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中國漁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給今天休閒漁業的發展,灌輸綿延不斷的民族文化基因,成為中國式休閒漁業的靈魂。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今天,試圖透過對唐人張志和《漁歌子》的分析,與朋友們一道欣賞中國漁文化文藝形態代表作之中展現的傳統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張志和遂偕奴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張志和所作《漁歌子》,是中唐文人詞最經典的代表之作。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一直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漁歌子》又名《漁》,唐教坊名曲,後用為詞牌。分單調、雙調兩曲,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志和所作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第一首:

張志和《漁歌子》系列共五首,咱們先來欣賞第一首《漁歌子·西塞山前白

鷺飛》: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賞析: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詩句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的鱖魚味道肥美。

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垂釣,不想回家。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從休閒漁業的視角而言,這首詞特意用白、紅、青、綠四種顏色,營造了色彩鮮明的漁文化畫面,又用山、水、白露、桃花、鱖魚、蓑衣等意象,構建了逍遙優美的休閒垂釣意境。

開頭兩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風景長卷,“西塞山前”點明地點,“桃紅”與“流水”相映,點明季節。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南方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幾場春雨,河水就會上漲,於是逆水而上的江南特有鱖魚不時躍出水面。

“鱖魚”是一種味道特別鮮美的淡水魚,嘴大鱗細,顏色呈黃褐色。這個季節的“鱖魚”,特別“肥”美呀。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至此,全詞的主人公——休閒垂釣人物已然呼之欲出。

果然,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休閒垂釣者,在“斜風細雨”中出場了。

有人說,這“青箬笠,綠蓑衣”的垂釣者是張志和眼中的漁夫;也有人說,這垂釣者就是張志和自己。聯絡上下文意境,我倒傾向後一說。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君不見,“白鷺”象徵閒適,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張志和垂釣的悠閒自得體驗狀態。

“不須歸”,是說迴歸大自然,返璞歸真,詩意盎然的江南美景中的休閒垂釣體驗,使得歷經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的張志和,樂不思蜀,不想回家了。

張志和本身就是一位高明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讀者不難看出,張志和《漁歌子》中的詩情是寄寓於畫意的。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花汛期,春江水漲,煙雨迷濛,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青色斗笠,綠色蓑衣,還有黃褐色鱖魚,色澤鮮明而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而又充滿活力,作者透過水鄉春汛怡然自得的休閒垂釣的體驗渲染,將高遠、衝澹、悠然脫俗的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意趣,表達得淋漓盡致,感染力十足。

正因此,這首詞雖然短小,卻是倍受後世文人推崇的風流名作。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甚至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大文豪蘇軾也非常喜歡這首詞,還親自將它改成了一首《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第二首:

我們再來看第二首: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賞析:

舴(zé)艋(měng)舟:小船。棹(zhào):船槳。

如前所述,詞中的“漁父”,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首句寫衣著簡樸,合乎漁父身份。前來釣魚的作者,模仿漁夫打扮,將粗布衣服當作皮製的衣服。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次句的“兩兩三三”,即作者邀書法大家顏真卿等好友,呼朋引伴,同行共享休閒垂釣之樂。這一句,更證明作者寫的是自己;不然的話,打魚是漁夫的日常生機,他們哪有興趣成天邀閒人來干擾自己打魚的謀生手段呢?

當然,休閒垂釣的是作者與好友,駕船的自然是漁夫。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在作者眼中,乘坐的這舴艋舟,舟形狹長,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水中,可是漁夫多年在風雨中闖蕩,早練就一手縱棹乘流的工夫,“能”、“慣”二字,方顯漁父踏波弄潮技藝之高。

正是目睹漁父即便或遇“長江白浪”之險,正是看慣了才“不曾憂”,笑而處之,化險為夷的心態,才使得作者觸景生情,若有所思。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休閒垂釣帶給遊客的體驗,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第三首:

我們再來看第三首:

霅溪灣裡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賞析:

作者來到“霅溪灣裡”,化身漁翁,體驗釣魚。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以舴艋小舟為家,一會向西,一會向東,悠然自得。江上白雪悅目,水濱清風為伴。好友間互相笑看模仿漁夫身著的荷葉衣服,唯有開心,不覺貧窮。

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就寄寓於休閒垂釣的體驗之中,知足常樂的向上心態,躍然字裡行間。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第四首:

我們再來看第四首: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 醉宿漁舟不覺寒。

賞析:

蟹舍,意指漁村水鄉。這首詞就應該涉及到相當於今天漁家樂的民宿了。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作者旅居“松江蟹舍”,吃著漁村水鄉用菰米煮成的飯,嘗著用蓴菜烹製的羹。這是化用了晉代張翰在洛陽因秋風而起思念家鄉的菰菜、蓴羹和鱸魚膾的典故。雖則粗茶淡飯,但主客相交甚歡,即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江邊的楓葉開始飄落,荻花已然枯萎,冷風襲人的秋季,但見燈火昏黃的小舟中,休閒垂釣的心滿意足之後,三五好友,歡然對酌,侃侃而談,不覺酒醉微醺,弛然而臥。

有了這般放浪形骸的休閒垂釣+漁家民宿之樂,又怎會在意舟外的絲絲秋寒呢?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第五首:

最後來看第五首: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賞析:

釣車子:現在的漁線輪,又稱放線器,捲線器,是拋(海)竿釣魚必備釣具之一。

橛頭船:一種頭尾不顯著的簡陋小船。

中國“新感覺派”主要作家之一的施蟄存推論,這首詞大概是張志和在回憶做南浦縣尉時的漁釣生活。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咱們細品詩詞,彷彿穿越時空,來到中唐的南浦;天色已晚,但見圓月倒映青草湖中,巴陵漁夫唱著歌,搖著小船,相繼回家。

可是,橛頭船上,手持漁線輪(釣車)的張志和,意猶未盡,樂不思蜀;短暫拋開縣尉官職的束縛,放浪江湖,休閒垂釣,這可是比做神仙都還愜意的享受呀。

唐代張志和《漁歌子》展現的休閒垂釣漁文化意境

時光若真能倒轉,真想勸說張志和出任海南自貿港休閒海釣的營銷大師。

TAG: 張志垂釣休閒漁歌子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