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古代以干支紀時,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子時和丑時。寅時俗稱平旦,相當於今天的3~5點;卯時俗稱日出,相當於今天的5~7點;辰時俗稱食時,相當於今天的7~9點;巳時俗稱隅中,相當於今天的9~11點;午時俗稱日中,相當於今天的11~13點;未時俗稱日昳,相當於今天的13~15點;申時俗稱晡時,相當於今天的15~17點;酉時俗稱日入,相當於今天的17~19點;戌時俗稱黃昏,相當於今天的19~21點;亥時俗稱人定,相當於今天的21~23點;子時俗稱夜半,相當於今天的23~1點;丑時俗稱雞鳴,相當於今天的1~3點。為了進一步精確時間,古人又在十二時辰中分刻。那麼每個時辰分為幾刻呢?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遍查網路,十二時辰之每個時辰到底分幾刻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都與筆者的認識不一致。網路之說,這裡不再羅列。筆者認為,古人是把十二時辰中的每個時辰又劃分為五刻,每刻相當於今天的24分鐘。理由如下: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過去處決犯人是在秋後某日的午時三刻,而午時三刻公認是指陽氣最盛,日影最短的一段時間內,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中午12時左右,這是大家公認的。在午時三刻陽氣最盛時處決死刑犯,據說是為了讓犯人的陰魂儘快消散,不至於怨恨之氣鬱結成勢,以圖報復為害。我們知道,午正就是相當於今天的中午12時整,而午正是在午時的正中,那麼午時三刻也就應該是午時的中間刻度,也就可以判斷整個午時共分五刻了。這樣算來,午初從11時起,11時整就是午時一刻的開始,到11時24分就是午時二刻了,再到11時48分開始就是午時三刻了,而到12時12分就進入了午時四刻,到12時36分就進入了午時五刻,到13時整時午時五刻結束,就進入了未時。午時三刻一到,這時陽氣最盛而日影稍偏西,這時處決死刑犯,實際是給犯人稍留一點積陰的餘地,並指示其向西天歸去,所謂“一命歸西”。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也許有人會質疑,午正12點不一定在午時三刻的最中間,或許午正12點是午時三刻的結束點,那樣一個時辰就可分為6刻了。那麼我們就再考察一下子時(夜半之時),看看夜半這個時辰到底是分為5刻還是6刻呢?古代夜半是要按時刻報更的,故把夜半某刻又稱為夜半某更。我們最常聞的就是夜半三更這個詞,因為這個時刻是陰氣最重,人們都在沉睡的時候。我們也常聽聞“五更”的說法,比如杜甫的《閣夜》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再如唐代李商隱 詩《蟬》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還有李清照詞《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雲:“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古詩詞中多有“三更”、“五更”的描述,卻從來沒有“六更”的說法,這就說明夜半這個時辰也是共分為五個時刻。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不信的話再看看唐代顏真卿的《勸學詩》。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裡的“雞”就是指“雞鳴”這個時辰以及這個時辰的雞鳴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代男兒刻苦讀書,常是還在夜深人靜之時就起來了。夜半三更正是人們熟睡之時,讀書人的書房裡卻已經開始亮起了燈火,一直讀到過了五更天,外面的雞才開始打鳴。真是“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既然五更結束就已經到了雞鳴之時,說明不存在“六更”的情況,那麼也就說明夜半這個時辰共分為五個時刻,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了。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而每個時辰又分為五個時刻,那麼這樣算來,一天就是共有六十個時刻了。然而許多古籍卻記載,以漏計時共有百刻,《禮記》中記載了一個官職,叫“挈壺氏”。根據古籍的記載,挈壺氏就是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說文》記載:“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靈樞·五十營》:“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原來配合干支紀時的分刻制和漏壺紀時的分刻制是不一樣的,最起碼目的就不一樣。干支紀時是由曆法規定的,配合干支紀時的分刻制是為了更加詳細精確地表達干支之時。漏壺紀時只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紀時的手段,並不是曆法的規定,配合漏壺紀時的分刻制主要是為了區分不同季節晝夜的長短,以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漏壺刻漏的標記有一百個,按照季節的不同,晝夜所佔的刻度數就不同。在夏至的時候,晝長夜短,白天佔60個刻度,晚上佔40個刻度。到了冬至的時候,晝短夜長,白天佔40個刻度,晚上佔60個刻度。那麼春分、秋分時,晝夜均等,故各佔50個刻度。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漢蔡邕撰《獨斷》記:“鼓以動眾,鍾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不同的季節,晝夜長短不同。干支紀時以春分、秋分之時為標準分晝夜,不考慮不同季節晝夜長短的差異。為了精確不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古人便以漏壺紀之,以分晝夜。漢代,夜漏盡則天明,故擊鼓以示新的一天開始,催人奮進;晝漏盡則夜臨,故鳴金以示一天已結束,教人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順天道也。古人在以漏壺分晝夜的同時,並未拋棄干支紀時,而是仍以干支紀時為基礎。“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寒山寺的鐘聲大概就是夜半三更的報時聲吧?詩人因愁苦而不能入眠的時間正是這夜半三更本該熟睡的時候。子正12點整,正是這夜半三更的正中時間。綜上可斷,三刻在中,前後各二,一個時辰分為五刻,當是古人時辰分刻的真象。

古代每個時辰到底分為幾刻?

TAG: 午時時辰紀時三刻相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