不乏可以溝通之處。現代權利意識,現代法律生活,如果缺乏終極信念的支撐,缺乏深厚積累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之支撐,很可能流於平面化與片面化。在法治社會的前提下,構建現代文明,建設公民社會的倫理體系,需要傳統思想資源特別是儒學的支撐。儒學資源中有大量可以與自由主義、社群主義溝通對話的內容,又不會陷入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偏頗。

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應儲存、養育“三心”,即敬畏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進而體驗“三個合一”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

孔子有“三畏”,我們現代人也應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神靈,敬畏列祖列宗的文化創造,敬畏老百姓,敬畏我們的職業、職責與職份,莊敬自強,嚴肅謹慎。孟子講四端之心,其中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是仁德的萌芽,羞惡之心是義德的萌芽。培養愛心,從仁愛出發,愛父母親人,愛鄰人他者,愛我們服務的物件,愛草木鳥獸、山水瓦石,要有切身的感受,從點滴做起。還要有羞恥感,懂得什麼事當做,什麼事不能做。人不能把自己降低為禽獸,而要做君子。

我們追求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之境界,這正是君子的人格境界。這三個合一是終點,起點則是講三個分立,即天人相分、群己權界的分別,知與行兩階段的區隔,分了之後再合。從敬畏之心出發,有超越的信念信仰,對終極存在的“天”與生命存在的“地”心懷恭敬、尊重,審視“人”的有限性,才能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人與我,群與己,己與物之間充滿著矛盾,我們在現代意識下首先要明晰彼此的權、責、利的界限,然後再從惻隱之心出發,講愛心,友善,講社群的統合與和諧。知行合一,在王陽明那裡是指良知的呈現,我們透過改造、轉化,強調理論與實踐、規範與行為的分而後合。這裡也可以從羞惡之心出發,視“說一套做一套”為恥。

【參考文獻】[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原標題:現代社會為什麼需要國學經典

作者: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

TAG: 社會敬畏國學經典羞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