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鋼建:中國的天道文化始於燧人氏時期,超過10萬年

杜鋼建:中國的天道文化始於燧人氏時期,超過10萬年

杜鋼建:中國的天道文化始於燧人氏時期,超過10萬年

道統傳承與工匠文明

杜鋼建

工匠文明構成人類文明的主線。道統文化理論是指導工匠文明發展的基本理論。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三統論的形成過程推動了工匠文明的發展。

天道文化形成於燧人氏時期。2015年湖南道縣發現的距今8-12萬年前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人類牙齒化石就是燧人氏時期的。燧人氏時期從十幾萬年前開始逐步確立挺木曆法,結繩記事,立傳教之臺,興師道和交易之道。中國的天道之興從燧人氏開始。燧人氏晚期發明《河圖》、《洛書》、星象歷,創造人類早期的符號文字,並發現天道大法。

天道文化在六萬年前已經從大湘西地區傳播出去。燧人氏晚期大湘西族群將體現天道大法的祭祀制度和伊薩姆文化傳播到亞歐大陸多處。山西峙峪遺址發現的28000年前“燧人弇茲開天”的骨雕文字就是對燧人氏發現天道大法的記錄。所謂天道大法就是太陽月亮星辰地球的執行規律。挺木曆法是天道大法在燧人氏時期的集中體現。天道文化也是君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者和師者都應該是瞭解天道文化的先知。燧人氏時期可以說是天道文化的形成時期。

地道文化和君道文化形成於伏羲朝時期。燧人氏之後是伏羲氏治理時期,也是君子文化中地道文化和君道文化的形成時期。根據古代文獻和考古發掘,伏羲朝包括伏羲以後的十六大姓氏帝王的治理時期,有大約5萬年曆史。1942年長沙子彈庫地區出土的楚墓帛書表明伏羲氏在湖湘地區活動。伏羲氏是燧人氏之子,風姓。

繼燧人氏習慣法之後,伏羲朝時期形成人類最早的不成文憲法——《伏羲皇策辭》。根據夏朝以前古籍《三墳》的記錄,伏羲、神農、黃帝時期都有憲法。伏羲時期創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體系,並形成政府部門的職能和權力劃分。伏羲憲法的基礎理論是《連山易》理論。

伏羲時期道統文化和工匠文明興起。伏羲始畫八卦,皆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始明於世。《連山易》論及八大名山,首當其衝的是崇山。“崇山君,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君陰後,君陽師,君兵將,君象首。”崇山地區是伏羲立君建國的首出之地,也是伏羲早期制定和頒佈憲法性法令的中央根據地。崇山至今還有寫著中央仙山大字的大山。君臣、民物、陰陽、兵象等八卦理論構成工匠文明的基礎理論和指導思想。

八卦對應的八座大山中,除了崇山之外,其他諸如連山、列山等也都在今湖湘地區。伏羲時期,因尊事為禮儀,因龍出而紀官,因鳳來而作樂。伏羲時期,大臣飛龍氏造六書,潛龍氏作甲歷,降龍氏率萬民,水龍氏平治水土,火龍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伏羲時期工匠文明大發展,體現出天道、地道和人道的道統文化的指導作用。

伏羲憲法繼承了燧人氏時期的民主傳統,強調諮於將、諮於相、諮於民三諮詢的政府民主決策程式。伏羲憲法開啟了祭天祭祖和八卦預測的法治傳統。愛民、順民、竭力於民的思想成為伏羲憲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伏羲時期工匠精神的重要內容。

在燧人氏時期天道文化和師道文化的基礎上,伏羲憲法及其基礎理論的易經理論進一步形成地道文化和君道文化。伏羲憲法所規定的太陽曆法進一步將天象與地形結合以確定地球行政區劃的劃分。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分佈在地球上的行政區劃中都有對應。地道文化催生了地圖的形成。各地分別對應天上二十八宿的地圖不斷彙集最終出現世界性地圖。伏羲時期進一步豐富了天道文化的內容。

早在幾萬年前伏羲朝時期的古人已經大規模向各地遷徙。伏羲朝時期在燧人氏挺木曆法的基礎上制定太陽曆法,不斷派人到世界各地選點觀測太陽月亮和星辰的執行規律。目前世界各地發現的巨石文化大多是伏羲朝時期的天文觀測點。這些巨石文化都源於大湖湘地區的巨石文化,是天道文化的重要表現和文物標誌。

巨石文化是人類工匠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伏羲朝時期道統文化的重要表現。湖湘地區永州和郴州的巨石文化、株洲和衡陽的巨石文化等都有至少2萬年至5萬年以上的歷史。英國、埃及、柬埔寨、吉爾布特島、復活節島和南美洲的巨石文化基本上都12000年以內。近年全世界的考古證明,巨石文化是人類發現天道以及遵循天道的文化遺蹟,是製作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的天文觀測遺址。

神農炎帝時期道統文化中地道文化得到快速發展。製圖工匠文明和農耕文明以及大型隧道工程等影響全球。神農炎帝時期的君子道統文化理論強調要反對過政現象。《神農氏政典》曰:君正一道,二三兇,臣正一德,有常吉。時正惟四,時亂不植;氣正惟和,氣亂作癘;官正惟百,民正惟四,色正惟五,惟質惟良。道正常,過政反僻;刑正平,過政反私;祿正滿,過政反侈;禮正度,過政反僭;樂正和,過政反流;治正簡,過政反亂;喪正哀,過政反遊;干戈正亂,過政反危;市肆正貨,過政反邪;譏禁正非,過政失用。神農氏憲法反對過政的理論源於歸藏易理論。歸藏易理論是神農氏憲法的基礎理論,重在強調收斂和內省。

神農時代以上的行政區劃基本上構成全球地理的概貌。《淮南子 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帝王世紀》曰:“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等。”從《河圖》、《河圖括地象》、《淮南子》所列九州來看,神農時代以上的地圖是世界大同的地圖。

在神農時代,由於神農政權覆蓋全球,依然還保留大九州的行政區劃。《廣博物志 地形總 地》有曰:“神農度四海內,東西九十萬裡,南北八十一萬里。”《春秋命歷序》亦云:“神農始立地形,甄立度四海遠近,山川林藪所至,東西九十萬裡,南北八十一萬里。”神農時代對全球行政區劃進行實地測量,世界地形東西東西九十萬裡,南北八十一萬里,東西比南北略長。《管子·輕重戊》曰:“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神農時代神州人民得益於神農普及五穀種植,並進一步傳播到世界各地。

從黃帝時代開始,由大九州區劃制度建設逐漸轉向重視小九州的區劃制度建設。《繹史 黃帝紀》亦曰:“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從黃帝朝開始,隨著政權影響在世界範圍內的減弱,才逐漸轉向神州之中的九州建設。但是,黃帝時代的全球影響還是存在的,只是重點在加強神州的建設。

黃帝治理萬邦的道統文化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有著重要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重視具有萬古歷史的三道論和三統論。由三道論產生三統論。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黃鐘為天統,林鐘為地統,太族為人統。根據日月星辰和地球的執行規律,天統之正,始施於子半,日萌色赤。地統受之於醜初,日肇化而黃,至醜半,日牙化而白。人統受之於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天覆施於子,地化自醜畢於辰,人生自寅成於申。根據伏羲以來的天文曆法,歷數三統,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

在三道論和三統論的基礎上形成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理論。這些理論反映了人類關於宇宙執行規律的長期探索和認識。這些理論關於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後果的判斷是不容忽視的。這些理論有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理論。人類要與大自然和諧,要與宇宙的執行規律相符合,就需要能夠引領世界全面認識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出路。

敬天畏地愛人是任何時期都要弘揚的工匠文明的普世價值。天道具有浩瀚的天文知識;地道具有廣博的地理知識;人道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知識。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三道論構成萬古中華文化和工匠文明的思想歷史主線,也是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安邦平天下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表明,道生法是中華文化自古以來的法治基礎理論。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三道論是憲法修改和發展所應當重視的具有世界價值意義的思想理論資源。

黃帝在湖湘地區有一系列的活動遺蹟,在史籍和地方誌中均有記載。黃帝在茶陵地區養龍,岳陽地區舉行登基大典,演奏著名的黃帝朝國樂《咸池》。黃帝所登熊山經過考證在湖湘地區。黃帝在湘西地區的有熊氏祖先的譜系一直沒有中斷。黃帝治理萬邦的官僚體系在湖湘地區可以得到印證。黃帝的諸多大臣在湖湘地區留下活動遺蹟。

黃帝建立的“文化共同體政府”擁有的百官制度對於政府部門職能和領導崗位等都有明確的規定。據歷史文獻記載,黃帝立四輔、七輔、三公、六卿、三少、二十四宮,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視四民。黃帝朝有四輔和七輔之說。七輔包括知命、天老、力牧、鷞冶、五聖、規紀、地典。黃帝要求知命糾俗、天老錄教、力牧準斥、鷞冶決法、五聖道級、規紀補闕、地典州絡,七輔得而天下治。

黃帝朝還有六相之說。根據《管子·五行篇》,黃帝朝六相有蚩尤、大常、奢龍、祝融、大封、后土。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得大常而察於地利,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得大封而辯於西方,得后土而辯於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黃帝的大臣涉及工匠文明的諸多領域。黃帝申命封胡以為丞,鬼容蓲為相,力牧為將,而周昌輔之。太山稽為司徒,庸光為司馬,恆先為司空。黃帝命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以利器用;命揮作蓋弓,夷牟造矢,以備四方。黃帝命岐伯作鼓,馬師皇為牧正,臣胲服牛,沮誦作雲書,孔甲為史。黃帝還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命巫彭、桐君處方;命共鼓、化狐作舟車,以濟不通;命豎亥通道路,正裡候;命風后方割萬里,畫土分疆。在黃帝朝政府的百官中,以上這些人物幾乎都是某一方面的發明家和專家,其所發揮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貢獻都值得後人永遠銘記和稱頌。

黃帝時期的百官都是某個領域的工匠大師。其中有鬼臾區、岐伯、伯高、雷公、廣成子、容成、鳥師、少師、天老、胡孔甲、奢龍、應龍、為當、大封、巫咸、奚仲、雲師、力牧、大撓、祝融、常伯、少俞、風后、盤盂、知命、鷞冶、五聖、規紀、地典、蚩尤、大常、后土、周昌、封胡、太山稽、庸光、恆先、寧封、赤將、揮、夷牟、馬師皇、臣胲、沮誦、俞跗、巫彭、桐君、共鼓、化狐、豎亥、羲和、常儀、後益、隸首、伶倫、蒼頡、史皇、伯余、胡曹、於則、雍父、杜、貨狄、女媧、隨、夷、巫彭、風伯、雨師、少昊夷、巫彭、風伯、雨師、少昊、倕、常先、封巨、大鴻、伯陵、祝庸、大隗、雲臺、中黃子、黃蓋童子、天真皇人、左徹、離婁、罔象、奇一、相氏、務光子、縉雲氏、紫府、桐君、謵朋、前馬、張若、方明、昆閽,後車、素女、鄒屠氏、共工氏、務成子、寧封子、野道、祝由、淥圖子、浮丘子、柏成子高、蒼龍、青雲氏、白雲氏、黑雲氏、黃雲氏等。

伏羲朝、神農炎帝朝和黃帝朝的憲法文獻體現了道統文化理論。道統文化理論是指導人類工匠文明發展的基本理論。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三統論的萬古指導思想推動了人類工匠文明的發展。

本文是杜鋼建教授2021年4月24日在伏龍書院講演的主要內容。

TAG: 黃帝伏羲天道文化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