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善馭人者必擅“愚民”,越單純的人,越好管理!

鬼谷子:善馭人者必擅“愚民”,越單純的人,越好管理!

請聽題: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漢語真可謂博大精深,不同的斷句、字義便會延伸出不同的意思。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如“名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就完了麼?

還有通假字解讀“知”通“智”,“知”通“制”。這句話裡的四種解讀,你能讀出至少三種正能量的。唯獨直解是負能量的,也就是孔子是“使民說”,“愚民說”。

馮友蘭在《論孔丘》中說:孔子認為“民”是“下愚的人,他們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讓他們聽從驅使。可以使民眾由著智者的領導去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別問,問就是為你好。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結合《泰伯》本篇的上下句來解讀,我們很容易就能知道,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表達一個理想生活,讓人民在聖人的領導下,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可使知之”,是沒有必要讓人民啥都知道,只要能有舒心如意的生活(充滿詩禮樂)就足夠了。知足常樂就是如此,知道太多,對普通民眾無疑是一個負擔。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

“我忽悠你,純粹都是為你好啊。”

如果再通俗些,結合孔子的“周禮”制度,“民”就是百姓,主要工作是“勞力”,其實就是勞動力。付出勞動以後,只要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讓“民”知道得太多,因為“勞心”是權貴階層的事務。儒家的孟子就概括得很好: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鬼谷子:善馭人者必擅“愚民”,越單純的人,越好管理!

讓我們再跳躍到另一個問題上,為什麼古人要用文言文?寫繁體字?

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科技技術的制約,由於書寫工具的制約,使用文言文效率更高。但是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提高門檻。顯然古人說話時也講白話,可是寫文章時就開始“之乎者也”了,因為“識文斷句”是一種能力。

恰巧這種能力,古時候的普通人是沒有的,掌握在精英的手裡。比如,中世紀時期的《聖經》解釋權掌握在牧師手裡。

這些都是門檻,知識就是門檻。普通人你別想那麼多,聽話就行了,相信就完事兒了。反正說了你也聽不懂,講了你也不明白。

這幾句話確實會讓人有些不悅,但這確實是諸多精英分子的“清高”的來源。

對於這個觀點,老子是認同的,比如他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那麼鬼谷子是否認同呢?

縱然鬼谷子說過“飾言者,假之也”如此激進的言論,即公開的語言都是經過修飾的,目的是為了迷惑他人。但是很遺憾,這一次,鬼谷子和孔子同頻了。孔子“不言怪力亂神”,鬼谷子則重新定義了“神明”,謀於陰就是神,成於陽就是明。顯然在鬼谷子看來聖人很善於玩陰謀。

如今的“陰謀”顯然是個貶義詞,但其實“陰謀”本來並沒有錯,關鍵在於用陰謀的人是誰?目的是什麼?如果是聖人用陰謀可不可以呢?

可以的,聖人是“勞心”,民眾是“勞力”。聖人在“謀於陰”時不會讓民眾知道,但目的又是為了讓“民安之”、“名道之”。鬼谷子的原話是: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這句話的前半句的意思是,聖人用陰謀把事情辦成了就是積德行善,讓百姓安居樂業,卻不知道為什麼會得到福利。

重點是後半句“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這句話的“道”是個通假字,通“導”,百姓被領導,被引導,唯獨不應該讓他們學會思考,看見真相,他們不知道事情為什麼會這樣最好。你會發現,鬼谷子這句話的中心思想居然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越是單純的人就越好管理。

“哼……想不到你個濃眉大眼的鬼谷子,也學壞了。”

鬼谷子:善馭人者必擅“愚民”,越單純的人,越好管理!

我們來總結一下,在鬼谷子看來,領導有兩件“法器”:

第一是陰謀,越是厲害的領導越是精於陰謀,在積德積善讓民眾得利的同時,做好事還不留名。第二是愚眾,不讓民眾知其所以然,不講明為什麼,只要照著做,只要相信就可以了。用“飾言”代替真相,民眾以為看到了真相,其實真相的背後還有真相。以為看到了真相背後的真相,其實什麼也沒看見。

最後引用一位道友的感慨:那些善於耍陰謀的聖人老爺們在駕馭、驅使民眾時,民眾卻沒有被駕馭、被驅使的感覺,好像就是自覺這樣做,所以不知其所以然。

TAG: 鬼谷子民眾陰謀使知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