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63課:古時候立太子、立妃為什麼叫“冊立”?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冊”部的部首漢字“冊”,冊除了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也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現代漢語沒有“冊”部,一般將其歸入“冂”之下。其詳情如下:

冊。讀音有兩個:

(一)c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也是現代漢語最常用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從冊。(上竹下冊),古文冊從竹。”象形字。本義是竹簡編連在一起形成的書簡。古代文書用竹簡,編簡名為冊,後凡簿籍均可稱為“冊”。

既是象形字,我們來分析字形,先看冊的字形發展:

《說文解字》第363課:古時候立太子、立妃為什麼叫“冊立”?

(《字源》載“冊”的字形發展)

我們看,在甲骨文時期,它實際上就是許慎所說的象“其札一長一短”,但許慎所依據的字形當是小篆的字形。現在所見的出土簡冊(策)都是上下等齊,並無一長一短的形制。

《說文解字》第363課:古時候立太子、立妃為什麼叫“冊立”?

( 現存出土的簡和牘)

從甲骨文到金文,甚至一直到戰國文字,到小篆,隸書,冊的字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都是用二根繩子串起竹簡的樣子(竹簡數目一般是四根或五根),到楷書,中部省去了一根繩子,成了現行的“冊”字,冊字的繁體字寫作“冊”,其實就是象形向楷書變化的中間階段,總之,冊就是編連在一起的書簡。如圖:

《說文解字》第363課:古時候立太子、立妃為什麼叫“冊立”?

(成冊的竹簡)

來說許慎的原話:符命,指的是符信教命,寫在簡冊之上。徐灝《段注箋》:“凡簡書皆謂之冊,不獨諸侯進受於王也。此舉其大者而言。”所謂的“札”,是指編進“冊”中的簡。王筠《說文句讀》:“《聘禮記》疏:‘簡者,未編之稱,策(冊)是眾簡相連之名。’《釋名》:‘札,櫛(即“櫛”,讀zhì,是梳子和篦子的總稱)也,編之如櫛,齒相比也。’”一札就是一簡。冊其實就是把“札”編連成跟梳子一樣連在一起的樣子。

關於“一長一短”,王筠《說文句讀》也有說明:“其長短或齊或不齊,亦似用筆之變,非果有參差也。”顯然,許慎說“一長一短”,並不正確,現在的出土物只是證明了這一點罷了。

古文的“冊”字,是上面一個“竹”字下面一個“冊”字,這是因為冊的主要製作材料是竹子。

總之,冊的本義是書簡。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冊部》:“凡簡書皆謂之冊。”現代漢語又推廣了意義,比如名冊、畫冊、紀念冊等。《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孔傳稱:“言汝所親知殷先世有冊書、典籍。”唐玄宗《命張說修國史詔》:“肇有書契,是興簡冊。”有了文字書契,簡冊就慢慢興起了。

在本義之外,冊字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特指皇帝的詔書。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冊》:“古者冊書施之臣下而已。”《書·顧命》:“太史秉書,由賓階隮(讀jī,登上),御王冊命。”孔穎達疏引鄭玄注:“太史東面,於殯西南而讀策書,以命王嗣位之事。”太史手拿冊書,從賓客所走的臺階上來,迎接新王接受成王的遺命。這裡的“冊”,特指皇帝的(傳位)詔書。由此引申,“冊”又指賜封。《晉書·祖逖傳》:“冊贈車騎將軍。”《新唐書·百官志二》:“冊太子,則授璽綬。”所以,古代賜封太子,賜封貴妃之類的叫“冊立”,並不是簡單指“記錄在冊”的意思,冊是賜封的意思。比如清查繼佐《罪惟錄·太祖高皇帝》:“冬十月,冊李氏為淑妃,攝中宮事。”

《說文解字》第363課:古時候立太子、立妃為什麼叫“冊立”?

(冊立貴妃)

(2)用作量詞,計算書本數量的單位。比如這套書分上、中、下三冊。

(3)謀略;計策。也作“策”。《集韻·麥韻》:“冊,通作策。”《史記·秦始皇本紀》:“孝公既沒。惠王、武王蒙故業,因遺冊。”指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再比如《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元年》:“不戰而自破之冊也。”胡三省注:“冊,與策同。”

(4)豎立;使豎立。比如《水滸全傳》第一百二十回:“(盧俊義)其夜因醉,要立在船頭上消遣,不想水限(他喝了摻有水銀的毒酒)墜下腰胯併骨髓裡去,冊立不牢,亦且酒夜後失腳,落於淮河深處而死。”冊立不牢,就是站立不牢。

此外,“冊”還是姓氏。《萬姓統譜》有載。

(二)zhà。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柵”,指籬笆,欄柵。《集韻·諫韻》:“冊,編竹木補籬謂之冊。”其實,籬笆跟竹簡的樣子,形似。

《說文解字》第363課:古時候立太子、立妃為什麼叫“冊立”?

(籬笆)

冊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363課:古時候立太子、立妃為什麼叫“冊立”?

(冊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63,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一長一短說文解字竹簡字形簡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