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南京天氣逐漸回暖,於是爬上中華門明城牆,俯瞰南京這座城市,感受南京新的變化,卻被不遠處的建築群所吸引。

甘熙故居

,也是人們常常會提起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便藏身於這片青瓦白牆中。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大隱隱於市”,歷史韻味十足的建築群與鬧市中現代建築交相輝映。

走進甘熙故居,

歷史的厚重感迎面而來

,入眼的是清一色的白牆青瓦,與周邊林立的商業中心對比,顯得清爽質樸、淡雅恬靜,走著走著漸漸心中一派寧靜。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一面白牆將甘家大院與外面的市井煙火隔絕開來。

一半是風光如畫

甘熙故居可以說是南京人的“世外花園”,出入的大門其實非常小,走進去才知道別有洞天。

比起不遠處的夫子廟和老門東,甘熙故居的一片靜謐,在城市喧囂中反倒顯得有點不太自然。

甘熙故居的主體,當然是這“九十九間半”的房屋了。

數學不好的,麻煩你就不要一間一間地數了,過來人告訴你,不但數不清,而且會迷路。

其實甘熙故居里的屋子遠不止九十九間半,只是因為當時皇家規定民間住宅不得超出百間,主人甘熙曾在朝為官,深知法規,因此對外宣稱“九十九間半”。

這些老宅建築在徽派和蘇式風格之中又有著老秦淮傳統民居的建築特點。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甘熙故居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

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講究數代同堂、和諧相處,這致使宅第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

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一的等級規定

傳說院子裡曾有32口水井,現在已經發現並恢復的水井有9口,如此設計可不僅是為了方便用水,也是深有講究的。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如此優雅的挑簷和各種精美的建築細節,在甘熙故居里隨處可見。

如今甘熙故居有藏書樓、家廟、書房、花園等,可謂足不出戶就可以過好小日子。

棕紅色門窗典雅古樸,黑褐色門窗莊嚴厚重,映襯著白粉色的牆壁,和每一片枯黃的樹葉相互輝映,

使每一種色彩都變得格外顯眼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 庭院裡的樹葉落了一地,但是牆上的爬山虎卻依然層層疊疊。

陽光透過斑駁的門窗和古老的藤蔓照進院子裡的古井,風吹過牆角的翠竹,竹葉颯颯作響。

每一方庭院都是不同的造景擺設,也都是不一樣的江南風景。

▲ 臨展廳的三扇門正對著不同形態的三棵樹,造景上獨具匠心。

每一扇精緻古樸的雕花門屏都是一個天然的取景格

,不用特意尋找角度,對著每一扇門窗都能拍出最美的風景。

超大一面白牆可以讓你隨意凹造型,怎麼拍都好看。你和拍照教科書之間,可能也就差這一面白牆了。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 連線各個門廳的除了庭院之外,就是這一條條重重的迴廊。

甘熙故居最令人稱道的,就是後花園裡的那座藏書樓,取名“津逮樓”。雖然甘家祖上經商起家,卻一直以讀書為榮,更把藏書讀書作為治家之道。

與其他藏書樓不同,當年大家可以來這裡讀書、借書,這裡還刊印、出版許多善本秘笈,傳播文化造福後人。

於是,這“津逮樓”也就擁有了“金陵第一藏書樓”的美譽。

▲藏書樓的燈一直開著,當年這裡曾經藏有三十卷的宋刻《金石錄》。

除了讀書、藏書,甘熙故居還是江南知名的崑曲大院。

當年被稱為“江南笛王”的甘貢三,從小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酷愛崑曲,不但擅三絃、琵琶,更精於笙、簫、笛,還把崑曲工尺譜改為簡譜,便於普及。

甘貢三還與“紅豆館主”愛新覺羅·溥侗把甘家大院作為“南京新生音樂戲曲研究社”的活動場所,不但吸引了梅蘭芳、馬連良、俞振飛、奚嘯伯等戲曲名家常來交流,還有像林散之、唐圭璋這樣的知識分子也來參與曲會活動。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甘家大院裡的崑曲舞臺。

甘貢三一直倡導家族子女都要學習崑曲

,他的五個子女——長子甘南軒、次子甘濤、三子甘律之、長女甘長華、幼女甘紋軒,不僅有崑曲名家,更有為了崑曲傳播貢獻出畢生精力者,其中甘濤就成了一代民樂宗師。

崑曲文化還會產生間接影響

,比如甘貢三的長女甘長華,她的先生汪劍耘師從梅蘭芳,成為享有“南京梅蘭芳”之譽的藝術家。三子甘律之的妻子嚴鳳英,正是在甘家受到藝術薰陶,成為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如今的甘家大院裡,還保留著當年甘律之和嚴鳳英的“愛的小屋”。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舊居。

如今這裡也掛牌“

南京崑曲社

”,現任社長是甘貢三的外孫女汪小丹。60多年來培養和影響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票友,推動了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

“南京崑曲社”也成為南京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重庭疊院,穿過層層迴廊,就看到甘家大院裡藏著的江南園林,

舊時飛簷和亭臺樓閣

,以及落在水面的落葉。

▲《新視線》“南京女孩”系列,就是選在甘熙故居為海清拍攝了那組照片,其中一張就在這座小橋上。

甘熙故居搭配江南屋宅庭院的滄桑痕跡,無一不在彰顯著金陵韻味。

甘熙故居的冬天是內斂而沉穩的,不張揚,不風風火火,低調又好看。

一半是民俗古韻

甘熙故居另一個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才是一個城市的魂,想了解南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來這裡轉轉。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大院裡的一間專屬私塾教室。

裡面的每一處宅院都展示了

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

,為了重現老南京民俗民情,剪紙、拉洋片、抖嗡、魔術、竹刻、繩結、絨花、微雕……二十多位老藝人都搬進了甘熙故居。

現場,老藝師們一人守著一間屋子,只要你想學,他們就會認真教你。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老師親手製作的絨花飾品。

手藝的傳承,正需要他們這種靜得下心來的人。

逛遍甘熙故居,能在這些優雅精緻的民居建築中觸碰到一個家族的百年興衰,從歷史的塵埃裡,感知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

▲高淳當地春節時用來舞玩的大竹馬燈,用的是紅綠搭配的撞色。

除了

傳統非遺手藝

,甘熙故居里還有最恩正的

老南京民俗大全

各個地區與育兒有關的傳統習俗和有趣經驗,這裡都有,比如抓周、稱重等等,帶著孩子來還能體驗一下從前的生活。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從前,孩子們就在這個簸箕裡參與“抓周”體驗。

每到週末,京劇、南京吆喝以及最有秦淮舊影的南京白局都會在大院裡輪番上演。

南京白局用最正宗的老南京話

,唱出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也唱出了老秦淮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

這樣的甘熙故居很“南京”!收藏了!

▲甘熙故居里的梨園雅韻戲臺,每週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表演。

在半部白局中,你會感覺到這一面牆的界限更加分明,所有的燈光煙火都被隔絕在了牆外,只剩下你獨自穿越時光,

去探尋充滿古韻的舊日時光

如果沒有來過甘熙故居,我不會發現時光流轉數百年,在這鬧市之中,竟深藏著規模如此宏大的民居。

尋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去

甘熙故居

探訪民間風俗,去觸控非遺傳承,去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

TAG: 甘熙故居南京崑曲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