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Sheqi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NO.2174

你的景,一直在;

你的美麗,從不褪色

——王春蘭作品賞讀

作者 | 堤壩漫語

王春蘭老師系列作品思想含量、藝術含量都很高,作者精心構思,費力佈局,其對主題的提煉、材料的選擇和應用、結構的安排、表現手法的運用、以及文字的打磨上都下了一番苦功夫,細讀她的多篇作品,通篇靈氣洋溢,清新俊逸,韻味十足,絕不幹癟。

下面,我根據自己的閱讀心得,就王老師部分作品的表現手法、材料選擇應用、結構的安排上,粗淺地說一下我的感受。權作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再學習,不妥之處,請王老師和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巧引化典顯才情出神入化臻極境

華走後,我用被子蒙著頭,偷偷讀起剛淘到的《紅巖》,心中暗暗佩服自已的小聰明。再見了“阿基米德”,我要去探訪渣滓洞了!可是,我素不知每天十一點左右,郭老師都會開啟門窗,把我們的被褥依次抱到門外的磚砌水泥板乒乓球檯上晾曬,四十多分鐘後再收回去,再依次放回原位。她熟悉我們每個人身上的體味,不用看也很少拿錯。當郭老師把被子抓起時,我還沉浸在羅世文給小蘿蔔頭教授的慷慨的詩句裡“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摘自《難忘恩師郭金玲》

此處引用(此說太不恰當,文本里,作者是自然匯入)《紅巖》裡的故事情節,其功效就是用名著裡情節來印證小我的經驗,引發共情,用得非常貼切,以當下“我”的現狀——逃課,躲藏在宿室裡偷偷看小說,被郭老師發現時的難堪情狀,與羅世文給小蘿蔔頭教授的慷慨的詩句意境相互融通、相互鑑證,沒有排斥、沒有隔膜,重新詮釋名著裡的經典片段。

用典恰似用錢,善用者無須時時告訴他人:此次貸款,貸款人是誰?只要經營有方,自可將本求利,甚至小本大利,小借大還,讀者朋友們,再品讀這篇文章,感受作者的匠心獨運、感受作者的奇妙佈局,令人驚歎服膺,這篇文章所展示的高邈的藝術魅力不就是“小本大利,小借大還”最好的詮釋嗎?

隔一夜,那棉花裡面的紅鮮鮮,胖嘟嘟的小蟲就會自己從棉花裡爬出來。你看它每行一步都是腰先弓起,身子先伸後跟,樣子著實可愛。我們也不管大太陽的酷熱,趴在花場邊上,頭對著頭像欣賞芭蕾舞《天鵝湖》般專心致志,陶醉其中。不知那位小夥伴還帶了火柴皮和兩根火柴,他說想試試假如著火了那紅蟲能跑多快。說著,就“嚓”一聲火柴著了,可照亮的不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夢中的肥鵝、聖誕樹。它點燃的是白生生如雲似絮的棉花。我們都嚇懵了,不知誰扯著嗓子喊“花場失火了,快救火呀!”語氣滿是驚恐和慌亂,腔都直了!我迅速地拉響了那古鐘。

——摘自《鯉魚溝,你還記得嗎》

同理,在《鯉魚溝,你還記得嗎》這篇文章裡,“我”和小夥伴們頭對頭在棉花垛旁觀“芭蕾”的場景描寫,不僅用宏觀的芭蕾舞《天鵝湖》表演來比擬小紅蟲爬行的微動作,同時自然匯入《賣火柴的小女孩》裡的一個微場景,透過兩個短語,不,僅僅是兩個的詞語(肥鵝、聖誕樹),不漏痕跡,不動聲色的敘述,那種自然流暢、信手拈來的表達簡直就是出神入化,帶著讀者一步步臻至極境。

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細認雙瞳點秋水 依然竹馬識君初

在《鯉魚溝,你還記得嗎》這篇文章裡,作者力圖對鯉魚溝作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現,塑造一個立體的、豐富多彩的屬於童年的母親河的形象,創造了一個屬於“我”的最為理想的精神樂園和藝術世界。

作者把題目定為《鯉魚溝,你還記得嗎》,從這個題目看,王老師把心中的鯉魚溝擬人化,傳遞著內心對鯉魚溝的親切和依戀,它是“我”兒時的“小夥伴”,這個“小夥伴”承載著“我”兒時四季光陰裡的美好回憶,是哺育“我”成長的母親河。

春天裡,母親淘洗麥子,“我”在旁邊用泥沙攏起一個秀珍八卦陣,捉小魚。

夏日午後,熱死皇天,“我”常常跟著父親撿拾河螺河蚌喂扁嘴,(扁嘴比人強,每天還能吃點腥葷解饞,那就是河螺河蚌。這語言太神了,讓讀者去哪個名著裡去對標?)。碾盤橋上,鄉親們結實的肩膀上扛著的百十斤麥袋子,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那醒目的紅色古體字“萬莊拾隊”溫潤了多少讀者的雙眸;傍晚時分,我和母親、姊妹們一起搖水車澆菜園(由觸控水車到觸控歷史,為發明水車的勤勞智慧的先人點贊,同步想到蘇軾、王安石的詩句,增加敘事的歷史厚重感),“虛”寫(由“遙聽”一詞開啟)“天然華清池沐浴”的歡樂,嫂子、嬸子、小夥伴嘰天嘎地的說笑聲是那樣清晰地縈繞在讀者的耳畔,久久迴響。

秋天,在鯉魚溝畔的棉花場裡,我和小夥伴們頭對頭觀看小紅蟲的芭蕾舞表演,後因小夥伴想加快“芭蕾舞節奏”導致失火,鯉魚溝的水及時澆滅的一場大火。

冬天裡的鯉魚溝畔,正月十五揉刷子骨朵的美好回憶清晰如昨、歷歷在目……

一幕幕場景、一幅幅畫面,倉頡的方磚透過王老師思想的紅爐變成女媧的彩石,鑲嵌在鯉魚溝的四季風景裡,點綴在整個鯉魚溝畔的夕陽餘暉裡,精心鑄就了一篇無比絢爛的華彩樂章!深情譜寫了一曲故鄉母親河的精神頌歌!

細認雙瞳點秋水,

依然竹馬識君初,

鯉魚溝,

我是你岸畔的芝蘭,

你是生養我的樂園!

我心中的你,還是老樣子,

你的景,一直在;

你的美,從不褪色!

閱讀和鯉魚溝的清水一樣溫潤的文字,感受作者在書寫或回憶的諸多瞬間抵達思想褶皺的深處,不但深切領悟那份神秘和情感,還特別精準地將這一一寶貴的領悟用文字固定住,不讓它有絲毫遷移。還有那一個個放大的細節,細節就在語言的方寸之間精準排程完成,棉花堆裡觀芭蕾場景透過作者潛心的勾連銜接和鑲嵌,再精心的一絲絲演進和勒緊,逼近了那個意象,所有的奧秘都在詞語的縫隙裡,仔細掰開它們——思想和情節,還有人物——“我”和小夥伴們,一切表達都在這之間完成了,一切都透過語言的路徑完成了。很區域性的細節以及詞語,像一個個建築小石塊,作者一點一滴壘砌,鯉魚溝春夏秋冬的四季風景一一刻畫、雕琢、描摹、打磨,復原自己心中的鯉魚溝,無限接近、抵達自己心中的聖景,也成就了對流淌在自己血液裡的家鄉母親河的成功書寫……

傅雷說:孩子是父母最珍貴的藝術品,那麼王老師這些最珍貴的語言藝術作品難道不是她嘔心瀝血、苦心孤詣的培育嗎?

越是純粹的文學寫作,越是守住了它唯一的語言之門,作者從撫摸詞語細密的縫隙開始著手,這裡隱藏著作者的情懷,有作者高雅的趣味,更有作者追求完美的心志,更彰顯出作者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強大,那種縱深的韌性開掘力令人震撼。

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多種手法聯合用 通感運用意味長

作者力求調動多種藝術手段,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描、白描,實寫、虛寫,化虛為實、烘托反襯,化靜為動,以動寫靜,借景抒情、託物言志,以及比喻擬人誇張象徵引用等等,其中通感也是作者常用的一種,“通感”是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透過聯想勾通起來的一種手法,恰當地運用通感,可以拓寬描寫的路子,增強表達效果。下面的兩段摘錄是以“通感”手法為主的出彩運用。

起風了,墳上的嫩草招手般搖擺,多像奶奶揮手與我作別,草尖上露珠閃閃,那是我想您的清淚,我習慣地去牽您的衣襟,抓住的卻是一把黃土,我撲上去想把您抱著,我摟著的卻是墳邊的柏樹……

——摘自《奶奶,我想您》

每每傍晚十分,是鯉魚溝最熱鬧的時候 。雞、鴨、鵝唱著歸窩,牛羊哞咩叫著低下頭去飲水,夕陽的餘輝把它們染成金色,清清河水把這些美景拍成影片,永久收藏!

——摘自《鯉魚溝,你還記得嗎》

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想落天外高標持 思接千載任騁馳

仰望父親,真有“湊著太陽吸袋煙,扯片白雲擦擦汗“的豪邁。只見他東豁西攤,份佛傳說中的誇娥氏大力神,只一會兒功夫,那高高大大的麥秸垛山就見底了。

接下來我和父親一起把麥子攤平,推勻,做好準備。這時父親去到樹下,把牛夾板套在自已的脖子上,樣子有點滑稽,像極了被髮配充軍。

——摘自《懷念和父親一起打場的日子》

“湊著太陽吸袋煙,扯片白雲擦擦汗”的豪邁,作者的這份表達和李白的“邀月對影”、蘇軾的“把酒問青天”的詩句有著一樣的奔放和瀟灑,那種清新飄逸、意境奇妙的語言表達有著無盡的情思,另外,像“誇娥氏大力神”、“像極了被髮配充軍”這樣形象的比喻都有傳統文化的印記。

作家張煒說,失去了傳統就沒有強大的原創力,作者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保守和挽留”、“聚焦和打磨”我們傳統文化裡最為寶貴的智慧是日復一日的學習和精進,她的跟隨和創新是有深厚紮實的傳統根脈的,這裡面,有她個人的覺悟和努力,更有她個人的從容感和自信力,也正因為此,作者在文本里表現的強大的原創力——想落天外、思接千載的幾乎是完美的想象力所迸發出絢麗的光芒,映襯著勤勞善良寬厚的慈父形象,是那樣高大、那樣魁梧、那樣神聖地矗立在每一位讀者的腦海。

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輕重緩急分主次 疏密有致筆下憶

大馮營鄉政府剛建不久,到盛莊路口這段還是料礓石路,我前腿弓,右腿蹬,負重前行,真是一步一個腳印。林叔嫌我慢就先走了。我沒經驗,穿著襖全身難受,渾身上下溼粘溼粘,腳下又溜溜滑。情急中我把襖脫了,才發現裡面穿的是短袖。短袖就短袖吧,反正也心跳加速,渾身汗溼,也不管別人投來的異樣目光,只是拚著命在往前拽!聽著自已咚咚咚的心跳,小臉憋得通紅。我時不時回頭看看,最上面一包只綁著一個角,搖搖欲掉,我心裡祈禱著:“再堅持一下吧,千萬別掉下來。若是不小心丟了,還得賠錢哩。那‘桔子罐頭’怎麼辦?”我彷彿聽見奶奶在大聲地咳,表情好痛苦。我不由得快走了幾步。

這時我忽然想起了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祥子拉的是人,不擔心翻車,途中還有“井拔涼”解暑,解渴。怪不得拉車人都帶著水壺,脖子裡搭著毛巾,我是少不更事,沒經驗。心裡想著,腳不敢停,怕一坐下再也起不來。我像狗一樣張著大嘴,喘著粗氣,釋放著體內岩漿般的熱能,一步挪四指,用腳丈量著大馮營棉花站到盛莊路的距離。這七、八里路我都走快二個鐘頭。我後悔了,早知如此就不該逞這個能,但一想到奶奶吃著桔子時的笑容,我噗哧一聲笑了。迎面走來的一位好心大爺見狀問道:“妮子,你沒事吧?”我搖搖頭又點點頭。

交上社旗到南陽的路就幸福多了。那是水泥路,坦蕩如砥,省力多了。大晌午的人和車都不多,我靠著邊走,不時路邊小楊樹的影子投射在身上,猛一清涼。間或有大貨車隆隆駛過,帶過陣風真受用。我在心裡給自已加油:“堅持,牛奶會有的,麵包會有的,罐頭也會有的。”腳下疼得鑽心,一定打血泡了,肩膀針扎般難受,攀繩勒個深坑,打泡了,估計又磨爛了,流水了,疼得直呲牙倒吸氣。只好換換肩又繼續前進。壓在身上的彷彿是千斤重擔,我喘不過氣來。

當我快要堅持不住時,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親,從老家到桐柏山好幾百裡,一個人拉近千斤的黃背草,山陡峭,路泥濘,黃背草的種子不停地透過衣服紮在身上,又癢又痛,加上風餐露宿,真是苦不堪言,父親都挺過來了。現在回大馮營和到橋頭路程差不多,我豈能半途而廢,讓人笑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想到吃苦耐勞的父親,我的渾身就又有了力量,彷彿聞到了罐頭的香甜味,於是更艱難地抬起腳,邁開灌鉛似的腿,一步二指,蝸牛般爬行著。

——摘自《五毛錢把我逼成英雄漢》

我們常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從內部角度說這篇文章從頭到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波瀾起伏、發展變化,從外在表現看,作者的書寫是時疏時密,時快時慢。與主題關係密切的素材,思想情感需要充分表達之處,要詳寫(敘述速度就慢)、細寫、展開寫,濃墨重彩,“密不透風”;(見上面摘錄的幾段文字)。與主題表達不緊密的素材,思想情感過渡之處,則應略寫(敘述速度就快),一筆帶過,呈“疏可走馬”之態,例如,“我”拉著架子車從萬莊到鄉棉花站,林叔幫助過秤、開票、裝車、捆煞都是一筆帶過,詳略之間的交替進行,文章就有了節奏,就有了起伏,整篇文章就會像一支交響曲,有高有低,有疾有徐,有引曲,有“華彩”,有高潮。這樣的文章才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文本里,作者的敘述語言變化多端,隨著敘述語言的不停躍動,讀者也隨著靈活跳躍的語言不停的躍動,感覺十二歲的蘭妮就是一位舞臺中央的小花旦,她的腳下磨血泡、她的肩膀被攀繩勒爛流水、疼的齜牙咧嘴牽動著臺下觀眾的心, “觀眾”被一種激烈的情緒調動著,心頭有一種被強烈調動起來的衝動,恨不得一下子衝到臺子上,幫助拉那輛重重的棉花車,讓蘭妮歇一歇……

作者對於語言的敏感,對語言的氣味、色彩、結構、速度,都有充分的把控力。這種敏感一部分是天分,更多的是訓練中強化的。有人說,一位出色的寫作者大約要有幾百萬字的訓練,才具有這樣的能力——嫻熟的語言表達技能,試想僅僅是幾行文字,卻要繪製出無限意蘊、包容萬千風景,這背後是作者日復一日的筆耕——教案書寫、論文寫作等等,在青燈黃卷的時光中數到上萬個日出日落,才能品嚐到這種運用自如的滋味。

你的景,一直在;你的美,從不褪色——王春蘭作品賞讀

結語:

文學大師們經常說,思想和文化藝術的含量最高,所以說文學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結構的核心。文學對整個文化傳承和文化積累才具有最重要的意義。以前對大師們的這些高屋建瓴的言論,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今日對標《鯉魚溝,你還記得嗎》的書寫,我才理解這些話的真實含義。

作者的這些書寫對於以鄉土為主題的小說創作、包括影視劇製作都有可以借鑑的文字意義,對有志於鄉土文學創作和研究的學者、作者提供的都是第一手鮮活的文字記錄,如果說十七爺-孫開鑑老師、張金玲老師、張繼三校長(側面描寫,著墨不多,透過人物的對話展示人物形象)是上世紀末中國鄉村知識分子的集中代表,那麼幹爹、啞巴叔、父親是上世紀末中國鄉村父輩形象的集中呈現,他們的感人故事和高大形象都一樣凝聚著一代人最溫馨的記憶!在曾經的鄉村舞臺,正是他們寄予的這份愛與呵護,給了無數的我們生的希冀,又給了無數的我們笑著活下去的信心,這世間就是人與人之間給與的惺惺相惜的愛、鼓勵和溫暖,也是廣袤的鄉土,諸多家族、諸多家庭生生不息、穩健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此,向偉大的老師們、向偉大的父輩們致敬致謝!

作者簡介

堤壩漫語,女,社旗縣人,自主創業者,鄉土賒旗公眾號忠實粉絲。喜歡鄉土文學,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古人情趣,想要打撈那些“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東西。

鄉土文學《鄉土賒旗》(Hometown Sheqi)釋出

總編 | 趙華勝

總顧問 | 王學章 王書義 梁銅勳 劉永科

特約作者 | 曉輝 麗萍 尚鈔 春雨 松克 春蘭

特約美編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後)

圖片版權均歸原創作者所有

◆ ◆ ◆

原創授權

TAG: 作者鯉魚小夥伴通感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