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清明節古詩,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一、現代人誤解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寫清明節非常有名的詩句,也是中國人最熟悉和最喜愛的詩句,但很可惜,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現代人對它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

大部分人對這句詩是這樣理解的:清明節期間,陰雨綿綿,路上去掃墓的行人非常壓抑、悲傷,像丟了魂一樣。有這樣的認識似乎合情合理,清明節嘛,本來是去掃墓的悲傷日子,又碰上梅雨天,不“欲斷魂”才奇怪了。

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清明節古詩,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這其實是典型的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的事,大機率含有想當然的成分。這句詩出自唐詩《清明》,問題就在這裡:唐宋時期的清明節,跟現在不太一樣,當時的清明節是跟現在已經失傳的寒食節連著一起放假的。放多少天假呢?放七天。還不用調休,貨真價實的小長假。當時的人,清明節除了去祭奠先人,還有很豐富的節目:和親朋好友去郊外踏青、蹴鞠(中國古代的足球)、盪鞦韆、飲酒狂歡、吟詩作對,官方和民間都有隆重的活動。換句話說,當時清明節簡直就如現在的黃金週,熱鬧非凡。

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清明節古詩,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清明上河圖

就是這樣,好不容易等來個黃金週,卻一直下著雨,到處溼漉漉,哪裡都去不了,什麼春遊郊遊統統作罷,只能純粹地冒雨去掃墓,這很有可能才是路上的行人“欲斷魂”的真正原因。

當然,實情究竟如何,大概也只有《清明》作者本人才知道了。那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可能會說:這不是廢話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連小學生都知道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可是我要告訴你,這很可能又是錯的。

二、《清明》的作者不是杜牧?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爭議?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寫有“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眾多千古名句,他與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大李杜”當然是指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甫。

杜牧逝世後,他的外甥裴延翰將他一生重要的作品編輯為《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但是沒有收錄《清明》這首詩。到了北宋,又有杜牧的粉絲,將他遺漏的詩文收集彙編成《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裡面仍然不見《清明》的蹤影。這就很詭異,如果《清明》真是杜牧所作,這麼優秀的詩怎麼會被

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清明節古詩,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同時忽略?

這還不算,南宋著名文學洪邁編的《唐人萬首絕句選》、清人編的《全唐詩》全都沒收收錄這首《清明》。所以連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都提出質疑,認為《清明》很有可能不是杜牧所作。

事實上,《清明》這首絕句首次是出現在南宋末年的《錦繡萬花谷後集》裡,當時也不叫《清明》,而是叫《杏花村》。也就是說,這首詩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時間,是杜牧逝世後的幾百年之後,屬於“突然出現”,難怪讓它的歸屬成謎。

TAG: 清明杜牧清明節斷魂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