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詞有兩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與“問世間情為何物”

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寫過一首詞叫《摸魚兒》,這首詞被著名作家金庸引用到了《神鵰俠侶》之中,從而達到街知巷聞的程度。金庸引用的版本是“問世間情為何物”,其實這首詞的第一句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這兩個版本到底哪個更接近元好問的原作,一直以來都沒有統一的答案。

一首詞有兩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與“問世間情為何物”

為了弄明白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是看看整首詞的意思。元好問在創作時寫了一個小序,介紹了創作背景。他在乙丑年前往幷州參加考試,路上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捕獲一隻大雁。大雁體型碩大,成年的大雁展開雙翅大概有一米多寬。大雁喜歡結伴飛行,並且它們忠於“一夫一妻”,一生只有一個伴侶。一對伴侶之中,如果有一隻大雁被捉,另外一隻就會悲鳴不已,久久不肯離去。遇到極端情況,還會發生大雁殉情的慘劇。

一首詞有兩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與“問世間情為何物”

元好問就遇到了這個情況,獵人殺了一隻大雁,它的伴侶殉情自殺。元好問有感於大雁對愛情的忠誠,就把兩隻死去的大雁都買了回去。在汾水邊上給這對大雁挖了一個墓室,將它們安葬到這裡。他給大雁的墳墓立了一個碑,寫著“雁丘”兩個字。然後寫下這詞一首,歌頌大雁的忠貞不渝。

一首詞有兩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與“問世間情為何物”

瞭解了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就會明白,元好問的立場是同情憐憫大雁的遭遇。如果沒有獵人出現,那麼這對兒大雁還會長長久久地飛在一起,看遍天南地北的無盡風光。可是這一切,都被突發的事件毀掉了。面對這種情況,無論是作者,還是大雁,都應該有一種恨意。據此看來,還是“恨人間情是何物”更加恰當一點。

一首詞有兩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與“問世間情為何物”

那麼問題又來了,是誰改了元好問的作品,有為什麼改成了“問世間”?這個問題依舊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有幾位近代學者探討過這個問題,現在就把一些專家的結論總結一下。“恨世間”符合《摸魚兒》這個詞牌的格律,“問世間”在語言表現力上更加通俗。所以初步判斷,在這首詞傳世過程中,部分文人因不懂格律,強行篡改了元好問的作品。至於“情是何物”不符合平仄,改成“情為何物”比較合乎規矩。

問題繼續存在,改之前和改之後的版本,都並存格律平仄問題,元好問在初始版本中為什麼不注意一下這個問題。金代作家在寫詞的時候,並沒有像宋朝文人那樣,一板一眼地遵守規矩。他們在創作中為了表達情感,往往會跳脫格律的控制,增強表達力度。仔細體會一下,“恨人間情是何物”,讀起來是不是很有力量感。元好問在控訴“暴力”,他在吼出自己的聲音,他需要有個明確的態度。

TAG: 大雁元好問何物情是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