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2015年6月18日,美國耶魯大學,一位來自中國的女教授張充和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102歲。

這位美麗而富有才氣的女教授是家中四姐妹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又被稱為“最後的才女”,她的去世也將家中四姐妹再次帶入世人的眼簾。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清道光年間,安徽合肥,一個繁衍數百年並且依舊昌盛勢隆的世家降生了一個名叫張樹聲的男嬰。

出身書香門第,又家學淵源,此後他仕途闊步,歷任道臺、巡撫、通商事務大臣等職,是淮軍的領軍二號人物。

曾提倡“採西人之體,以行用”。後面更成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張樹聲婚後生子,生孫,家勢不衰,其孫張武齡也是民國初期的教育家,更曾創辦中學,推動女子教育。

在這種情況下,張武齡的子女個個生的出色,他有四女六子,

這四女號稱“合肥四姐妹”,乃是在民國時期不輸“宋氏三姐妹”的大家閨秀。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合肥四姐妹分別是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以及四妹,即是文章開始所提到的張充和。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四姐妹們的母親也是大戶人家,乃是揚州人氏陸英,陪嫁中哪怕一件不起眼的小物件也價值不菲。成親時更堪稱“十里紅妝”。

有這樣的父母,張家四姐妹從小便接受家風薰陶,此後讀書識字,個個胸藏錦繡。加上又都出落的亭亭玉立、莊重美麗,因此在合肥乃至全國都十分有名,被稱為“合肥四姐妹”。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都會幸福一輩子。

四位女士的優秀可見一斑。

因為母親陸英出身揚州,所以喜愛戲曲,特別是崑曲,時常帶著女兒們去看戲。

女兒們身心浸染,於崑曲都有不凡造詣。大姐張元和後來更成為著名的崑曲作曲家,即專門鑽研清唱的崑曲專家。

因為喜愛崑曲,加上家風開明,張元和與丈夫顧傳玠的婚姻頗有些自由戀愛的味道。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顧傳玠是當時有名的崑曲名伶,生的清俊,唱功又佳,是崑曲“傳”字輩的第一人,因此張元和時常去聽他唱戲,後面日久生情。

但是民國時期哪怕是名伶,社會地位也不高,至少不能和張家這樣的世家大族相比。因此顧傳玠還心存顧慮。最終還是張元和大膽主動,兩人終於準備結婚。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沒想到的是,這時候張家家長張武齡因病去世,兩人婚事因此耽擱到1939年,終於在上海一家西餐廳舉辦,在當時也被傳為一時佳話。此後二人生下一兒一女。

結婚後的顧傳玠再少登臺,而是開始經商。

此時日本侵略軍伸出了醜惡的觸角,妄圖侵佔中國,導致當時的大陸民不聊生。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這時候顧傳玠因為經商,所以有一些門路,於是決定帶著妻兒去到還算平靜的臺灣省。

只是女兒顧珏跟著她的乾媽因事未能同行,誰料這一別便是三十年。

到了臺灣之後張元和夫妻有過多次嘗試,努力經營,但是因為大環境影響,哪怕有堪稱賢內助的張元和同舟共濟,顧傳玠的生意也並不成功,更無法和女兒取得聯絡。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1966年顧傳玠在臺灣去世,張元和的生活更加辛苦,後於1972年移居美國。

直到1980年,張元和才在美國見到親生女兒顧珏,此後一家人終於團聚。

晚年的張元和生活十分充實,在國外致力於弘揚崑曲,成就卓絕,直到2003去世。

四姐妹中的二姐張允和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即現在的華東師範大學。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晚年同大姐一樣至於於研究崑曲,並著有諸多著作。

張允和出生時因為不會哭,還差點被當作死嬰丟掉。

但張允和的外祖母不信,用一口煙終於將這位日後享譽中外的才女嗆哭。

雖然出生時不哭,但幼時的張允和反而是家中極調皮的小孩,也極好哭,宛如林黛玉。

張允和有林黛玉的性格,更有林黛玉的美貌,曾被稱形容為:

怎麼想象都不會過分。

可見其秀美。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1933年,張允和與周有光結為夫妻。周有光出生於江蘇常州,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之一。

也正是有了周有光,我們才有了現在的漢語拼音,因此周有光也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張允和夫婦婚後育有一子一女。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日本侵華時期,周有光先生帶著一家老小輾轉四川,途中女兒病逝。張允和也受了槍傷,但所幸活了下來。

張允和骨子裡透著與外形不相符的堅強果敢,無論抗戰時期還是後來的國內動盪,她都勇敢地扛了下來,而且始終保持著大家閨秀的體面。

特別是國內動盪時,因為有兄弟姐妹在國外生活,張允和不能和他們通訊,加上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被打擊,加上丈夫周有光被髮配到甘肅,兒子兒媳同樣下放外地,只留張允和和小孫女在北京。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這段困苦的日子裡張允和坦然面對,精神面貌始終積極。

晚年時期的張允和與丈夫周有光生活平穩幸福,有關於崑曲的一些著作也成書出版,可謂苦盡甘來。

其中,張允和享年93歲,而周有光更是高壽112歲,一生伉儷情深。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說起來,合肥四姐妹中或許是三姐張兆和最為有名,大約也與她的丈夫有關係,張兆和的丈夫是著名的文學家沈從文先生。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如今看張兆和或許是妻隨夫貴,但在當時張兆和卻是下嫁。

沈從文先生雖然憑藉《邊城》一書蜚聲海外,但當時卻只是一個普通的青年,家世與張家這等世家大族相差甚遠。但沈先生勝在持之以恆、精誠所至。

張兆和生的俏麗,人稱“黑牡丹”,加上才華橫溢,上學時候便有許多愛慕者,沈從文更是一見鍾情,此後緊追不捨。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諸如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樣的情書。

諸多攻勢之下,沈從文先生終於贏得佳人芳心,兩人1933年在北平結婚。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後來因為戰爭的緣故,夫妻兩人也有過數次分離。

當時的社會,男人求生尚且艱難,張兆和和丈夫一起沒有接受孃家的救濟,不但要照顧兒女,還要貼補一家老小的家用。

這對於從小養尊處優的張兆和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她又一一勇敢的學起來,並做的很好。

不過大約是因為分居兩地的原因,加上兩人家世的不同,又或是文人的浪漫多情,婚後的沈從文也傳出過一段婚外情。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或許這也是導致夫妻兩人關係平淡的原因。張兆和在2003年離開人世,享年93歲。

四姐妹個個才華出眾,這其中又數四妹張充和最有才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更是北大中文系招收的第一位女學生。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張充和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出生時家中孩子已多,加上母親陸英身體不好,因此叔祖母主動提出幫忙帶養張充和。

於是張充和便隨叔祖母回到安徽合肥的祖宅。在這裡,窗明几淨,庭院深幽,加上徽風建築黑白簡致,使得張充和成長為

“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也是因為跟隨叔祖母的緣故

,姐妹們開始接觸國外的一些現代的諸如幾何、英語等課程,而張充和還在學習詩詞音律,那是一段無憂的古風時光。

後來叔祖母年邁去世,張充和再度回到父母身邊,開始接受新潮的事物,這使得張充和身具新舊兩個社會時期的文化特長。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因為母親和姐妹們的薰陶,張充和同樣對崑曲十分喜愛,並還有過登臺演唱的經歷。

張充和35歲那年,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叫傅漢思的德裔美籍的猶太人,當時是北大西班牙語的教授。此時三姐夫沈從文也在北平,與傅漢思是好朋友。

一來二去,兩人也情投意合,遂結為夫妻。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此後張充和便隨丈夫傅漢思一起回到美國,夫妻二人情趣相投,因此生活的十分詩意而和諧。

“合肥四姐妹”,比“宋氏三姐妹”更牛的姊妹團

後來張充和被聘至耶魯大學美術學院,專門講授中國書畫,直到退休。

合肥四姐妹,各自優秀,但又都謙遜文靜,堅強隱忍,於亂世中艱難求生,無懼環境的苛劣,與愛人們也能一路扶持,一路共勉,待走過青蔥歲月,及至走過人生全部的旅途尚能保持詩意的初心,實屬難能可貴。

TAG: 張允張充四姐妹張元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