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讀紅樓,很容易記住作者透過神話給黛玉的人物設定——還淚而來,淚盡而去;卻總是忘記寶玉的人物設定。

寶玉的人物設定是什麼?“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歷幻緣。”

只因動了凡心,想要人世間來走一遭。但是,他刻意選擇了“昌明太平朝世”,說明他是來享樂的。

這便是寶玉的人物設定:享樂而來,樂盡而去。還沒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這便也註定了寶玉的俗世人生很短暫,因為,人生在世,無論是怎樣的盛世,無論是怎樣的富貴人家,享樂的階段都是短暫的,只有未成年的這段時光。

這就註定了寶玉身上帶有兩個標籤: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悲觀,是對成年世界的悲觀;逃避,是對成年人責任的逃避。

寶玉的悲觀主義,源於他對現實的不滿。

人生本苦,這是著名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提出的觀點。生而為人,就是來受苦的,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樂觀地活著。這正是寶釵的人生觀,積極地去應對世間之苦,才能在苦中活出樂來。

寶玉不一樣,他只有悲觀,這種悲觀的思想,源於他對現實的不滿。

現實有什麼讓他不滿?他覺得現實太髒,不乾淨。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現實中的男人,要麼如他父親賈政一樣,雖然居官位,拿著朝廷俸祿,但整天沉湎於附庸風雅,被一群偽君子圍繞著,以逢迎拍馬為樂。

要麼如賈珍那樣,淫樂不堪,不但對兒媳婦和小姨子下手,還和兒子一起行“聚鹿之誚”,形同牲畜。

要麼如賈雨村那樣,打著讀書人的旗號,為謀取個人私利,無所不用其極。

還有那些站在朝堂上的文臣武將,打著忠臣良將之名,“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只求全名節,上不顧君,下不慮民。

那些女人,“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專拿女孩們出氣,對美好的女孩兒各種刁難。

這樣的現實社會,寶玉覺得都是骯髒的,只有清淨女兒之地,才是乾淨的。

因此,他把自己躲進女兒國,躲進大觀園。

寶玉因悲觀而逃避,拒絕長大。

悲觀的人分兩類,一類如寶釵,因悲觀而積極;一類如寶玉,因悲觀而逃避。

因悲觀而積極,是一種勇敢,因為需要為改變社會現狀而更加努力。

因悲觀而逃避,是一種怯懦,因為不敢面對,於是躲進安樂之地。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作為紅樓中唯二看清現實的寶釵和寶玉,選擇了完全相反的處世態度。

大觀園本為元春省親而建造,屬於女孩所居住的內院,當元春下令妹妹們“進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無顏”之時,考慮到“寶玉自幼在姊妹叢中長大,不比別的兄弟,若不命他進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時不大暢快,未免賈母王夫人愁慮”,才讓寶玉也住了進去。

由此可見,大觀園本非寶玉所居之地,他是被當作特殊照顧物件,才有了進駐大觀園這個女兒國的特別通行證。

因此,寶玉是以逃避的形式,躲進了內院。

按照常理,寶玉應該和賈環賈蘭一樣,住在外院,以讀書為主業。現在他住進了以女紅為主業的女孩們的內院,他的主業是什麼呢?那就只剩下與丫頭們廝混了。

這種逃避很徹底,更加遠離了父親,更加受到祖母的保護。因此,大觀園成了寶玉的庇護所。

這個地方,不但遠離了父親,祖母和母親也難得進來看一次。所以,賈母不知道寶釵的住處“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王夫人也不知道寶玉身邊有多少個丫鬟,更是晴雯“這樣妖精似的東西竟沒看見”。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由此可見,呆在大觀園的寶玉,簡直是躲進了世外桃源,那些他眼裡的骯髒,都被擋在了園外。

但是,寶玉非常清楚,這種逃避是短暫的,總有一天,他需要去面對那些骯髒的現實。因此,他不敢想未來,也不敢有未來。對於人生,他的態度是“我能夠和姊妹們過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

這句話寫在了第七十一回,很容易被讀者忽略,因為它不是出現在風花雪月的場合,而是在賈府財政出現危機,同時各種隱藏的矛盾不斷爆發之時。

正因為秉持著這樣的人生態度,寶玉對一個個離他而去的丫頭並不在意,因為他知道遲早會有這麼一天。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因此,他從未想過要娶黛玉,他與黛玉的交往,從來不是以婚姻為目的的。黛玉只是“和姊妹們過一日是一日”的姊妹中的其中一個而已。

只不過在他心裡,黛玉和襲人都不會離開他,襲人不會離開他,是因為襲人本來就屬於他。黛玉不會離開他,是因為黛玉無處可去。他以為,賈母對他和對黛玉的心是一樣的,都希望當孩子一直養著,不讓他們走進成年人的世界,所以他才會說出“憑它怎麼後手不接,都短不了咱們兩個的”。“咱們兩個”,指的是他和黛玉,再怎麼後手不接,也不可能短了咱們兩個孩子的。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只要抗拒成年,只要一直是個孩子,就可以不去面對成年人的世界。就可以一直被賈母保護著。

在這一點上,賈母和寶玉不約而同:賈母只想著自己死了就完了,生前能享受一日是一日。寶玉也有著同樣的心理,不過寶玉的享樂分界線是成年,即抗拒走進成年人的世界。

所謂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以婚姻為分界線的。

因此,賈母和寶玉都不想談婚姻。

寶玉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就到婚姻為止,哪天他必須要面對婚姻了,他就回去了,回到天庭,去當他的神瑛侍者。

因為,婚後的一切,都是他不想面對的。到了那時,他再也沒有理由住在大觀園,再也沒有理由做個逃避的孩子。

因此,無論他娶了誰,只要走進了婚姻,他都會逃走,即使家族不敗,也改變不了他以出家的形式遁走的結局。

看明白了這一點,才更清楚作者的批判性,主要是對自己的批判:消極、逃避、百無一用。“賴天恩祖德,錦衣紈絝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不是他不聰明,不是他學不會,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在逃避,不願意去面對和擔當。

這正是寶玉的無情和殘忍,他早就看明白了一切,也早就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卻任由身邊的女孩一個個因為他而奔向死路。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我能夠和姊妹們過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我死了就完了,你們死了,卻後繼有人,一個接一個,千紅萬豔守著我一個,不怕沒人陪我到最後。

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如寶釵,積極地救世,能拯救一個是一個;

消極的悲觀主義者如寶玉,消極地累世,能累死一個是一個。

這也註定了寶玉和寶釵雖然走到了一起,最終還是要分道揚鑣:寶玉遁世而去,寶釵留在世間收拾殘局。

寶玉的悲觀主義和逃避心理

收拾殘局的事情,也唯有寶釵能做,能讓柳絮翻飛上青雲,又何懼殘局?

這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最後留下的,只有乾淨的雪——薛寶釵!

END

∞文章來源:浮生漫讀∞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TAG: 寶玉逃避悲觀大觀園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