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親自舞蹈,乾隆欽定為宮廷音樂的《慶隆舞》,都有什麼特色?

康熙親自舞蹈,乾隆欽定為宮廷音樂的《慶隆舞》,都有什麼特色?

唐玄宗李隆基絕對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皇帝,他不光詩寫得好,書法中的“八分法”獨樹一幟,特別是音樂造詣,更是博大精深。他自己創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羯鼓打的一般樂工都達不到的水平。

由於《霓裳羽衣曲》其曲盛大無比,將大唐的榮光展現得淋漓盡致,影響力很大,後來一直作為唐代宮廷樂舞的代表流傳了很久。

康熙親自舞蹈,乾隆欽定為宮廷音樂的《慶隆舞》,都有什麼特色?

那麼清朝的宮廷音樂是什麼呢?

最早先清代宮廷宴會上最常見的音樂和舞蹈有三種,即慶隆舞、世德舞和德勝舞。

每種舞蹈由於表現形式不一樣,所以分別在不同的場合表演。

世德舞用於宴會儀式上表演,而德勝舞主要用於大軍班師凱旋後,在慶祝的宴席上表演。慶隆舞的表演不需要特定的環境,適合所有宮廷慶典活動。

康熙親自舞蹈,乾隆欽定為宮廷音樂的《慶隆舞》,都有什麼特色?

《慶隆舞》最早先的名字叫《蟒式舞》、《瑪克式舞》。

它是由兩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叫《揚烈舞》,是武舞。由32名藝人扮成野獸,黑黃各半,全戴醜面具,跳躍擲倒,象野獸一樣狂舞。另有8名藝人扮作獵人,身上攜箭,踩高蹺,騎假馬,象徵八旗人。先由一名獵人發箭,弓弦響處,一隻 野獸 應聲倒下,其餘野獸表示馴服,象徵武功之成。這是表現滿族騎射狩獵生活的傳統舞蹈之一,分為遠望、追蹤、行圍、神功、獵成五個段落,主要有響箭、舞刀等20多個動作。

康熙親自舞蹈,乾隆欽定為宮廷音樂的《慶隆舞》,都有什麼特色?

第二部分叫《喜起舞》, 是文舞,以雙人舞為單元的集體舞。

由文武大臣朝服入殿,兩人叩頭對舞,舞畢叩首而退。

一般是18名、20名或22名大臣依次輪換表演,另有歌唱者13人,器樂伴奏者66人。

每年臘月,大臣們在禮部排練,除夕為皇帝進行《蟒式舞》的表演。康熙非常喜歡這種具有滿族民族特色的舞蹈,不僅欣賞,有時候還帶頭跳。孝惠皇太后七旬大壽時,康熙皇帝就親自跳《蟒式舞》敬酒。

康熙親自舞蹈,乾隆欽定為宮廷音樂的《慶隆舞》,都有什麼特色?

後來康熙將《蟒式舞》改名為《瑪克式舞》,這是滿語“蟒式”的音譯,更表現出一種民族特色來。

《清史稿·樂志一》中記載:“瑪克式舞,乃滿洲筵宴大禮,典至隆重。”

到了乾隆朝,這種舞蹈更加的流行起來,只要是朝廷的重大節日,像除夕、元旦、萬壽節以及皇帝大婚等盛大筵宴上,都有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跳舞的人群規模宏大,就是樂器伴奏也是超豪華陣容,往往達到百人之多。

康熙親自舞蹈,乾隆欽定為宮廷音樂的《慶隆舞》,都有什麼特色?

此時的舞蹈形式和過去沒有什麼創新和變化,但為了顯示這是大清的天下,也為了促進民族認同感,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乾隆皇帝給這個舞蹈起了一個漢語名字《慶隆舞》,“慶隆”二字寓意吉祥慶賀,僅從字面上來看,這個名稱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頗深。從此之後,這個名字就成了正式的官方稱呼。

你還別說,這個名字既形象,又直觀,還朗朗上口。說明乾隆很有文采,漢學功底是非常深厚的。

參考資料:《竹葉亭雜記》清·姚元之

《論清代慶隆舞的發展與繼承》 原黎君 《蘭臺世界》2013年第27期

TAG: 蟒式舞蹈表演慶隆舞瑪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