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起源: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

炎黃的合併:阪泉之戰

阪(ban,第三聲)泉之戰發生於中國上古時期公元前2552年,由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因為爭奪土地資源及主導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最終以炎帝部落降於黃帝部落而告終,因為發生於阪泉(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也有說是河南扶溝)故名阪泉之戰。

這場戰鬥的兩個主角,一個是炎帝,一個是黃帝。黃帝為中華”人文初祖“三祖之一,本姓公孫,因居住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市一帶)也號軒轅,後又改姬姓,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也有稱黃帝為有熊氏。炎帝亦為中華”人文初祖“三祖之一,本姓姜,烈山氏,因以火德王,得稱炎帝,也有傳說稱炎帝為神農氏。

由於發生年代過於久遠,我們無法知道事情的原貌,但流傳最廣的是《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說法: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 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大概意思是軒轅時代,神農氏開始衰弱,諸侯間相互攻伐,殘害百姓,神農氏沒有能力征服他們,軒轅這時候就開始學習用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上貢的諸侯,諸侯見狀就都來服從軒轅。但諸多勢力中,蚩尤最為兇殘,沒有哪個可以討伐他。炎帝想欺壓諸侯,諸侯卻都投靠了軒轅。軒轅為此就修德行,興兵力,研究節氣變化,修養民眾,帶領他們播種,量自己的領地,並訓練熊羆貔貅 虎六種猛獸,憑猛獸的力量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作戰,三次交鋒後,黃帝勝利了。

由此可知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為物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益增多,給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威脅,社會分化日益加劇,氏族制度的習慣法對於調節社會矛盾已顯得無能為力了。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戰爭,當時的古人先是將親屬部落聯合在一起,結成聯盟,進而又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阪泉之戰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也有學者稱這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因為據《國語·晉語四》記載,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於姜水,在今陝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程序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臺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華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戰

涿(zhuo,第一聲)鹿之戰發生於中國上古時期公元前2551年,在阪泉之戰發生之後,第二年就爆發了涿鹿之戰,由有熊氏黃帝與神農氏炎帝兩族聯合,同蚩尤九黎族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爭,以蚩尤大敗被殺而告終,因發生於涿鹿(今河北涿鹿縣),故名涿鹿之戰。

蚩尤,為中華”人文初祖“三祖之一,九黎部落之主(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一帶,集中在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地區)善於戰鬥,以發明兵器聞名,有人譽為之兵主、戰神,也有人斥其為禍首。

興起於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在驍勇善戰的蚩尤帶領下,勢力不斷由東方向西發展。九黎族原居於南方,後北上中原,與炎帝部落發生了衝突。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於生產力水平較炎帝部落略高一籌,武器製作精良又勇猛善戰,於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蕩下,居地全失,炎帝大敗,轉向黃帝求助,於是黃帝在涿鹿之野與蚩尤展開長期爭戰,最終黃帝擊殺蚩尤。蚩尤死後,大部分九黎族人降於炎黃部落,形成華夏族;另一部分九黎族人南逃遷徙,形成後來的苗族祖先(蚩尤在苗族有較高聲望)。

傳說中,黃帝與蚩尤打得分外激烈,如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黃帝之臣風后在北斗星座的啟示下,發明了指南車,才衝出大霧;又如黃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夔(夔是東海中的神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皮鼓,黃帝用其皮蒙鼓,用雷獸之骨作鼓槌,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此戰意義重大,對華夏族(也就是後來的漢族)在農耕技術、民族同化、軍事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力地奠定了華夏族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

TAG: 炎帝蚩尤黃帝軒轅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