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中國畫史上有幾對“父子”格外引人注目,唐代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五代的黃荃、黃居寀父子,北宋的米芾、米友仁父子,以及南宋的馬遠、馬麟父子等。在一個子承父業的傳統中國社會里,如若父親在某個領域取得了特別的成就,往往也更容易讓兒子在這個領域成就一定的影響力。有些父親為了提攜兒子,甚至會在自己的作品上題上兒子的款記。據說在這點上做得最為成功的當屬馬遠、馬麟父子。

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秉燭夜遊圖》南宋 馬 麟

馬遠的成就自不必多言,南宋山水四家之一的馬遠對中國畫的發展有著特別的貢獻。其子馬麟雖然在整個成就上不及馬遠,但是也創造出了一種獨屬於南宋式的優雅。馬麟的畫風秀潤清麗,其作品常常給人以濃烈的詩情畫意。這樣的畫風,深受當朝皇帝以及皇后的喜愛。

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暗香疏影圖》 南宋 馬 麟

馬麟的畫之所以能夠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除了畫風上符合宮廷審美趣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其畫作常常會引發觀者對美的沉思。其代表作之一的《秉燭夜遊圖》便是這樣一幅能夠讓人在畫面中讀到更深畫意的佳作。

《秉燭夜遊圖》,絹本設色,24。8釐米x25。2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典型的代表南宋秀雅細緻的一幅作品。畫面所繪的是入夜時分,一位貴人正在月夜賞花的情形。

畫面中,最為醒目的當屬左側的六角亭。這座建築即為“照妝亭”。亭子兩邊為長廊,整條長廊是相連相通的。在宮廷中,這樣的建築設計,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便在於給宮中貴人們提供無論晴雨,都能夠閒庭漫步於宮苑之中欣賞美景的地方。筆直的長廊上端的線條,顯得圓勁有力,將畫面分割成上下兩個空間。上面的空間以夜空為主體,下面的空間以宮苑景緻為主體。

上下空間一虛一實,一散一緊,畫面雖小,但是內在的節奏韻律卻絲毫未減少。從上到下,中間的亭子起到了一個承接上下的用意,藉由亭子的尖端逐步向下落到一個無比具象的宮苑景緻之中。

遠景中的山,為了襯托出夜色的氣象,以敷色淡染出山體的基本輪廓。在南宋,這種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染筆很受宮廷貴人們的青睞。它很自然地表現了一種空間虛實相生的美感和詩意。除了清晰的輪廓之外,整個山體是沉浸在夜色香霧之中的。

宮苑內,坐在照妝亭的白衣男子,極可能就是宋理宗。只見他稍顯慵懶地斜坐在椅子上,其左腿盤起放在椅子上,兩手扶著膝蓋的位置。這種姿勢是一種很放鬆的姿勢。人在面對這樣的美景的時候,心情多少是愉悅而放鬆的。他的左右兩側應該都有侍從,但畫面中僅能看到其右側的侍從兩名。

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層疊冰綃圖》 南宋 馬 麟

從照妝亭出來,下臺階,臺階兩側各有一根燭臺。畫面右側的燭臺旁還站在一名侍從。這種燭臺在庭院中共計出現了八根,分列兩邊。在一個沒有電燈的時代,夜色籠罩下,庭院賞花,燭光倒是顯得格外雅緻。這種美,是今人很難有所體驗的。燭光為人提供了微弱的光芒,但是又不至於讓周遭的一切顯得過於明亮清晰。亦真亦幻之中,人反而更能洞悉外部世界的真實。

在月光和燭光的烘托中,滿園的海棠花璀璨地盛開著。圓筆中峰點染出的樹葉以及花朵,在墨色的變化中,顯得層次有致。粉紅的海棠花在濃淡不一的海棠樹葉間如同粉紅色的繁星一般璀璨耀眼。畫面右側的海棠樹籠罩在繚繞的香霧之中。這股香霧彷彿能從畫面中散發出來,沁入觀者的鼻中。

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靜聽松風圖》 南宋 馬 麟

南宋山水畫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題材,即表現宮苑中的優美景緻。自南宋建立以來,由於地處環境優美的杭州,清幽典雅的小山小水一時間成為了貴族們的熱愛。畫家們常常表現院牆內的景緻,我想,這或許與整個社會的心理有關。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權,從某種角度上看,就是一個院牆內的政權。皇帝以及宮中的貴人們,樂於在宮苑內燕遊。宮苑燕遊,似乎也陰暗著一種迴避的心理。

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橘綠圖》 南宋 馬 麟

但是,宮苑的風景,卻始終無法和永恆的宇宙相比。即便這夜色下的海棠花景此刻如此璀璨動人,但是卻依舊是短暫的,是轉瞬即逝的。這種畫意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幅作品所表現的一首蘇軾的詩《海棠》中讀到一點蛛絲馬跡。

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樓臺夜月圖》 南宋 馬 麟

馬麟的這幅畫,和蘇軾的一首詩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1084年,蘇軾謫居黃州已五年。這一年,他面對夜色下的海棠花,寫下了一首《海棠》: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春天的風溫暖迷人,如同看得見的煙氣一般嫋嫋縈繞在庭院中。庭院裡的海棠花散發的香氣和夜色中的夜霧相融,繚繞在夜光之下的長廊間。當月光漸漸轉過長廊,夜色顯然已經很深了。此刻,人們都已沉浸在春天的夢境中。而蘇軾卻不願去睡,他生怕夜深花睡去。此時的月光已經照不到海棠花了,為了能夠看到這些動人的海棠花,蘇軾點上燭臺,漫步在海棠花海中,在燭光中,是滿眼的紅妝。

根據蘇軾詩的意境,馬麟畫了這幅《秉燭夜遊圖》。“秉燭夜遊”一詞最早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一句“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苦夜是漫長的,而這裡的苦夜,既是天象上的黑夜,同時也是指人生的苦夜。秉燭遊,是在漫長的苦夜中尋找一點光明,讓人生的苦夜不止於淒涼冷寂。

謫居黃州五年的蘇軾,大概對“苦夜”有著深切的體悟。他能做的,便是在苦夜中與海棠為伴,用手中微弱的燭光,照亮苦夜,於苦夜中尋找美好。既然此刻海棠依舊,而手中又有燃燒的高燭,何不趁此秉燭夜遊一番,體會苦短人生中難得的快樂,享受漫長人生苦夜中的短暫美好。

時光易逝,如月光,並不是始終照耀著滿園的海棠。一個不經意間,月光便會轉過長廊,徒留滿園的漆黑。而秉燭夜遊,則是超越時光易逝,用心靈的燭光代替月光,留住夜色中那抹空濛的香霧和滿院子的紅妝。這是何等的情趣,是何等的幽雅,是何等的詩意。作為宮廷畫師的馬麟,大概也是藉由這幅作品來留住一種永恆。對於觀者而言,或者對於畫中人而言,得到的是一種生命的滿足。

韶華易逝莫辜負——賞南宋畫家馬麟《秉燭夜遊圖》

《踏歌圖》軸 南宋 馬 遠

我們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南宋,也是別有意思。對於皇帝而言,白晝、黑夜或許就是兩種生命體驗。白天,面對著的是朝堂內外的憂患,唯有到了黑夜,所有的憂患似乎都藏在了香霧之中。作為一個偏安一隅的帝國君王,他何嘗不渴望這片刻獨屬於自己的美好。白天緊繃的他,唯有此刻才能如此放鬆。

面對這轉瞬即逝的美好,馬麟的這幅作品,或許也是在告誡世人,生命是苦短的,但是苦短的生命之中依舊有美好的事物,當這些美好的事物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時候,哪怕是一剎那,也請莫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時光。在苦夜中秉燭夜遊,即是對生命的善待。

TAG: 南宋秉燭夜遊海棠花馬麟香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