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別業的消失,是生態環境的流失,也是文化的流失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盛世時期,經濟發達,時常有外邦人員來唐交易,社會安定有序,文化繁榮昌盛,可以說在唐朝時期,我國很多方面較之前的朝代有很大的進步,造園方面亦是如此。唐朝是我國園林發展的全盛期,這個時期的園林由追求摹擬自然的山水園發展為由文人參與的寫意園林,文人們將情趣融入山水之中,使園林富有詩情畫意,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大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就是一座典型的文人園林,但為何現在不見輞川別業的蹤跡呢?我們這得從輞川別業的建立說起。

輞川別業的消失,是生態環境的流失,也是文化的流失

輞川別業的起源

王維之前,輞川別業是文人宋之問的藍田山莊,因位於輞川山谷,又被稱作輞川山莊。由詩句“

輞川朝伐木,藍水暮澆田

”我們可以得知,山莊裡林木繁茂,山莊不僅僅是用於休閒遊樂,而且還從事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山莊的整體規模不大,可能只是宋之問臨時居住的一處居所,僅僅只有一座建築,沒有圍牆,周邊有種植樹木,就如同現代的一個農家屋舍,算不上一個體系完備的園林。宋之問晚年遭遇流放後被唐玄宗賜死,死後多年,王維購得輞川山莊。

王維購得山莊後,根據山莊周圍天然環境加以人工規劃,營造出二十多處景點。輞川水體豐富,有湖、溪、泉等,王維又在此修築房屋、亭、榭等建築,為了使建築、水系、山體、花木集中起來,王維把輞川周圍孤立的景點連線成片,構成一座即有景可看,又富有詩意的自然山水園林。王維的母親去世後,王維就把輞川別業改作了寺院。“

伏乞施此莊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名行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

”王維也開始跟隨僧人們吃齋唸經,因而輞川別業就無人管理,風景亦慢慢衰敗,不再有往日的活力。

輞川別業的消失,是生態環境的流失,也是文化的流失

輞川別業的凋落

北宋時期,經濟中心向東南方向轉移,私家園林的建造也轉為以汴梁、杭州為主,而唐時長安與洛陽的私家園林逐漸衰敗,有的甚至已消失不見,輞川別業也不例外。此時的輞川人煙稀少,野生動物時常出沒,輞川別業也變得陳跡斑斑,很多景緻已不見了,已完全沒有了王維時期的生機。但因輞川自然風景秀麗,環境清幽,佛寺眾多,還是有很多人來此隱居、做學問,《重修輞川志》中記載:“

石君倚,紹聖詩人,隱居不仕,別墅在輞川后僑寓渭南。

南宋時期,輞川周圍戰事頻繁,輞川也一度歸於金國,輞川的風貌已很少有人可以窺見,只能從往日的圖畫中尋找到一絲蹤跡。到了元朝,社會慢慢穩定下來,輞川周邊居住的人也慢慢多起來,有的人甚至居住在王維的輞川別業附近,臨山澗溪流旁邊築屋,抬頭可見王維隱居之處,低頭可看水禽嬉戲於廣闊的水面上,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象便呈現在人們眼前,好似回到了有王維居住的輞川別業裡。

輞川別業的消失,是生態環境的流失,也是文化的流失

輞川別業最後的曙光

明朝時,雖然王維時代的輞川風光已無法窺見,但輞川的山水依舊清秀迷人,有多個村莊在此建立,很多老人一生都未出過輞川,可謂是世外桃源。此時雖然距唐已有多年曆史,但仍然有很多文人因仰慕王維來此處遊覽,並留下了不少筆墨流傳於世,“

右丞已去白雲留,時有高人續勝遊。

清朝時,藍田縣令組織人手重修王維的輞川別業,復原了舊時的別苑與寺院,按照輞川別業的舊圖,還原了部分景物。清朝時,政府為了安撫明末的農民起義,在藍田周圍開荒地,同時實施永不加稅政策,藍田人口快速增長,輞川的人口也明顯增多了。輞川別業經過修復,雖然再現了部分王維時期的景點,但大部分景點已無法還原,為了使空間看著不空曠,人們對輞川進行部分改造,景點也達到了三十多處,因而佳景無數,遊人亦不少,可謂一時風光無限。

輞川別業的消失,是生態環境的流失,也是文化的流失

輞川別業的消失

康乾盛世之後,輞川周圍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到了近代,輞川別業已蕩然無存,王維的墓也被毀壞,王右丞相祠已不見蹤跡,唯有王維親自種下的一顆銀杏樹還留存於世,讓人們可以憑此判斷昔日輞川別業的位置。

輞川的消失,是人口大量湧入後,過度砍伐樹木、開發農業的結果。人們為自己的私慾,大肆破壞環境,導致生態失衡,不僅讓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人文環境也難逃厄運。唇亡齒寒,環境的破壞,最後遭殃的只能是我們人類自己,泥石流、山石滑塌頻繁出現,無一不為此證明。我們只有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才能保衛我們的家園,才能讓文化得以儲存,才能使文明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維輞川別業的園林意境》

TAG: 別業王維山莊園林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