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潛江非遺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潛江“戲劇服飾”俗稱“行頭”,是從屬於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服裝服飾。戲劇服飾製作是流傳在潛江龍灣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歷史悠久。當地百姓自古熱愛戲劇藝術。

清末時期,龍灣就有多個民間劇團。戲劇發展催生服飾製作需求,逐漸發展為具有潛江特色的手工技藝。

據《古今龍灣》記載:“早在一百五十年前,龍灣就有了漢劇,業餘團有兩個。上街名‘楚益社’,下街名‘復勝堂’。龍灣花鼓戲起源於清道光年間。民國時期,龍灣四鄉的花鼓戲極盛一時,和漢劇並勢而力。”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劇團發展壯大,有了“箱倌”職業藝人。清朝末期,龍灣的第一代“箱倌”藝人熊在庚,從最初對已有戲劇服飾進行整理、修補,逐漸發展為製做戲服、戲帽、朝靴等,傳承至今已有七代。

第六代傳承人張宗明,於1976年外訪名師,拜戲服戲帽製作名師唐詩珊為師,使本地傳統戲劇服飾製作有了新的發展。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該專案主要為戲服和盔帽製作,品種繁多,圖案精美,寓意豐富。戲服分類按照戲曲“生旦淨末醜”行當劃分,製作工序有選料、印圖案、繡花片、熨整、裁剪、縫合等多個步驟。其中,繡花片一般由藝人手工或使用傳統縫紉機手動控制刺繡。製作的戲服主要有龍袍、蟒袍 、龍蟒、男靠、女靠、男帔、女帔、八卦衣、官衣、龍箭衣、馬褂、褶子衣等。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盔帽為演員所戴各種冠帽,注重裝飾性,常綴以珠花、絨球、絲絛、雉尾等,同穿著的戲裝相協調。其製作技藝要求高,工具較多。製作工序主要有繪、刻、絞、盤、粘、錘、擠粉、上色、點綴、組裝等。製作的盔帽有龍冠、鳳冠、紫金冠、帥盔、將盔、夫子盔、皇巾、相巾、文生巾、學士巾、武生巾、員外巾、公帽、侯帽、紗帽、僧帽、紅纓帽等。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戲劇服飾製作依賴戲劇的發展。隨著社會多種娛樂衝擊,各類戲劇團隊數量減少,戲劇服飾需求也隨之減少。潛江戲劇服飾製作技藝雖然存續至今,但傳承後勁不足。老一輩的戲劇服飾手工藝人相繼去世,專案已到瀕危狀態。

戲曲服飾具有典型的傳統美學和藝術特徵。具有重大的歷史性、實用性和藝術性價值。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張宗明

大家在看

TAG: 戲劇製作服飾龍灣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