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說新語‖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說新語‖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文丨王亞楠(方塘智庫詩酒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他有著非凡的自信,傲世獨立的人格,瀟灑不羈的氣質,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風貌。

李白是個功名心特別強的人,十幾歲就開始漫遊求學、求仕,盛唐士人那種積極入世、進取樂觀的人生態度在他身上被理想化了。

他理想的人生設計就是要濟蒼生、安社稷,寄希望於風雲際會,幻想可以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不朽功業之後可以功成身退,所以他十分仰慕呂望、傅說、酈食其、魯仲連等。

不過,他所處的環境與這些人完全不同,所以他的理想之花無法在現實的土壤中盛開,他就要不斷地面臨接踵而至的迷惘、挫敗、不平、失望。

但是,由於他嚮往著這樣的理想,他就會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昂揚的精神風貌。

李白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浪漫想象,既有氣勢磅礴,雄渾大氣的壯麗景觀,又有標舉風情韻致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他的人格魅力,是魏晉開始的人的覺醒發展到高峰的產物,也是盛唐精神高度昇華的產物。

這首詩是李白二入長安、被“賜金放還”後,在宣州遇族叔時所作。詩歌以悲憤入之而以慷慨出之,那種不可一世的、自命不凡的氣概並沒有被堙沒,反而更加的激昂澎湃。

單這首詩的題目來看,我們會有兩個疑問,一是宣州謝朓樓的歷史由來;二是校書叔雲是誰?

謝朓樓是安徽省宣城市的一座著名樓閣,由南朝齊詩人謝眺在宣州任太守時所建,稱為“高齋”。《宣城縣誌》記載:謝朓“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唐代時,重建此樓,改成北望樓,或北樓,人稱謝朓樓、謝公樓。詩仙李在此處寫下了《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並稱贊謝眺“中間小謝又清發”從此謝朓樓名滿天下。唐朝中後期,宣州刺史獨孤霖改建此樓,改稱疊嶂樓。清朝也不時修建,稱其為古北樓。

校書叔雲指的是誰?“校書”是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主要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即李白的叔叔李雲。約在天寶十二載(753)秋,李白客居宣州,李雲至此,但隨即就要離去,李白陪雲登謝朓樓設宴餞別。在天寶十一載(752)李雲任監察御史,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可見李云為官清廉,且剛正不阿。

李白與李雲的關係有兩種說法,一是李白雖稱他為叔,但並非族親關係;二是兩人是族親關係。這篇文章權且按照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三百首》的解釋,即兩人有族親關係。

“棄我而去的昨日,已經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日充滿了憂愁。萬里的長風送走了南飛的秋雁,恰逢此景,正好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校書您的文章頗具建安風骨,而我的詩風如謝眺那樣清新明麗。我們都是心懷豪情逸興,壯思飛動,想登上那九天去摘取一輪明月。拔刀斷水水勢卻更加兇猛,舉杯暢飲要消除憂愁卻更加憂愁。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不如明天清晨披頭散髮駕舟漂流。”

全詩先直抒胸臆地描寫詩人虛度光陰和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痛苦,然後轉入寫景,以景襯情,引入主客雙方,讚美兩人的才華與雄心,最後故作瀟灑,以出世的幽憤結尾。這首詩歌感情複雜濃烈,情緒跌宕起伏、筆勢天馬行空。

詩歌前兩句詩人把滿腹的委屈與不甘不加掩飾地向族叔傾瀉而出。“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紛至沓來的“今日”。也就是每一天詩人都深感時光不駐、心煩意亂。這裡面既有自己時光流逝的精神苦悶,也有官場受挫,政治失意的現實感受。

從小天賦極高的李白,在天寶元年(742年)懷著遠大的理想來到長安,任職翰林院,但政治上不受重視,又被權貴饞毀,只能憤慨的重新開始四方漫遊的生活。將近十年的辛酸與苦楚,客居他鄉的抑鬱與不平,在今日終於可以與親近之人一吐為快了。

萬里長風送大雁南歸,切合此時的送別之意,但卻無半點悲悽之感,展現了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在這風清天闊的日子裡,看著遠處的美景,與故人暢快醉飲,不也是人間的快活事嗎?

從極度的苦悶一下子轉換到壯闊明朗的境界,變化莫測,不可思議,但這正體現了李白的那種爽朗性格,他不會沉淪於無盡的哀嘆與憤恨之中,依舊會以樂觀積極的態度熱愛生活,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抱負。

“蓬萊文章建安骨”這裡的“蓬萊文章”稱讚的是李雲的文章,因李雲任職秘書省校書郎,平時多與書籍打交道,故藉此來作比喻。蓬萊,指東漢時藏書的東觀。《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李賢注:“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籍並皆在也。”“建安骨”指的是一種慷慨遒健,意氣駿爽的詩文風格。漢末建安年間,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所作詩文蒼勁有力,被稱為“建安風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小謝”指的是南朝詩人謝眺,他與謝靈運並稱,謝靈運為“大謝”。“清發”即清新秀髮。在這裡李白自比小謝,可以看出他對謝眺的推崇,也流露出了自己的非凡自信。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這兩句體現了詩仙李白的豪邁和非凡的氣概,達到了任性情之所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逸興”指的是豪邁灑脫的興致;“壯思”雄心壯志的意思。這兩句是就“酣高樓”的進一步的酒興意發。酒酣正濃,竟有飄飄欲仙之感,無盡的思緒與暢想可以盡興地遨遊於浩瀚的宇宙之中,即便想要登上青天去摘取那輪皎潔的明月也非難事。這兩句詩充滿了靈動與浪漫,彷彿讓我們可以感知到詩人那顆赤誠之心,往日所經歷的黑暗汙濁都一掃而空,心頭縈繞的煩惱都已拋灑在九霄之外。這是李白式的天真與浪漫。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愁一直與酒與水分不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愁猶如水一般緩緩流淌,怎麼也砍不斷;借酒來澆愁卻更加的憂愁。詩人上一句還遨遊於遼闊的宇宙之中,精神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但此句情緒一落千丈,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中的烏黑的“泥濘”。“抽刀斷水水更流”這一比喻新穎奇特,同時切合當時的環境。謝朓樓前常年有宛溪水長流,這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惱之間自然容易形成情感連線。“抽刀斷水”說明詩人並不想一直沉溺在抑鬱悲憤之中,想要斷開愁絲,重新振作,這與一味消沉之人有著極大的區別,這也是李白的性格使然。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實在無法調和時,李白迫不得已做出了選擇,他找到了“散發弄扁舟”這條苦澀的出路。在古代,古人平時都束髮戴帽,閒散時鬆開頭髮,這稱為“散發”,後來有不受冠冕拘束,棄官歸隱之意。這兩句不免含有消極、逃避之意,但他這麼做也是在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屈服,用這種萬般無奈的做法來保護那顆未被濁流侵蝕的初心。

我喜歡李白,是因為他充滿了堅韌的力量,儘管他追求理想的道路總是充滿著荊棘,但他還是不顧一切地向前衝,向前跨,他在我心中就像是個浪漫的英雄,給我無窮的力量。在這首詩中,他為蹉跎時光和未能實現抱負理想而焦灼、不安、迷惘、悲傷,跟現在為生活、為學業、為事業而奮鬥的我們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許下的一個個願望可以一路生花,可以護送它們抵擋過風沙,但若理想的花開不到現實的土壤上,我們也要學會和解、坦然地面對生活。

編審:王亞楠丨編輯:徐豐超丨設計:孫月園

TAG: 李白詩人宣州李雲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