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大眾日報記者 王健 王洪濤 曹儒峰 張蓓 張浩 劉春德 王彤彤

壺身花生米大小,刻有李白《將進酒》全文,壺肚與壺嘴相通,上有蓋,可盛酒;

在紛飛的木屑中,一根根桃木變身精美的雕刻工藝品;

從指甲蓋大的黃楊樹葉,到手掌大的法桐樹葉,一片片葉子被刻出各種精美的圖案;

以桃核、橄欖核、杏核等為原料,用一把刻刀,在方寸間造出花樣萬千……

山東手造,無奇不有。一件件微小物品,經過手藝人們的匠心雕刻,在時光的年輪裡,在毫釐之間,便已浮現出萬千世界。

濟南微雕:完全憑感覺,一切都在心裡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明代魏學洢《核舟記》描寫的就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以精巧見長的獨特技藝——微雕。濟南微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天明也是這樣一位“奇巧人”,他能在髮絲上刻下“和平統一 天下為公”,能將唐詩、熊貓等雕刻在米粒大小的骨片上,能將花生米大小的玉石製成精美壺具,並刻上李白的《將進酒》……

王天明自小練習書法、繪畫,還在工廠幹過鉗工。20世紀80年代末,有朋友建議他嘗試下微雕,還帶他拜訪了山東工藝美術研究所高階工藝美術師楊瑞生。“楊先生是我的‘一字之師’,當年他的一個‘練’字讓我受益匪淺。”從此,每天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拔掉電話線,開始練習刻蠅頭小字和雕刻技法,一直到凌晨兩三點。

人生的每段經歷都是財富。當年以為要幹一輩子鉗工,所以刮研、銼削、鑽孔、拋光等技術,王天明樣樣都精通。而這些與書法、繪畫一樣,都是微雕的基本功。現成的斜口刻刀不夠尖,也不夠鋒利,他就用油石自己打磨雕刻工具:三稜刀、四稜刀、六稜刀。一支用了多年的自動筆,筆芯是一根細細的鋼絲,頭部更是磨得比針尖還細,他的很多精品就出自這支自動筆。 很多人認為微雕是個眼力活兒,甚至得在顯微鏡下雕刻,其實不然。雕刻時,他摘下老花鏡,拿起刻刀,只見手腕稍稍抖動,玉石上的粉末便越來越多。幾分鐘後,他拿起筆刷將粉末掃掉,一行行小字就顯露了出來,拿著30倍放大鏡一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微雕完全憑感覺,一切都在心裡。”王天明笑著說,這就需要大量積累,書法、繪畫、文學、雕刻等,都必須精通。《三絕酒具》是王天明的經典之作,集微書、微畫、微型工藝於一體,由一壺、四杯、一托盤組成,重2。6克,刻有300餘字詩文。壺身花生米大小,刻有李白《將進酒》全文,壺肚與壺嘴相通,上有蓋,可盛酒;托盤直徑約4釐米,刻有《李白醉酒圖》及詩作《月下獨酌》;每隻杯子綠豆粒大小,分別刻有李白帶“酒”的詩句。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這個作品我花了一年時間,先雕刻酒具形狀,再刻字和畫,酒壺做了五六把,杯子做了二三十隻,才選出來這一套。”王天明介紹。

更小、更精、更妙,王天明一直嘗試將微雕做到極致。2005年,他完成了第一件髮雕作品,在一根3毫米長的白髮上刻下了“和平統一 天下為公”8個字,甚至還有“天明刻”落款和印章,得用200倍顯微鏡才能看清。一般而言,12根頭髮並在一起才有1毫米粗,創作髮雕作品還要將弧形的頭髮處理成平面。“髮雕最好選用青壯年的白髮,固定、磨刀、雕刻也有一套特殊的技法,我當時做了100多根頭髮,才成功了兩根。”

“小隻是形式,創作理念和內容才是根本。”王天明剛開始只是在圖章上雕刻,後來拓展到玉石、骨片、頭髮、水晶、玻璃、金剛石,雕刻技藝也越來越高超,但他始終認為,微雕的核心是文化內涵。從儒釋道經典,到唐詩宋詞,從水滸、紅樓夢繫列,到G大調小步舞曲,從中文到日文、法文、德文……他的微雕作品一直在尋求突破。

肥城桃木雕:雕鑿點刻,以木傳神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左手執刀、右手舉錘,在紛飛的木屑中,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刀跡時而清楚細密,時而粗狂圓滑……在肥城“桃木王”旅遊商品店,肥城桃木工藝總商會會長王來新正襟端坐操作案前,在他手中,一根根桃木變身精美的雕刻工藝品。

去年十月,“泰山桃木王”作為肥城桃木雕刻民俗代表,閃耀第43屆(迪拜)世界博覽會,佔全國八成銷售份額的肥城桃木旅遊商品再次走出國門,讓世界矚目。“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品牌走進迪拜世博會,這是咱肥城的榮耀。” 肥城桃木雕刻民俗的傳承人、“泰山桃木王”品牌的創始人王來新說。

“這是浮雕刻法,是在融合多家浮雕技藝的基礎上發展來的……”王來新介紹,過去的肥城桃木劍僅有劍體而無劍鞘,且只有平雕一種刻法,圖案、造型單一。王來新從桃行裡收集了上萬株廢棄的桃樹枝幹,嘗試著將浮雕、鏤空雕、線雕、立體雕等傳統木雕技法“植入”桃木雕刻,還研製出了獨特的“掐絲繪琺琅”技藝,刻刀也由一把小刀發展成大小不一、造型多變的近百種刀具。

雕鑿點刻,屏氣凝神。刻刀深深淺淺地“吻著”桃木,手起刀落,原本廢棄當作燒火棍的桃木,正一點點被賦予生機。一層描繪、一層雕琢,如此反覆,呈現出的作品立體通透,生動細膩。

“這是一組十二生肖雕刻,十二個‘小傢伙’個個活靈活現。這份技藝雖已傳承了上千年,但在只有幾釐米長的桃木上能刻出如此‘百變’的造型,這得益於對多家雕刻技法的借鑑吸收。”王來新說。

雍容華貴的桃木如意、飛龍舞鳳的桃木寶劍、巧奪天工的桃木屏風、小巧精緻的桃木擺件……走進肥城的桃木工藝品商店,彷彿置身桃木雕刻藝術的殿堂,天然桃木加上妙手雕刻,普通木頭“搖身一變”成了精美的藝術品。肥城桃木從“燒火棍”變成“錢疙瘩”,在這一過程中,程銀貴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程銀貴的老家是江蘇省如皋市,程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木匠家族,到程銀貴這裡已經是第六代。2001年4月,肥城市一年一度的“桃花節”吸引來了程銀貴。程銀貴回憶說,那時肥城桃木市場尚未開發,最初的產品只有部分小掛件。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江蘇搬到肥城創業,創辦了肥城市正港木業工藝品廠。20多年心無旁騖雕琢桃木,他的雕刻產品先後榮獲上百項大獎,連續9屆獲得全國桃木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

為解決桃木企業規模較小、生產經營分散等問題,2004年肥城市規劃建設了佔地面積2。9萬平方米的中國桃木旅遊商品城,是全國最大的桃木旅遊商品研發、銷售、集散中心。2007年肥城桃木雕刻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2013年6月,“肥城桃木雕刻”被國家工商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據統計,截至目前,肥城市桃木旅遊商品生產銷售企業達到160餘家,全國連鎖銷售企業1500餘家,提供就業崗位4萬多個,年銷售收入達到20多億元,肥城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桃木旅遊商品集散中心”,享有“中國桃木旅遊商品之都”的美譽。

濟南葉雕:“刻活”一片葉子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同學們,今年是虎年,今天咱們就做十二生肖的老虎。”近日,濟南市歷城區明睿小學五樓美術教室內,20多名“葉創工坊”社團的學生開始了葉雕課:先用簽字筆在法桐樹葉上畫出老虎的形狀,再用刻刀一點一點刻製出來……在都婉莉的指導下,孩子們做得有模有樣。

從2000年開始進行葉雕創作,到2015年葉雕被列入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再到近幾年非遺校園傳承工作熱火朝天地開展,對於濟南葉雕代表性傳承人都婉莉來說,這門傳統手工技藝早已融入了她的血脈。

“這是《松鶴延年》,這是《百鳥朝鳳》,這是十二生肖系列,這是紅樓夢人物系列……”指著自己的寶貝,都婉莉一下打開了話匣子。而大大小小的樹葉,在她手中,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驚歎:一片法桐樹葉上雕刻著孔雀和牡丹;一片黃櫨葉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正好刻上兩條金魚;兩片銀杏葉疊在一起雕刻成一隻漂亮的蝴蝶,葉柄劈開就是觸角。

葉雕製作包括採葉、選葉、清洗、構圖、雕刻、定型等十幾道工序。其中,採葉是基礎,雕刻最複雜。

從指甲蓋大的黃楊樹葉,到手掌大的法桐樹葉,都是都婉莉眼中的寶貝。

“一開始我刻的都是單色葉雕,比如純綠色或者純紅色,後來才慢慢有了變色葉雕和拼色葉雕。”都婉莉清楚記得,2004年的一天,她出去採集樹葉的時候,發現了有紅斑的法桐樹葉。按照她之前的思路,這片葉子肯定沒法用。但當時她靈機一動,突發奇想:“今年正好是猴年,為什麼不能做一個猴子吃桃的圖案,有紅斑的地方正好刻成桃子。”這為她的創作打開了一個新世界,而往往變色或拼色的葉雕作品更容易成為精品。

“秋天的樹葉水分少最好用,楊樹葉、法桐樹葉、冬青葉易採集,適合練手。”法桐樹葉壓平了放在冰箱裡可以“保鮮”,多的時候,都婉莉家的冰箱裡一半都是樹葉。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雕刻最耗時費力,也最考驗功夫。”都婉莉介紹,刻制時,要將葉形、葉脈等都融入作品,而且留脈要均勻,能成為圖案的一部分最好。比如,葉脈可以成為熊貓身邊的竹子,可以成為花莖。雕刻要一次性完成,否則葉片可能會變色,葉邊可能會翹起來,影響整體效果。她笑著說,葉雕特別費眼,有時手中的刻刀一拿起來,幾個小時放不下。

製作一件完整的葉雕作品,需要一個月左右,因為太過精細,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前功盡棄。“有一次到了最後關節,我用小號毛筆刷防脆漆時,手一抖戳壞了葉脈;還有一次,我用銀杏葉做了百蝶圖,但樹葉沒選好,想補救太難了。”20多年來,都婉莉已經制作了上千件葉雕作品,都做成了標本,她的作品還曾參加過多國藝術巡展。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她利用百片紅葉創作了葉雕作品《慶百年》。

“葉雕和很多非遺專案不同,因為受到各方面限制,難以做成產業,傳承是個大問題。”不過讓都婉莉感到欣喜的是,這兩年開設葉雕課的學校在增加,喜歡葉雕的孩子們也越來越多。

濰坊核雕:復刻核舟,檢驗高超技術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一寸來長的小桃核上,能有多少畫面?鏤空船艙,8扇門窗可自由開合;船上的小書童正趴桌上酣睡,小和尚正仰頭張嘴打呵欠;船頭45環錨鏈,環環相扣,轉動自如,每一環僅半粒米大小……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的得意之作。

核雕被稱為“東方神技”,令世界折服。它以桃核、橄欖核、杏核等為原料,用一把刻刀,在方寸間造出大千世界。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核雕產地之一,近幾年,濰坊核雕以其古典的意境和東方神韻聲名鵲起。

拿起刻刀,80歲的王緒德精神抖擻,朝向光源處仔細施雕。在核雕藝人眼中,《核舟記》中的核舟是殿堂級的高度,他們以復刻核舟為目標,來檢驗高超的技術。專注核雕60年來,王緒德完成的核舟作品也不過四五件,而他手上的這枚核舟正是他的“封刀”之作。

核雕不同於其他雕刻,屬微雕工藝。“刻核舟一般需要兩個月,這件作品我準備慢慢完成,不著急。”所有作品中,王緒德仍將核舟看做最難的。難度最大的是門窗,因空間狹小,既要想法嵌入,還要自由活動,極其考驗刀工。稍有一點偏差,整個作品就毀掉。

為了刻好核舟,他曾跟隨師傅考功卿,到青島、蓬萊、煙臺等地觀察各種船隻造型,他還經常研究各種動物的習性、體態和特點。博覽眾採後,王緒德開始創新,把桃核雕成各種器皿形。在他的工作室內,記者看到,既有《八仙壇》《鹿鶴同春罐》《松鶴延年壺》《西廂記瓶》等各種器皿狀的核雕,也有《八仙祝壽》《精忠報國》等鼻菸壺狀的核雕,這些都是他大膽創新的成果。

“模仿簡單,創新難。構思設計、找桃核,這個階段很費功夫。”一件完整的核雕作品,王緒德要經過設計、選核、佈局、雕刻等10多道工序。他最早的鼻菸壺核雕作品“八仙祝壽”,僅構思、設計、選核就花了6年多時間。

濰坊核雕以桃核為主,因紋理複雜,匠人需藉助其“形”與“勢”來展現。“這個適合刻核舟。”開啟抽屜,王緒德拿出一枚豐滿端正的桃核說。“扁長的適合馬拉轎車,窄長的刻豎狀印章,花瓶、鼻菸壺則呈長且圓筒狀。”他一一取出,這些桃核都是他早前去肥城桃園裡挑的,如今在外面,一個上乘桃核能賣到幾百元。除選材合適,還需巧妙利用桃核上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麻紋。“別望著害怕,要學會加以利用。”如《松鶴延年壺》王緒德就巧妙地利用麻紋完成壺身的透雕,《雙駿圖》中的繁體“馬”字也如出一轍。

山東手造合集丨“雕”刻萬千,毫釐之間

王緒德有一件三代相傳的核雕《孟浩然騎驢過小橋》。“這枚核章有特殊意義,是我師祖布的局,我師傅刻制後留給了我,讓我刻印底,就成了我們三代合作的作品。”王緒德精心收藏了20多年,一直未動刀,直到2008年濰坊核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他才覺得時機來了,刻上印文“中華核雕萬代傳”,邊款又刻了34個小字記錄此事。

曾經,濰坊核雕由兩三個人苦苦支撐,一度出現後繼無人、專案瀕危現象。近年來,濰坊核雕的專案保護單位——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牽頭成立濰坊核雕協會,辦培訓班、技藝大賽、全國巡展、提升班和研討會等系列活動,還聘請專家、學者制定了核雕行業標準。加上王緒德等老藝人熱心收徒,目前,濰坊核雕從業者達1000餘人,呈現出後繼有人,傳承有序的可喜局面。

1月3日,在十笏園非遺空間的一家核雕店裡,王緒德和兩個徒弟正商討下步濰坊核雕進校園的事宜。得知政府部門正積極推進此事,他激動地找來筆和紙,從歷史現狀、意義未來等角度寫下滿滿兩頁紙,結尾處他寫道:“現在已有影響到全國各地的跡象,目標是走出國門推向世界。”

(大眾日報)

TAG: 桃木核雕雕刻葉雕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