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醒了的人”:大師,屈原與漁夫

如果有一天你醒來,發現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沉睡與夢遊,你會選擇怎麼辦?

三個“醒了的人”:大師,屈原與漁夫

一、大師的採訪

最近我看到一段採訪記錄。曾經有一位記者採訪一位國際知名的智慧大師。

記者問:請問您和我們的最大不同點是什麼?

大師答:我沒有任何自命非凡與高人一等。我不比你高,也不比你低。我和你們最大的不同之處僅僅在於你們在“沉睡”,而我是“醒著”的。

注:睡著和醒著,都是比喻。

但那不是什麼大的差別。只需要我往你的臉上經常潑點冷水,你就會醒。那也正是我對我身邊的人所做的事情——往他們的臉上潑這麼多的冰水。

記者問:你怎麼知道我是睡著的?

大師答:只有醒著的人才知道誰在睡覺。睡著的人是不知道誰是睡著的、誰是醒著的。

我醒著,所以那就是為什麼我知道你在睡覺,而你不知道。你不能肯定關於我的,但我絕對能肯定關於你的。

也許你在睡眠中說話,也許你在做夢,你的眼睛是睜著的,但你實際在睡覺。

現在,你很努力地想要清醒一點兒。想要透過你的眼鏡去發現誰是醒著和誰是睡著的。

這是個好現象。那意味著你得一而再地到這兒來接受冷水。直到最終,你會醒來。

三個“醒了的人”:大師,屈原與漁夫

一個人醒來的瞬間,是很震驚的。

他會發現:整個世界(的人)都在睡覺。

人們在睡夢中走路、說話、去教堂,在睡夢中寫書、拍電影、做各種業務。但是,他們的精神睡眠仍在繼續。

當精神在睡眠時,人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你或許知道你周遭的一切,但就一樣東西你沒有覺察。那就是你自己的中心、你的本性。

當你知道你自己的那一瞬間,你就“醒”了。

以上是大師的採訪問答。這讓我想起了屈原的名句: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句話出自一個小故事。

二、屈原與漁夫

故事:

屈原被流放,他一個人走在江邊,面容憔悴,身體枯瘦。一個漁夫見狀便問:“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三、三個“醒了”的人

綜上可以看出:不論是“大師”,還是屈原與漁夫,這三個人都是“醒了”的人。但是他們的處世態度卻是不同的。

漁夫雖然在勸屈原,要“和光同塵”。但其自身不也是選擇做一個獨釣的隱士麼。

注:《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和生產工作總結、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用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也是一種處世態度,“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需“和光同塵”。

漁夫隱士在勸屈原時,應該是站在了屈原的立場上。因為屈原是想要在朝野中有所作為,而不是像漁夫一樣選擇“無為”。

既然要有所作為,那就要和光同塵,不露鋒芒。低調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高調的做人做事,那樣只會暴露了自己。最終被流放,或遭受其他厄運。

總結:

三個“醒了的人”:大師,屈原與漁夫

當“醒來”的人看到“整個世界的人都在沉睡”時,他們的心態是不同的,選擇的做法是不同的,最後結果也是不同的。

TAG: 屈原漁夫大師睡著和光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