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字”之十三|書

1

“要好好讀書,不然長大了就只能去挖煤。”

是啊!村子後山的山那邊,確實不好小煤窯(現在已經沒了,估計也差不多挖光了)。

“要好好讀書,不然長大了就只能和我們一起在家種田。”

當農民,除了山,不就是那幾畝水田嗎?

……

這樣的話語,在學生時代,父母常給我念叨。當時我的腦海裡,書的概念,就是書本。或者說,就是教材、課本。

我的學生時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已經實行改革開放,但對於農村來說,課外書,甚至說逛書店,屬於高大上的離自己很遙遠的事物。

雖然聽說過縣城有新華書店,但那時候別說我們小孩了,連大人們都很難得進縣城一趟。在大人們的眼裡,縣城的東西雖然好,但很貴,加上來回的車費,划不來。第一次進縣城,是跟著母親去走親戚,從縣城中轉坐車。一下車,就看到候車旁邊的廣場,真有第一次進城的那股新鮮感和好奇感。母親叮囑我,看看有沒有往坊樓(我的家鄉小鎮)的中巴。我抬眼一看,遠處就開來一輛。我馬上叫母親:“車來了!”上車,回家路上,我還嘀咕著,第一次進縣城,卻沒在縣城逛過。母親笑了:“本來是打算帶你轉轉,你說車子來了,就帶你上車了。”回想那個細節,用現在的話說,有點懵圈了。

在小鎮上,其實有一家書店。在此前的一些文章裡,我曾經寫到過,書不多,且難得開一次門。

我的高中是在縣城上的,自然而然,在我的記憶裡也留下了一段與書相關的記憶。

縣城不大,十字路口也就是三兩個。騎個腳踏車,幾分鐘就穿過了縣城。縣城有一家新華書店,也有一家個體書店。個體書店的店名記不清了,但記得就在縣城電影院旁邊。那個位置,應算是縣城的文化中心了。就在這個位置,除了有縣文化館,還有兩家錄影廳。香港片在那個年月很流行。錄影廳門口,一塊黑板豎立在那,多色粉筆寫著香港片的片名。為了招攬生意,錄影廳的音響聲都是開得巨大。關於錄影廳的故事,等以後再來單獨寫寫,這裡就不嘮叨了。

這家個體書店裡,教輔類書籍居多,社科類的書籍挺豐富,自然也就能吸引我了。對於一個每週從家裡帶乾菜到學校讀書的高中生來說,生活費是少之又少的。自然而然,也就買不起書了。所以,碰上週末,假如沒回家,我就泡到書店去。雖然買不起書,在書店看書,老闆是不會趕的。當然,遇上自己特別喜歡的書,還是忍不住會買的。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都是自己省吃儉用買的。

講學生年齡段與書的故事,我的發小陳松的故事繞不開。我記得此前的一些文章裡也寫到過。那時候,他在省城,也就是我工作生活的這座城市讀中專。知道我愛好書法,專門利用週末時間,從新建區坐公交到八一廣場旁邊的新華書店,買了一大包的書法字帖給我郵寄回去。這套字帖也成了我書法啟蒙的教材了。

“一週一字”之十三|書

2

軍旅時代,是我閱讀最多的時候。

新兵連結束,我被分到閩南漳州。但凡是週末我請假外出,都會去書店走走。新華書店和“曉風書屋”,是我去得最多的。

有人說:“

書店是安放靈魂的最佳居所。塵世中的詩意與美好,都能在書香裡被一一溫潤昇華。

”軍旅那段歲月,在我們的記憶裡,是溫暖的。可以說,曉風書屋顛覆了我對書店的認知。書店上下三層,裡面擺滿的各類書籍,多為人文社科類的。走進去,那股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頓時讓你感覺十分親切。書店很安靜,柔和的燈光照耀在一層層書架上,你可以倚在一旁,靜靜地閱讀,那種感覺就像在圖書館的閱覽室,也感覺像是在自家的書房,好似就是一座心靈的驛站。在這裡,沒有任何人打擾你,棒起一本書,你可以

放下一切,放空一切,沉浸在書中渾然忘我的世界

。我的工資在那個階段不高也不低,部隊應酬也不多,大部分的錢好像都是買書了。書讀得多了,自己也就喜歡上了文字,去記錄一些事,表達一些不願流露的心情,在自己的另一個世界裡,放飛自我,找到無處安放的靈魂。

後來,我又到了北京。同辦公室的戰友都喜歡看書,為此,我和天兵還專門到首都圖書館辦了借書卡。天兵不知從哪裡得知的訊息,有一處地方,我記不起地名了,大批次的賣書,不是論本賣,而是論斤賣。我倆去過幾次,抱回來幾十斤的書。所以,到我轉業回地方工作的時候,我是硬生生用兩個大麻袋將書託運回來。

3

有人說,

在一座城市,遇到一家心儀的書店,就像偶遇一個怦然心動的人

。的確,在這個資訊快速變化的時代,能在一家書店,安靜地讀一本書,彷彿已經成了一種奢侈。但我們都不可否認,紙張的魔力和好書所具備的氣韻,總是足以打動人的,書籍在指尖翻頁的觸覺,還有文字裡的溫度,總是給我們帶來新鮮感和滿足感。

也有人說,青苑書店是南昌這座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與青苑書店邂逅,是在8年前。隨著資訊化時代的來臨,電子書、網購,迫使古舊書店快速退化,實體書店經營蕭條。那一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釋出《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3年內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基於這一政策的出臺,我走進位於金域名都的青苑書店,與書店創始人萬國英面對面對話。那次採訪之後,我去青苑書店的次數就多了起來。飯後,散步到書店溜達一圈,也有時候參加書友會。特別值得說道的是,在人文精神碎片化的今天,青苑書店堅持舉辦公益性的書友會,無形之中,給每一位書友,給這座城市,帶來了一灣清流,讓清澈的人文之源澆灌著這座城市的閱讀風景,給人以溫度、力量和熱情。

我特別喜歡萬國英提出的“個人書房”概念。

當書店的一切都變得更加人性的時候,更加返璞歸真的時候,你的閱讀就變得更加純碎。這種純粹,會給你注入一段記憶,改變一種生活方式,更會給你一種全新的精神姿態

4

本就是寫寫“書”字,結果話裡話外都是書店的故事。書來自於書店,書店給予你閱讀的享受。因為遇見一座好的書店,才會讓你熱愛上閱讀;因為遇見一本好的書,才會讓你喜歡上這家書店。所以,有時候的相遇,就是那樣機緣巧合恰到好處。

時光蹉跎,在這個時代,不妨閒暇時光,走進書店,去翻開令你心動的書,那些靈動的文字,定能給你一種溫暖,讓你心甘情願地去享受書給予你的美好時光。那個時候,恍惚間讓你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是一本書解決不了的。書,就像無邊沙漠中的一口口井,甘甜滋潤;也像廣袤森林中的一束束光,明亮柔和;又像浩瀚夜空中的一顆顆星,清新耀眼;更像寧靜港灣裡的一盞盞燈,溫暖安定。閱讀其中,定能給你一份希望,一份擁有未來的希望。

此刻,我還想說,

遇見一家書店,溫暖一段陽光;閱讀一本好書,啟迪一種智慧

TAG: 書店縣城青苑錄影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