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滔侗族山歌高音長調對傳統音樂的創新啟示

侗族方言分為:南部侗族方言區(侗族大歌傳唱區),北部侗族方言區(侗族山歌傳唱區)。

這裡主要探討侗族山歌,我們先來了解侗族山歌,侗族山歌是流傳於北部侗族方言區的民間傳統音樂,是青年男女戀愛時表達愛意的一種民歌,傳統唱調調短曲憂,曲調單一,歌詞可以自由編唱。即:曲調不變,變換的是歌詞,人們聆聽的是歌詞的意思,不太在意旋律。所以導致歌調平實,只要把歌詞唱完即可,演唱時長較短,一首七言四句的侗歌四五十秒鐘就唱完了。

侗族山歌與侗族酒歌的歌調大致相同。

侗族山歌有個亮點,那就是每一首歌都是一首押韻詩,通常有七言四句、九言四句,難度稍大的有十一言四句、十三言四句等。編歌水平高的歌手,出口成歌。

侗族與其他民族一樣也有著燦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北部侗族方言區的侗胞與其他地區的侗胞一樣,無文字,只有語言。但文化水平和素養較高,就以民歌而言,“侗歌多,唱來夠你用船拖,百把只船裝不下,剩下的歌流成河。”

人們稱讚侗鄉是“歌的海洋”,“侗族是音樂的民族”。事實如此,侗族人民以會唱歌為榮,把能歌善唱者視為聰明伶俐的人。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原本生活在大山裡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也使侗族山歌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許多傳統習俗也隨之發生變化。侗族山歌失去了傳唱氛圍,

侗族山歌文化成為了人們的過往記憶,侗族山歌文化藝術在人們的漠視中面臨消亡,侗族山歌的傳承人年齡老化,後繼無人,依靠口傳心授的侗族山歌在不停的消失,特別是網路的發達,多元文化的交流,加快了消失的速度。

從小生活在侗族地區的吳世滔先生,深受侗族山歌文化的薰陶,侗族山歌給了他人生的啟迪與生命感悟。雖然吳世滔現在北京工作,但他的內心深深地眷戀著家鄉,看著即將消失的侗族山歌,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吳世滔思考著侗族山歌未來的生存發展之路,分析得出侗族山歌內外環境變化是其消亡的根本原因,深深認識到侗族山歌存在著自身的缺點,調短曲悲,旋律單調,年輕人不願學習傳唱,內生動力不足是其逐漸消亡的致命因素。

思考如何提升舊調式侗族山歌的內生動力,並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迫在眉睫。吳世滔詳細研究舊調式侗族山歌只能在本地傳唱,旋律內斂低調,調短曲悲,意境壓抑,不能充分表達現代人自由奔放、熱情高亢的情感,以及不利於對外交流的原因後。吳世滔參考了國內其他民族的民歌特點,再結合侗族山歌的舊調式唱法,對舊調式侗族山歌進行創新演繹,經過吳世滔創新演繹的侗族山歌具有這些特點:把每兩個歌詞間隔開來演唱,雖然歌詞少,但腔調拉長,音調拉高,在每兩個歌詞之間拉長了節拍,且在拉長的節拍顫音中增加沒有字義的襯詞和轉音加以修飾,使拉長的曲調自由銜接,旋律跌宕起伏,舒緩自由,聽起來既有陝北民歌的高亢嘹亮,也有青藏高原民歌的悠長寬廣,還有蒙古長調的聲多詞少、氣息綿長。原來一首歌只用四五十秒鐘就唱完,經過吳世滔創新的侗族山歌一首歌可以唱到兩分多鐘,創新後的侗族山歌聽起來高亢嘹亮、空靈悠長、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吳世滔侗族山歌高音長調對傳統音樂的創新啟示

為了創新傳承侗族山歌,吳世滔在中國音樂界最高學府-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成功舉辦“吳世滔侗族山歌音樂會”;登上央視舞臺傳唱侗族山歌,天籟之音,喜獲金獎;受邀參加外國駐華大使館演出;受邀參加“慶祝建黨100週年”文藝演出;受邀參加中國傳媒大學舉辦的“世界非遺論壇”及“民族音樂創新人才研討會”等活動。

吳世滔把侗族山歌的高音和長調創新演繹得非常完美,並且舉行了很好的傳唱、傳承、傳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為中國少數民族原生態傳統音樂的創新傳承發展作出表率。

在傳承方式方面,有學者提出原汁原味固守傳統,有學者提出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事實告訴人們,固守傳統,故步自封,結局是非遺在逐漸消亡。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使非遺永續發展。

吳世滔對非遺侗族山歌傳統音樂的創新傳承發展具有開創性的啟示意義。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雖然政府也出臺了保護條例,並予以實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延續了非遺文化的生命,但治標不治本。固守傳統可能會加速消亡,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才有希望。提升非遺傳承保護專案的內生動力,提高自身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賦予非遺文化新的生命力才是傳承保護的最好方法。

世間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發展,變化是事物發展的規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是靜止不變的,只有創新性的傳承,繼承非遺文化的舊元素,融合現代發展變化了的新元素,創新性的傳承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迎合時代的發展,這也是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觀。

(作者:陳光燦,貴州省天柱縣政府幹部)

TAG: 侗族山歌吳世滔傳承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