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老節日一度與中秋節、春節齊名,又是“求子節”“詩歌節”“書法節”

這個古老節日一度與中秋節、春節齊名,又是“求子節”“詩歌節”“書法節”

上巳節是古老而傳統的節日,曾一度與中秋節、春節齊名。上巳節源於春秋,定於漢,魏晉時期被明確定為農曆三月初三,到唐朝時達到鼎盛,宋代以後逐漸式微。

祓禊祈福——

三月時節,乍暖還寒,季節交換,極易生病。上古時期,人們習慣於透過水邊祭祀、香蘭沐浴等來祛除疾病與不祥。

《周禮》有“女巫:掌歲時祓除、畔浴”的記載,即祓禊祈福;《論語》中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講的也是沐浴驅災的活動。到魏晉時期,上巳節的宗教色彩淡化,而多了踏春遊園的趣味。中唐以後,上巳節被定為法定假日。這一天,官員可以休息一天。

令會男女——

農耕文明與星象文化傳統,使中國古人善於“順天時”。人們認為,春天與生命相關,是萬物勃發的季節,也是人類繁衍的時令。三月三之“三”,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天、地、人結合的體現。

“會男女”是上巳節的風俗。《周禮》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青年男女被允許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相會,以歌舞定情,並互贈信物等。

這種暫時擺脫禮教束縛、具有合目的性與規律性的感性活動,體現了在滿足衣食等基本生存需求基礎上對更高層次自由的追求。

此外,“臨水浮卵”“水上浮棗”等習俗,也表達了對生育的期盼。因此,上巳節又被稱為“求子節”。

曲水流觴——

魏晉時,上巳節的主要活動增加了新內容——曲水流觴,成為文人墨客飲酒吟詩的雅事。《世說新語》記載:“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三月三日會,作詩。不能者,罰酒三升。”

這種以酒鬥文的遊戲引人入勝,在古代詩詞中有不少描述。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描繪了上巳節這一天“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視聽之娛。對於不會飲酒的人,則以“筒水流面”代之。

唐朝,上巳節成為縱情歌舞的盛會。皇帝常常賜宴曲水,併為新科進士舉行慶祝宴會——曲江大會,教坊也加入為之助興。奏樂、誦詩、泛舟,呈現一番熱鬧的大唐景象。唐朝的“應制詩”,就是這一盛大場面的見證。由此,上巳節又被稱為“詩歌節”“書法節”。

如今,上巳節傳統逐漸淡化,但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三月三”節俗還在延續,並對東亞周邊區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日本的女兒節。

同時,我們也依稀能在清明節中探尋到上巳節的若隱若現。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節慶並未走遠,驀然回首,仍在“燈火闌珊處”。

TAG: 上巳節三月男女令會曲水流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