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陳子昂之《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簡介】

陳子昂(公元 661─702) 字伯玉,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其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登幽州臺歌》是其傳世名篇。

【字句淺釋】

詩詞賞析:陳子昂之《登幽州臺歌》

幽州臺

解題:這一首登臨感懷詩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唐詩中千古傳誦的名篇。短短小詩,深刻表現了作者因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與悲哀。幽州臺:又名薊北樓,遺址在今北京市。古人:這裡指古代能夠禮賢下士的明君。後面的“來者”有類似意義。念:思念,想。悠悠:這裡指遙遠。愴然:傷悲的樣子。涕:眼淚。

【全詩串講】

古代那些禮賢下士的明君,

我沒能親見其人;

未來的賢明之君,

至今我也沒有能看到他們。

想到這曠宇茫茫啊悠悠天地,

來的未來、去的已去。

唯我一人孤單而寂寞,

忍不住悲傷的眼淚直往下落!

【言外之意】

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任參謀。次年兵敗,子昂請率萬人作前驅擊敵,武不準。稍後,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子昂降為軍曹。詩人報國無門,便登上幽州臺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是歷來許多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共同經歷,所以此詩能廣泛的引起共鳴,經久傳誦不衰。

此詩用《楚辭》的句法,前兩句三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語氣急促,表達了作者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四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襯以虛字“之”“而”,轉為舒緩流暢,表現詩人悲聲長嘆、涕淚橫流的情形。從結構上看,前兩句俯仰古今,第三句遠眺曠宇,第四句引出了詩人飽滿的情緒,把讀者籠罩在詩人筆下的特殊氣氛中,使人不得不心動情移。值得一提的是,有人亂說“古詩也有不押韻的”並把此詩當作根據,弄了一個大笑話。殊不知此詩韻腳“者”、“下”屬同一韻部[(上聲)二十一馬 ],只是讀音變遷,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

詩人回鄉後,竟因地方官武三思想敲詐他的錢財而誣陷他、將他入獄,最後死於獄中。這種草菅人命的事在中國的官場中似乎已成傳統,至今不衰而且越演越烈:莫說你是大詩人,就是聖人他們也照樣誣陷、肆意打殺,這種事情在現在中國也是屢見不鮮的。

近代歐美四大哲人之一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十分推崇這首《登幽州臺歌》,羅素曾說:“此前的人類尚未夢見過(或感受過、體驗過、達到過)此詩的境界。”的確,此四句詩,如鴻蒙開闢,脫棄凡近,掃空萬古,浩渺無極,而非虛空。“獨愴然而涕下”,並非絕望,時空莫辨,而人並未迷失方向。正是自我在激越的高峰時,統一了 有我無我、人和宇宙融合無間的情態。

詩詞賞析:陳子昂之《登幽州臺歌》

身處空曠無人的高山之臺特別容易引發這種孤單寂寞感

在我看來,此詩還有更深的一層次含義,這首詩能流傳千年,是因為講了人間的一個真相,那就是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來自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不同的宇宙家園,地球就像一個大旅店一樣,大家聚集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孤單寂寞的天外來客,很久以前來的旅客,作者沒看到,將來要來的旅客,作者也沒看到。從空間上來看,人們的天國家園彼此離得非常遠,從時間上來看,而每個人在宇宙中漂泊流浪的時間都很長了,因此每個人都是非常地孤單寂寞。那一刻作者感受到人們和自己的這種孤單寂寞,就忍不住地滄然涕下了。

文:莊敬,蘇一先,文思格

歷史解密:300萬年前火星上的核戰

《在光明中得救》:你們人類是真正的英雄,每個來到地球的人都是勇士

TAG: 幽州孤單詩人寂寞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