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具列傳》:聽活生生的古物講述海角奇聞

現代快報訊(記者 姜斯佳)如今這個年代,我們每天穩穩當當地穿行於柏油路面上,已經很難想象海洋漁獵生活的奇詭波光。但盛文強是個例外,多年來,他致力於中國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傳播,不惜年月地奔走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之間,訪求漁具實物,蒐集漁具故事,最終結集出版了《漁具列傳》一書。

《漁具列傳》:聽活生生的古物講述海角奇聞

全書以繩結、釣鉤、圍網、蟹籠等捕魚器物為載體,將古樸漁具的演變和意涵、海洋神怪傳奇以及古今島民傳統匯於一體,展現了遠古至今島民耕海生活中的離奇經歷,讓讀者得以一窺荒誕、另類、多元的海洋文明。在盛文強眼中,“ 整個海洋都是活的。漁具正是活著的古物,它們帶著漁獵時代的尖銳芒刺,從海角一隅破空而來。”

漁具中可見世界與人心

在盛文強筆下,漁具沒有生命,卻具有人格化特徵:舟楫關乎承載與擔當,兼及變幻無常的漂泊命運;網罟則是包藏禍心和貪嗔,人心不足,則難免魚死網破;釣鉤是重重欺騙與反欺騙的奸狡遊戲;繩索說的是銜接粘連之術;籠壺窮盡奇趣;耙刺褒揚原始的膂力。“ 以漁具入小說,自然是意氣相親,它們比人更值得信賴。在船上找到的網片,蟹籠,鐵鉤,不事雕琢,可謂簡到極致。後退到無可退之際,便呈現出樸野的骨相之美。外部世界日新月異,然而不變的,正是那些難以改變的。”

每逢新船入水,都要經歷一番奇特而隆重的 “ 開眼儀式 ”:將銅錢釘在新船的船頭兩側作為船之眼,銅錢的外圍還要以黑漆描出眼眶,甚至睫毛和眼眉,這銅錢便是眼珠。據說銅錢之眼可使船在危難之時開眼視物,保護船不受沉覆之禍。有位路過漁村的乞丐不懂其中的門道,將三十條新船上的銅錢鑿下,為小利釀成滔天災禍,埋下了自己與漁村後人的世代仇怨。

漁船有了 “ 眼睛 ” 還不夠,還要鐵錨作它的 “ 鋼爪 ”。鐵錨以一己之力穩住一船,但又因它常年居於泥沙之下,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隱秘力量不被人矚目。這番隱忍,只有在起航之日才被人發覺。但百年以上的鐵錨往往會成為海怪們的坐騎,破水而出,飛翔於海天之際,一改之前灰頭土臉的命運,被海島上的居民矚目和忌憚。

評論家李敬澤稱賞這種 “ 器物 ” 書寫:“ 偏僻而實用的器物被凝視被開啟,它所隱含的知識和意味被照亮,由此,漁具有了自己的故事,或者說,世界透過漁具洩露了它秘而不宣的故事。”

跨越文體,遊走在虛實之間

《漁具列傳》是一本很難被定義的書。書中彙集了來自各種渠道的材料,不僅有盛文強數年間在中國東南沿海求訪得來的資料,還有他在傳奇、野史、志怪中尋覓求得的歷史碎片,也有從學術著作中摘錄下來、看上去繁複難解的方程和公式,更少不了彌合上述各種材料的豐富大膽的想象力。在紛繁多樣的文體中,古東夷部族的漁獵精神得以集束式釋放。

本書開篇稱是根據一部珍稀的古籍殘卷《廣漁具圖譜傳序》推演而來,殘卷作者名為 “ 枕魚齋主人 ”,據作者推測考證,此人是清末民初人,父輩為漁戶,早年奔走於科舉之路,後迫於生計,以販魚為生,晚年歸鄉,於潦倒中寫就此書。這本書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枕魚齋主人為一本今已佚散的古書《漁具圖譜》作的圖傳。在此基礎之上,盛文強進行了二次創作,植入大量新文字。三部書互相關聯纏繞,形成了一個傳承譜系。

在讀完全書之後,讀者會在後記中與盛文強再次相遇。這一次,他坦言所謂開篇的古籍殘卷、枕魚齋主人,到補記的採訪錄音,文中的考釋、插畫,甚至連作者身份都是虛構的。“ 有飽受遮蔽之眾,寧願相信標準答案,卻對虛構抱有古老的敵意。不確定的文字如同命運,原本難以量化,《漁具列傳》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遊走在真實和虛構之間,在歷史的縫隙和褶皺中尋找文學創作的可能性,這似乎是盛文強一貫以來的創作思路。在盛文強看來,歷史總是以模糊的姿態出現,留給後人一片廢墟。被淹沒在歷史廢墟中的個體,他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需要後人或憑空,或根據一些打撈上來的殘留碎片進行拼湊。這時候,想象力登場了,想象能夠填補歷史的空白之處。“ 歷史的空白之處,就是文學開始的地方。”

打撈碎片,發掘完全不同的海洋中國

中國有三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和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澱,但在陸地中心的歷史語境中,海上的人與事多半散落在故紙堆與舊漁村的角落中。《漁具列傳》讓人們知道,在傳統的農耕文化之外,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海洋中國。

盛文強在膠州灣北岸的一座島嶼出生長大,父母都是漁民,海島將經驗、想象以及一種特有的 “ 語言 ” 賦予了他。成年後,盛文強來到相對內地的濱州,不適、衝擊、震撼以及 “ 世俗上的種種失敗 ” 促使他思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思考海洋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區別。在他看來,農耕文化的優勢在於穩定,生產和生活週期是以年計算的,反觀海島,一首潮水時間歌就已經非常複雜,每天都不一樣,漁民是按天過的。相對於農耕區,海洋區的居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海上的物種太多了,一個打了一輩子魚的老漁民,照樣有不認識的物種。所以他潛意識裡相信世界的多樣性。”

地理環境是外部空間,而生產生活方式卻可以內化為性格的一部分。以中國的地理環境而言,沿海地區也分南北方,北方的沿海受到農耕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內陸化,比如河北、山東都是例子,漁業生產也多以採集、養殖為主,可以看做是農業的延伸。而閩浙粵的漁民生活,或許真正具有外向型的海洋性格,而且保留了更多的海洋民俗,歷史上有名的海盜都出在這三省,涉及海洋動物的著作,也集中在這裡,民間航海家的《更路簿》《針路圖》也同樣有著豐富的遺存。

近年來,盛文強連續推出了一系列關於海洋的著作,除了《漁具列傳》外,還有《海怪簡史》《島嶼之書》《海盜奇譚》《海神的肖像》等。在收集漁民口述史的過程中,盛文強接觸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希望透過記錄,讓更多人看到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個體生命在海洋中的掙扎以及不屈的生命力。

TAG: 漁具盛文強海洋銅錢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