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文:北平之火

很多人羨慕美歐發達國家的生活,卻忘記了他們的“舒適”也是建立在吃苦的基礎上。

無論是“不加班”文化,完善的法律,還是所謂的“自由”都是經過了痛苦爭取的過程,而國內的一些人卻總想著“皇恩浩蕩”,求神拜佛。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烏鴉落到豬身上,看不到自己黑!

看到歐美國家發生罷工抗議的影片,評論區有無數人幸災樂禍,這些人的邏輯是,國外不安定,我們的生活最幸福,國外越鬧騰越好,這樣我們才能彎道超車。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事實真的如此嗎?用一個小故事展示一下國和家的關係。

在一個小島上,有2個組織形式不同的部落A和B,每個部落都是10個先知領導其餘90個人,雙方是競爭關係,常年有摩擦爭鬥。

A部落是個人主義至上,經過前期發展生產力先進,部落的人生活質量高。

B部落是集體主義至上,因為一些文化因素各方面差一點,部落的人生活質量低。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A部落的人有個毛病,動不動就遊行要求部落的先知給好處,否則就罷工,於是A部落的民眾每天只工作8個小時,有大量的時間享樂遊玩。

A部落的先知還通過出海打漁,劫掠給部落的人發福利。

B部落的人有個優點是能忍,除非是危及生命,否則只要有一口吃的,都不會抱怨,因為文化的原因,B部落的先知無法像A部落一樣透過劫掠積累財富。

其實,無論是A部落還是B部落,先知和民眾都是兩個階層的人,A部落的民眾透過罷工爭取合理的工作時間,而B部落的人卻覺得他們和部落的先知是穿一條褲子的,所以只要努力工作就會變得和A部落的人一樣幸福。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在B部落建立初期,因為物質匱乏,先知部落的民眾同甘共苦,隨著B部落生產效率提高,部落的人努力再努力,逐漸開始富裕,但是先知離民眾卻也越來越遠,這時候B部落的民眾卻期望先知能讓他們享受A部落民眾一樣的待遇。

B部落面臨A部落的威脅,而且依然沒有A部落富裕,先知們只能讓民眾再忍一忍。

B部落的民眾如果像A部落的人一樣罷工,也會得到同樣舒適的待遇,但B部落的人沒有A部落民眾罷工的經驗,只能一邊希望本部落快強大起來,一邊嘲笑A部落民眾罷工鬧事。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但B部落的人不知道,他們和A部落的人是一個階層,無論哪個部落,先知都是在塔尖吃肉,先知和他們不一樣。

我們再回頭看看歐美國家發生抗議罷工的事情,嘲笑是不是很諷刺。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是羊卻站到狼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你只是吃草的啊。

在1930年前後,魯迅被美國的記者斯諾問:你認為阿Q和以前一樣多嗎?

魯迅說:更壞。現在又過了92年,阿Q卻從來沒有變少。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那個棄醫從文,重構“國民性”的人,還是在人性上輸給了時間。

當一個老人摔倒,我們寧肯冷漠的圍觀,也不敢將其扶起來,一個人追小偷,首先要保證小偷的安全,否則就可能賠錢,孩子們在學校吃的食物,不知道哪一天就曝出衛生問題。

一個被拐的精神病人被困了24年,明明幫助她只需要幾天,但凡有個善心的人守住底線,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

學校作為教育場所,一個超市能拍出幾百萬,醫院作為治病救人場所,手術室裡全是錢,不知道先生看到如今的人性,會不會更加失望。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如果魯迅筆下的麻木寫的是過往,畏縮自大就是現在的阿Q形象,面對加班,阿Q就像一頭老黃牛任勞任怨,面對高昂的醫藥費,阿Q認為賺更多錢才是解決之道,國外同行有錢又不累,阿Q覺得自己是在做貢獻,子女肯定能享受到幸福,繼續麻痺自己。

還有一些知識分子,外表是魯迅的批判,心裡是金錢的奴隸,他們打著先生的旗號寫下,村頭的一隻狗叫了,其他的狗全叫了,但是並不知道為什麼而叫。

一些短影片博主以諷刺為樂,卻不知道為什麼而諷刺,他們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勇敢,沒有捨我其誰的本性,只是被流量裹挾,將自己從阿Q群體中剔除出來,顯得與眾不同,事實上卻沒啥兩樣。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一塊田,翻過之後,不管種什麼都能有收成,即便靠天吃飯,依然有大林小木,出類拔萃之姿,但是時間久了,土壤板結嚴重,新出的幼苗沒有灌溉陽光,永遠無法長成參天大樹,而那些先長起來的,根系錯綜複雜,從他們身上誕生的小苗,可以取父輩代之。

生命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土壤也類似,板結到山窮水盡,就會經歷下一次犁地翻土。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一生讓我們心馳神往。

譚嗣同的父親,是道光二十九年的舉人,咸豐十年的進士,擔任過按察使,布政使,最終升任湖北巡撫兼任湖廣總督。

譚繼洵是有實權的封疆大吏,兒子譚嗣同被捕後,他並沒有營救。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張之洞的得意門生楊銳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張之洞求過情,但慈禧態度堅決,張之洞也無奈。

譚嗣同臨刑前妻子說,沒有給他留下一兒半女,而譚嗣同說,生下來不過是多一個奴。

即便沒有父親的營救,譚嗣同當時依然有生還的機會,但是他拒絕逃走,原因有四:

1,逃亡國外後,國內就沒有了立足之地,他不會外語,活動能力消失,就成了廢人。

2,父親是清朝的大官,他如果跑了,家人會被株連。

3,當時譚嗣同患有肺病,自覺命不久矣。

4,各國變法,皆是發生流血事件而成,他要做那個帶頭人。

生死不懼,信念不移,真正的大丈夫之姿。

譚嗣同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黃興,黃興又影響了楊昌濟,楊昌濟之後就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三軍過後盡開顏。

現代化的阿Q精神:譚嗣同比“魯迅們”更偉大!

一如藏克家詩歌裡寫的一樣:有的人活著,但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們的精神不朽,他們也永垂不朽。

一個人人皆是魯迅的時代,譚嗣同精神更顯無比珍貴,阿Q們學聰明瞭,只要手腳不亂動,嘴巴儘可亂說。

魯迅筆下的阿Q雖然沒有結婚,但據考證,阿Q一脈有很多子孫,至今未絕。

而自譚嗣同後91載,一種精神卻逐漸消失了。

TAG: 部落阿Q先知譚嗣同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