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我國禪宗,向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既然連文字也不立,那麼還有什麼書法可說?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另一方面,禪指不立文字的目的,在於提倡直指人心的頓悟。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可打破佛門一切宗教儀式的條條框框,及其名目繁多的苦修。在一大批湧現出來的禪家中,他們可以呵佛罵祖,有的燒佛取暖,但無疑菩提,入於佛的境界。可以這樣說,佛門各宗派中禪宗的出現,尤其自六祖慧能宏闡“本性是佛,離性別無佛”以來,可謂掀起一場石破天驚的重大革命。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把這種精神注進書法,首推唐朝的張旭和僧人書法家懷素。史籍記載,自從漢代有草書以來,到了唐朝的張旭、懷素,復又異軍突起,開草書中的狂草一派。所謂狂草,就是興之所至,省減筆畫,把字型寫得忽大忽小,隨心所欲,猶如急風驟雨,飄忽而至,由於其書比起一般的草書來更為寫意抒情,難以辨認,所以在較大程度上打破了書法的可讀性,而偏向了可看性的一頭。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書載懷素要比六祖慧能晚出一百多年。由於兩人同是佛門中人,所以懷素的佛學思想,完全有可能從慧能那裡受到影響,得到啟發。把這種啟發影響貫徹到書法創作中去,便自然在一向寧靜的書壇中,掀起一股革命的狂浪。我們且看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對他狂草書所作評論:

楚僧懷素工草書,

古法盡能新有餘。

神清骨疏意真率,

醉來為我揮健筆。

始從破體變風姿,

一一花開春景遲。

忽為壯麗就枯澀,

龍蛇騰盤獸屹立。

馳毫驟墨劇賓士,

滿坐失聲看不及。

心手相師勢轉奇,

詭形怪狀翻合宜。

有人細問此中妙,

懷素自言初不知。

醉來揮筆,馳毫驟墨,從真率而變出風姿,若問此中要妙,回答得倒也乾脆,只“不知”兩個字了事。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到了北宋,當這種即心即佛的禪宗機趣,一旦傳進整天被儒家經典困擾得焦頭爛額的知識分子中間,頓時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反饋到書法上,積極引進這一自在智慧,並由此而轉變一代書風,使之在意趣上大做文章,當首推蘇軾和黃庭堅。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蘇軾是個非常風趣的人,他不僅是個大儒,而且由於生平坎坷,還醉心於釋道思想。他在一首和弟弟蘇轍談論書法的詩中說道:“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詩中他說自己雖則不善書法,可是通曉書法的,又捨我其誰?假如你能真正通曉書法深意,即使整天不學,也無關緊要。這種心即是書的書法頓悟創作觀,不受啟於佛家禪宗心即是佛的說教又是什麼?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從哲學角度看,禪宗提倡的頓悟,正是建立在漸修基礎上的。就以蘇軾本人來說,他的書法先後學過王羲之、徐浩、顏真卿、李邕等人,然後才悟出自己爛漫天真,不借雕飾,好比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的禪宗書風。如果沒有這種漸修的積累,又哪來霎時貫通的頓悟?這裡,蘇軾的巧慧在於把積累和頓悟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事實確也如此,對於那些沒有悟性的人說,即苦學一輩子,也斷然不會出成果的。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出於蘇軾之門而又自立“江西詩派”的黃庭堅,在書法創作上也深受禪宗智慧影響而和蘇軾走到了一塊。他的行楷書法,脫胎於南朝的《瘞鶴銘》,以及王羲之、顏真卿等大家,寫得既筆畫圓勁,態新意足,又逸氣旁溢,恣意淋漓。他的狂草書則取法懷素,又可比懷素來得點畫紮實,結體多姿,從而把唐以來以體現心靈活剎那妙有為主的狂禪書法,推到了一個新的頂點。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平時他論書法,曾經說過這樣一段頗有意味的話:“老夫(黃庭堅自稱)書法,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如墳蚋聚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揮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欣賞辱罵)。”這種沒有一事橫於胸中,不擇筆墨,隨緣作書,有紙則寫,寫完則停,以及隨心所欲,不計較人家說好說壞的超然情懷,不正是佛家出世思想在他書法創作實踐中的反映?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蘇黃以後,書法家們大多以筆情墨趣,抒心中逸氣作為最高追求境界,同時,也就在北宋以後,充滿著禪宗精神和書卷氣的文人書法和文人畫並肩起生,一直統治了我國藝苑達千年之久。

用書法悟禪心,感受蘇軾、黃庭堅的佛性書法,這就是禪的藝術!

禪宗即心即佛的革命精神,啟迪了文人的書法創作和書法審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從此以後,書壇上文人水流花開,即心即佛的遊戲筆墨,就益發不可收拾了。

TAG: 書法懷素禪宗蘇軾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