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竹簡,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一次傳播媒介的重要革命。

它第一次把只屬於上層社會小範圍流傳的文字變為大眾傳播工具,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得先賢思想和文化基因流傳至今,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在發明、推廣紙張以前,我國古代使用簡牘來書寫文字,削制的竹片和木板分別叫做簡、牘,統稱為簡牘。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從商周直至魏晉,凡經典、傳記、律令、書檄、信札、歷譜、簿籍等皆書寫於簡牘。簡牘是我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最重要的書寫材料,據文獻記載,簡牘的使用最早在商周時期。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商代通行的簡牘

現在的人們都對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耳熟能詳,商代已經有了刻寫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和鑄於銅器上的金文。一些人也因此產生了一種誤解,認為甲骨和青銅器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載體,這種觀點也不準確。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因為特殊需要而書寫的文字,甲骨文是商王和一些貴族占卜的記錄,而金文則是為了紀念一些特定的事情而鑄刻於銅器上的文字,甲骨和青銅器都不是當時真正流行的文字載體,商代通行的文字載體應當是以竹、木製成的簡牘。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 甲骨文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 金文

《尚書》的《多士》篇是西周初年周公訓誡商朝遺民的一篇文獻,在文中周公說道:“惟殷先民,有冊有典”。周公說商代有冊和典這些用簡書寫的典籍,可以證明簡在商代已經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

從甲骨文中我們還知道,商代把史官稱為“作冊”,史官是專職從事歷史記錄的官員,每天與簡冊打交道。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當時通行的書寫材料是簡。

漢字的寫法也與書寫於竹簡的特點有關。漢字中的許多象形字都出現了豎起的形變,絕大部分的動物字彙,比如馬、豕,本來應當四腳著地的,卻“豎”起來了,這是很不符合這些動物一般自然狀態時的形象,造成這種情況實際上與竹簡為主要書寫材料密切相關。

竹簡是窄條形的書寫材料,更適宜於書寫瘦長的縱向動物字彙形體,結果是橫放的動物字彙遭到淘汰,豎寫的原則一直維持迄今,而漢字的這種“豎寫”的特點在商代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這也可以證明當時簡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裡耶秦簡的發現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2002年4月,文物部門對龍山縣裡耶鎮防洪大堤涉及的裡耶戰國——秦漢古城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文物考古人員在一口古井裡發掘出37000多枚竹木簡,使淹沒已久的秦王朝歷史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復活了。

這次出土的37000多枚秦簡牘,數量比上世紀發現的秦代簡牘總和還要多。這批秦代簡牘的文字多達數十萬字,簡紀年從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記事詳細到月、日,且十幾年連續不斷。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行政、法律、典章、制度、曆法、民族、郵政、貿易、祭祀、教育等方方面面,時間從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到秦二世元年一年不缺,大到跨省區的人員物資調配,小到祭祀活動結束後祭品的分配和人們一天的糧食用量,都詳細記有處理事務的官吏和經辦人員的名字以及事情發生的具體時刻,其中大部分內容是歷史文獻中不曾有過的。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簡牘以百科全書般的日誌式實錄形式,詳細地反映了秦王朝社會各個領域狀況,猶如一幅直觀秦市井社會全貌的“清明上河圖”。為我們瞭解秦代歷史,提供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實錄,提供了一個全息式的思維空間。

秦王朝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存在時間很短,裡耶秦簡出土之前,要觸控那段歷史,特別是見到反映那段歷史的文字資料,對史學家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一種奢望。現在,這37000枚秦簡、幾十萬字的文獻資料,讓世人開始觸控到那段塵封了2000多年的神秘歷史。

故此,“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裡耶秦簡牘”成為考古界對裡耶秦簡的至高評價。

【文化分享】一卷竹簡,述說厚重的千年歷史,彰顯非凡的文化底蘊

竹簡,作為遠古文明的見證,從它的開始到竹紙的出現,它在文化發展史上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儲存人類知識、形成漢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彰顯了非凡的文化氣質和底蘊。

TAG: 簡牘書寫文字商代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