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著酒葫蘆,做回仙俠夢】所以我們都要有把酒葫蘆!

葫蘆與酒的故事,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了。

【揹著酒葫蘆,做回仙俠夢】所以我們都要有把酒葫蘆!

宋朝人陸佃在《埤雅》中曾說到:“乘者以瓠盛酒,冬即暖,夏即冷。”這裡說的“冬即暖,夏即冷”,即說葫蘆能保溫。若做到這點,除因它是木質材料不易導熱,還需加以塞封、阻止開口處散溫方能實現。葫蘆開口、盛酒、加塞,陸佃所描述的,必是酒葫蘆無疑了。

即便從宋朝開始計算,酒葫蘆的歷史也已有千年。如此長久的流傳與積澱,賦予了酒葫蘆一種英武的江湖豪氣,正是這種氣質,使它成為眾多江湖豪俠的標配。

在《水滸傳·風雪山神廟》中,林沖槍挑酒葫蘆面朝風雪趕路的情景深入人心,英雄落難、形隻影單,唯有酒葫伴身旁!其實在這之前,這把酒葫蘆還間接救過林沖的性命,原著中這樣交代了原委:

主人道:“客人,那裡來?”

林沖道:“你認得這個葫蘆兒?”

主人看了道;“這葫蘆是草料場老軍的。”

林沖道:“原來如此。”

店主道:“既是草料場看守大哥,且請少坐;天氣寒冷,且酌三杯,權當接風。”

……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些碎銀子,把花槍挑著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仍舊迎著朔風回來。

若不是店家認出酒葫蘆則不會留林沖在店中吃酒,林沖不在店中吃酒就會在草料場被塌倒之前回來,既有被壓死的可能,也有被陸虞侯燒死的可能。這把酒葫蘆,當真不簡單!

英雄末路何其悲壯,縱有長槍在手,卻也難敵宵小。唯有這一把酒葫、一口濁酒,能為他帶來些許慰藉與溫暖吧。

【揹著酒葫蘆,做回仙俠夢】所以我們都要有把酒葫蘆!

在《射鵰英雄傳》裡,丐幫的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名滿天下,除了這兩門絕技之外,要當上幫主還需兩件信物,一個是天下聞名的打狗棒,另外一樣就是酒葫蘆。洪七公這樣說:

竹棒與葫蘆,自唐末傳到今日,已有好幾百年,世世代代由丐幫的幫主執掌,就好像皇帝小子的玉璽、做官的金印一般。

作為天下第一大幫的信物,不用想,都知道這把葫蘆有多重要啦!

七公這位逍遙世間的武學宗師的風範,更是被他“左手一隻叫花雞、右手一隻酒葫蘆”的經典動作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了!

甚至在電子遊戲《仙劍奇俠傳》中,也有一位武學天賦極高、唯獨嗜酒如命的江湖人士——司徒鍾(又稱“酒劍仙”)。有詩稱讚:

御劍乘風來,除魔天地間,有酒樂逍遙,無酒我亦癲。

一飲盡江河,再飲吞日月,千杯醉不倒,唯我酒劍仙。

能讓他酒不離口的,正是一把酒葫蘆。吃飽喝足,才能“除魔天地間”嘛!

“酒劍仙”每每舉起酒葫蘆暢飲的情景,無不讓他狂浪不羈的大俠形象更加鮮活。

【揹著酒葫蘆,做回仙俠夢】所以我們都要有把酒葫蘆!

葫蘆做成的酒具,除了“酒葫蘆”外,還有諸如匏爵、匏樽等多種樣式。與酒葫蘆濃濃的武俠風不同,這些酒具多為皇家貴族、文人墨客所青睞,尊貴無比。

《詩經·大雅》曾有記載“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描寫了公劉殺豬飲酒慶賀建都,讓大家有吃有喝,人們尊奉他為首領的場景。在兩千多年前,葫蘆酒具就已經出現了(~~比酒葫蘆要早!),而且是出現在“宗法制”的等級制度下君主與民同慶的莊重時刻。在這裡,葫蘆不僅烘托了熱鬧氛圍,更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君主的象徵。

古人視祭天禮為特別莊嚴、尊貴的活動,祭天時使用的盛酒禮器名曰“匏爵”,同樣使用葫蘆打造。(爵是古代一種用於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匏爵即為葫蘆製作的酒具。)

《宋史·樂志七》:“酌以匏爵,洽我百禮。”

《元史·祭祀志二》:“自第一等以下,皆用匏爵先滌訖,置於坫上。”

明·鄒德溥 《郊禋賦》:“饋食申之以盎齊兮,又亞以匏爵之醍。”

若非體現尊貴,葫蘆又怎會在祭天禮、這種古代數一數二的重要場合中出現呢?

【揹著酒葫蘆,做回仙俠夢】所以我們都要有把酒葫蘆!

宋代大文豪蘇軾與葫蘆酒具亦有淵源。在東坡筆下,它隨居士共遊赤壁:“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還在居士抱恙之際奉上泉水令其感嘆“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能讓大文豪反覆提及,是何緣由?大概是葫蘆的古樸、本真之質,特別符合蘇軾達觀、灑脫的性格吧。

對於我們而言,此生“足下踏清塵,劍捲風中花”、仗劍走天涯恐已無可能。縱然不能,也不妨礙我們擁有一把酒葫蘆,去體會古人放浪江湖的那種豪情呢!

TAG: 葫蘆酒具林沖酒劍仙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