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坦言:從小就是讀他長大,一直模仿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

莫言站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那一刻,光芒四射。被巨大的榮譽包裹著的,當然還有“沾”到光的中國文學,此時歷經滄桑的她在“碎片化”的背景下也變得新鮮不乏魅力。作家莫言為文學界爭光,也是他為當代文學注入了活力以及那走向世界的希冀。

莫言坦言:從小就是讀他長大,一直模仿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第一個,是具有破天荒破紀錄的意義,這個滿是“鄉土味”的北方人身上充滿獨特魔幻的寫作手法,最終,鄉土式魔幻也成了莫言文學的標籤。諾貝爾文學獎給予莫言的頒獎詞,滿含褒揚而且準確無誤;莫言是一個詩人,他扯破程式化的宣傳畫,從云云大眾中突出出來。

莫言這種撕裂傳統的思維方式,是他在當代作家群體贏得青睞的“殺手鐧”。在山東莫言的老家,兩百年前的清代,同樣有一個魔幻大師,講故事的高人蒲松齡。再往前,莫言小時候還深深迷上了神魔經典《封神演義》。這些傳統篇章是莫言吸取能量的根源,不過,除了這些,對莫言文學影響很大的還有一個人,他是魯迅。

理論來說,魯迅已經被當代所“去”,學校裡實行“去魯迅化”,文學界以王朔為代表的評論界也不“看好”魯迅。首先王朔認為魯迅連長篇都沒有寫過。一個作家沒有長篇在那“戳”著(“戳”王朔的話把子,相當於“頂”),總也說不過去。於是一場重新估量先生文學實力的風潮甚囂塵上。

莫言的崛起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無論是文人相輕,還是同行相嫉。總體莫言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讀者擁躉,亦得到了無與倫比的褒揚,從魯迅、老舍、沈從文乃至當代在海外名氣更甚的賈平凹、餘華、殘雪等都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獨有莫言的名字,從古老大國裡“突出出來”。

莫言坦言:從小就是讀他長大,一直模仿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

獲獎後的莫言成了讀者眼中名副其實的文壇代表,風頭無兩。莫言的作品無論是散文,小說,劇本紛紛上架,洛陽紙貴,以“莫言”為署名的各種正能量句子和讓人倍感親切的美詩美文,佔據網際網路的角角落落。“莫言說”、“莫言熱”成了國人文學情結的空前景象。

莫言成功的秘訣又是什麼呢?據莫言所說,他從小就喜愛閱讀。莫言出生的那個年代,物質貧乏,故而沒有太多的書供他讀,他把四里八鄉所有能借到的書統統借來,最後無書可讀的時候,他甚至去“讀”字典。後來成年的莫言得以到部隊訓練,在那裡他有幸接觸了圖書館的管理工作,軍隊的圖書館裡除了文學名著外,還有各種學術著作,莫言把裡面一千多冊書都看完了。

這其中莫言看了很多國外文學名著,特別是歐美文學,也涉獵了馬克思,黑格爾等學說。也對福克納、馬爾克斯等比較流行的魔幻作家產生濃厚興趣。作為同樣以魔幻成名的莫言為此也被認為是模仿了他們,其實不然。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演說時曾說,他對時下很熱的北美福克納與拉美馬爾克斯很感興趣,但沒有通讀他們的作品,原因就是“怕”和他們一樣,最後搞得土不土,洋不洋。放下拉美魔幻之後,莫言重新計劃中國獨特的魔幻寫作方法。

在我國,除了《西遊記》、《聊齋志異》等魔幻作品外,並沒有多少可以讓莫言特別喜歡的。就像殘雪對我們本土的文學並不“感冒”。莫言為什麼就能成為當今文壇將魔幻意識小說寫得那麼出神入化,他不是模仿了人家西歐,還是模仿了誰。其實莫言模仿了魯迅,說起來你可能不太相信。

莫言坦言:從小就是讀他長大,一直模仿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

在當今很多走向國際的作家看來,魯迅不過是“老古董”,他似乎只會血淋淋地針砭時弊,要麼“躲進小樓成一統”、要麼“橫眉冷對千夫指”。連今天的學生都恨不得“敬而遠之”。更不用說那些善於與國際接軌的文化學者。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備受質疑的老文豪卻是莫言的“恩師”。

魯迅的文學

一個寫盡了文白夾雜的現實主義者,怎麼看都與魔幻啊,理想主義啊,現代主義啊不沾邊。如何就成了莫言模仿的物件?

我們都只知道魯迅有名的《吶喊》、《彷徨》,卻常常忽略他的《故事新編》。普通讀者會對《阿Q正傳》、《孔乙己》、《狂人日記》很熟悉,卻對《采薇》、《鑄劍》等小說“置若罔聞”。不過這些民族財富,都被作家們“撿”了起來,而且像寶一樣被他們供著,這麼說不誇張嗎?

不誇張。在一次作家會議上,莫言、蘇童、餘華、賈平凹或是王朔等人被主持方邀請,寫下對他們文學創作影響最深的十部作品,其中他們大多數都寫有魯迅。餘華選了魯迅的《孔乙己》、賈平凹寫了《藥》、王朔寫了《采薇》、而莫言寫了《鑄劍》。當莫言出入各種場所時,常因諾獎的光環被圍得水洩不通,為了引爆熱點,莫言會被問到一些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一次莫言被問到他與魯迅的文學成就孰高孰低。面對這樣“毒辣”的問題,雖然很low,但也不得不回覆。莫言直言;

莫言坦言:從小就是讀他長大,一直模仿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

魯迅是天才作家,我從小就是讀著魯迅長大的,一直在深入模仿他,可是怎麼模仿都無法超越,以至於後來無法從受魯迅的影響中走出來。

從莫言寫下對人一生創作影響最大的作品有魯迅的《鑄劍》時,很多讀者已經明白了。原來莫言小時候像今天的小學生一樣並不喜歡魯迅的小說,怎麼讀都不大懂,老師還常常讓他們背誦,為此苦惱的莫言說希望這個“魯迅”少寫些文章。

多年後,莫言明白了,在無形中接受魯迅的文字,對以後的創作乃至做人做事都有深刻深遠的影響。他從那些深奧難懂的小說中挑選了《鑄劍》,從而喜歡上了。正是這部《鑄劍》讓莫言從小就培養了魔幻意識小說的構思。

中國的本土魔幻小說

魯迅的《鑄劍》是一部歷史魔幻小說,作品背景是春秋時期楚國的歷史,講述一個懦弱的少年眉間尺為父親蔣幹復仇,最後在職業殺手燕之傲的輔助下將楚王殺掉,完成使命。故事永遠都是簡單的,但魯迅從歷史著手,加入了可讀性強的魔幻手法,在藝術上吸引了莫言。

莫言坦言:從小就是讀他長大,一直模仿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

今天,把山東高密東北鄉這個不名一文的小地方,莫言以中國獨特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作手法“抬”到了世界版圖,站到了和馬爾克斯筆下的馬孔多小鎮一樣的文壇地位。莫言寫小說,多出於和魯迅一樣的作家心態,只有那些現實“叨擾”著作家時,才會一氣呵成,不吐不快。

獲獎後的莫言,由於巨大榮耀的衝擊,很難讓他靜下心來寫作。人非聖賢,莫言說了,不能要求一個作家年年都出好作品,歷史上優秀的作家有時候一部作品就可以榮耀一生。然而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在王朔看來,一個文學家沒有長篇總有些心虛。但在莫言看來,不然。

賈平凹、閻連科以及莫言寫長篇,在讀者印象裡,他們的作品動輒就是幾十萬字,特別是莫言,他常呼籲,長篇就要往長的寫,沒有二十萬字就不叫長篇,長篇最能體現作者心中的大氣象,大苦悶,大悲憫,猶如長江大河,波濤洶湧,泥沙俱下。

而長篇也並非是故事情節的簡單堆砌,而是作家心中苦悶的巨大抒發。為此他也對期待他能在獲獎後繼續創作的讀者們講,儘管自己寫了這麼多小說,但沒有一部可以抵得上魯迅先生。莫言坦言;願意用自己所有的長篇小說“換”魯迅一個短篇,如果能寫出像《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有地位的小說,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莫言坦言:從小就是讀他長大,一直模仿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今莫言為我國奪回第一枚諾貝爾文學獎,讓中國文學在當代東西方文化角逐的舞臺上綻放華彩。是莫言個人實力的印證,也是東方文學的驕傲,同時也是前輩諸如魯迅等大師所希望的,文學在當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中國傳統志怪、魔幻文學在莫言身上得以相容和迸發。

你是如何看待莫言與魯迅文學對比的,莫言的作品與大先生有一拼嗎?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歡迎討論!

TAG: 莫言魯迅魔幻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