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抽的順風煙,看的丁果仙,逛的海子邊兒,賽過活神仙”。

舊時太原的藝術形式頗多,至今老太原說起唱戲的丁果仙,說相聲的夏福義,說評書的狄來珍,還是記憶猶新,透過這首傳遍太原大街小巷的順口溜,可以窺見舊時唱戲在人們心中的期盼和地位。去柳巷鳴盛源戲樓聽戲給人們帶來了快樂,承載了幾百年,是太原人不可忘卻的鄉愁記憶。隨著歷史變遷,鳴盛源戲樓已是過去,隱匿在長風劇院記憶深處了。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圖片丨長風劇場

戲樓就是中國人的劇場。

太原柳巷裡的“長風劇院”,清代中葉該處為八旗會館,專供山東德州、河北滄州、保定以及其它各地旗人過往太原休息駐足、洽談生意和集會活動,因其專為滿族旗人服務,所以名為“

八旗會館

”,又因這裡的旗人,多屬東北、河北一帶的滿民,遂別稱“旗奉魯燕會館”。清末,八旗會館逐漸衰落,一些晉劇的梨園弟子們經常出沒於此,在這裡粉墨登場,唱唸作打,成為一處名為會館、實是劇場的地方。這裡也就成為山西藝人展示才情、揮灑人生的平臺。戲子在封建社會被列入“三教九流”,平時沒有進祠堂祭先人的體面,被視為下等職業,但卻在百姓心中活得很高大。他們或家境窘迫,或天資聰穎、身材靈巧,或唸書不進、無心當官,小小年紀就被送進梨園,半夜雞叫就起來吊嗓子練武功,嚐盡人間辛酸。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圖片丨梨園子弟練戲

民國17年,將名不符實的八旗會館改稱為“

鳴盛源戲樓

”,成為省城著名戲園,曾在這裡登臺表演的晉劇名派頗多。“鳴盛源戲樓”後進行重建,也叫民眾第二歌劇院,新民劇院。那時的晉劇名家彙集於此,轟動一時。上世紀30年代末,正是

筱吉仙

、張美琴及筱姓桂字輩等名藝人組成了陣容強大的

新民劇

團,太原人稱為“二院”。二院在當時,與丁果仙、喬國瑞等人成立的

新化劇團

一樣享譽幷州,曾駐演的名家有十四銀柱、十三紅、馬來源、王明甫、丁巧雲、福義醜、王銀柱、鹿兒紅、茹玉書及新秀牛桂英、

郭蘭英

等人。名家大腕在“鳴盛樓”粉墨登場,經典劇目好戲連臺,一時太原觀眾爭相傳告,火爆異常。山西戲劇文化底蘊深厚,鳴盛源戲樓是見證當時晉派戲曲藝術形成、發展和繁盛的重要實物,也是山西戲曲發展的一個形象縮影。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圖片丨郭蘭英在晉劇《金水橋》中飾演銀屏公主

晉劇筱派藝術鼻祖——筱吉仙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圖片丨筱吉仙

筱吉仙(1900-1965),本名張寶魁,北京大興人。他與李子健、劉明山、王玉山並稱為晉劇“四大名旦”。筱吉仙十歲從師學藝,初攻河北梆子,拜在名家張吉仙門下。17歲出科時,便名聞張家口、包頭一線。20歲時轉攻晉劇,熔晉劇、河北梆子、京劇唱腔特色於一爐,集小旦 、刀馬旦 、花旦技藝於一身,文武兼能,神形俱佳,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舞臺形象,創立了晉劇中的“筱派”藝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圖片丨筱吉仙和其他戲劇大師

1956年,打通柳巷南路後,在柳巷南路北口西側修建了長風劇院。長風劇院原址是清中葉八旗會館,1928年取名鳴盛樓,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人民戲園。1956年拆除,建長風劇院。“文革”期間改為東風劇院,後又恢復原名。

劇場曾接待過許多著名的文藝團體和表演藝術家,是五六十年代太原最著名的劇場之一。享有盛譽的梅蘭芳劇團、上海京劇院、中國京劇團二團、四團、北京人藝及中央廣播說唱團,都曾在這裡為省城人民演出。著名的

梅蘭芳 、尚小云 、周信芳、馬連良、奚嘯伯、裘盛戎、李和增、郭蘭英、侯保林以及丁果仙等藝術家

,都曾在這裡作過精湛表演。無論是鳴盛源戲樓的鼎盛,還是長風劇場的火爆,傳統戲劇的核心始終未變,說明市民需要它、喜愛它,太平盛世時它是百姓的開心果,戰亂饑荒時它是百姓的解憂鎖,培育子女時它是百姓的教科書,評斷是非時它是百姓的公平秤。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圖片丨著名的藝術大家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圖片丨長風劇場看戲票據

鳴盛源戲樓,承載著太原府城的文化記憶與鄉愁。過去,逢年過節戲班子為群眾演出,樂聲、笑聲圍繞著鳴盛源戲樓,是太原百姓最嚮往的地方。如今,隨著“

太原府城遊

”專案的實施,曾經被記憶遺忘的鳴盛源戲樓有望重塑昔日輝煌。

-

特別說明

-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上期精彩:

■ “我的迎澤我的家”向您約稿

■ 記憶檔案之“大中市”

■ 記憶檔案之“開化市”

■ 記憶檔案之“五魁巷”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記憶檔案之鳴盛源戲樓

TAG: 晉劇戲樓長風太原鳴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