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甘肅佔倆!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甘肅佔倆!

3月1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正式公佈了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入選專案6個、入圍專案6個。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

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入選,

張家川縣圪墶川新石器時代遺址

入圍,

創下我省中國考古新發現評選最好紀錄。

至此,我省共有4個專案入選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分別是臨潭縣陳旗磨溝齊家文化墓地(2008年)、張掖西城驛遺址(2013年)、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2014年)、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2021年),2個專案入圍年度“中國考古新發現”,分別是甘肅寧縣石家東周墓地(2017、2018、2020年)、張家川縣圪墶川新石器時代遺址(2021年)。

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位於甘肅省武威市西南,地處祁連山北麓,主要分佈於武威南山區南營水庫以西,冰溝河與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崗之上。近三年來關於武威地區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創造了唐代考古的多個首次:首次發現唐代白葡萄酒實物遺存、木質胡床、成套鐵甲冑、六曲屏風、大型木質彩繪床榻、筆墨紙硯、木列戟屋模型;首次確認吐谷渾文、吐谷渾篷子氏家族墓地;首次發現大量且儲存完整、種類多樣的唐代絲織品。透過持續的考古工作,現可初步將墓葬群分為“大可汗陵區”“陽暉谷陵區”“白楊山陵區”三大陵區。墓群整體呈現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佈特徵和“牛崗僻壤、馬鬣開墳”的選址特徵。墓葬以唐代葬製為主,兼有吐谷渾、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該墓群的發現,揭示了吐谷渾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歷史史實,並從中窺見歸唐吐谷渾人思想觀念、物質生活、文化認同等歷史細節的變遷。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甘肅佔倆!

甘肅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張家川縣圪墶川新石器時代遺址

張家川縣圪墶川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張家川縣大陽鎮,渭河支流南河和松樹河交匯處。2021年發掘清理包括仰韶、齊家、漢代、宋明時期遺蹟950餘處。仰韶時期遺存自仰韶早期延續至仰韶晚期,發現了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環壕聚落,面積8萬平方米左右。聚落中心為廣場(分佈零星墓葬),周邊為向心分佈的成組房屋(房子間有窖穴),外圍為近圓形環壕(三重環壕)。環壕外東南部疑似有陶窯區,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區,顯示該聚落有明顯的功能分割槽。中心廣場發現大型圓形袋狀糧倉一座,底部儲存近0。4-0。6米的炭化粟黍遺存。出土遺物有陶、石、骨、角類等,以彩陶為主,陶器組合包括尖底瓶、圜底盆、圜底缽、侈口筒腹罐、葫蘆瓶、甕、器蓋等。仰韶早期史家型別壕聚落是黃河流域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儲存較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環壕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表明隴西黃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發展的又一中心,證實該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程序和社會複雜化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糧倉及粟黍遺存的發現,對探討仰韶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粟黍農業的建立及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線索。

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甘肅佔倆!

張家川縣圪墶川新石器時代遺址

編輯排版 | 田彥龍 張發旭

內容校對 | 代明亮 高海

稽核釋出 | 秦炳峰

備註 | 微遊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遊,不加原創,歡迎轉載,註明出處。部分文字、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吐谷渾考古墓葬群川縣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