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文/九公子的浪

說到唐朝詩人間的友誼,你會想到誰?

李杜。

其實不止,大唐官方認證的“男男CP”還有王孟、元白、劉柳……

看完他們的故事,或許就會明白

什麼是朋友,什麼才是君子友誼的垂範。

王孟:茱萸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比王維大12歲,都屬牛,差一輪。

孟浩然第一次見到王維老弟時,王維還揹著琵琶和畫夾,撲面而來的藝術家氣質。

“老弟貴姓?”

“王維。”

“字?”

“摩詰。”

“摩羯座?工作狂啊!”

“此摩詰非彼摩羯,我是字摩詰。”

公元729年,二人已成忘年交,肝膽相照,惺惺相惜。

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喝不完的酒。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那一年,40歲的孟浩然剛剛落榜,摟著王維哭天搶地。

兩碗酒,一飲而盡,兩張白淨的臉上立刻浮現潮紅。

“落榜又怎麼樣,人越多,越要拼,明年咱倆一起考”王維說。

“我都這把年紀了,時代是你們的,我是時候歸隱了。”孟浩然說。

“我還想再拼一把,等我做了官,我引薦你。”王維說。

老天爺給了王維一把好牌,有才,帥氣,還懂得推銷自己,沒過幾年他就當了官。

王維沒有忘記當年承諾,一直把孟浩然的簡歷揣在懷裡,逮到機會就推介。

《唐才子傳》記載,有一次,孟浩然去找王維,倆人正聊得高興,皇帝來了,來找王維。

孟浩然沒有見過皇帝,有點兒害怕,居然躲到了床底下。

皇帝進來之後,王維覺得不能騙皇帝啊,而且這是推薦孟浩然的好機會。

就對皇帝說,孟浩然在床底下。

那會兒孟浩然的詩已經很有名了,皇帝知道他。

於是把他叫出來聊詩。

孟浩然背了一首自己寫的詩,沒想到,把皇帝給惹了。

這首詩裡有一句“不才明主棄”,意思是自己沒有什麼才華,所以英明的皇帝沒讓自己當官。

皇帝不高興,覺得這是在抱怨自己沒給他官當。皇帝說:“你想當官,你得先來找我吧,你來找我,我一定會給你官做。你不來找我,還說‘不才明主棄’。”

得罪了皇帝,孟浩然徹底沒戲了。

因為此事,王維心裡一直愧疚。在孟浩然逝世後,曾寫下一首無比悽美的《哭孟浩然》,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元白:

曾經滄海無絕期

他們相差7歲,白居易屬鼠,元稹屬羊。

公元803年,白居易31歲,元稹24歲,同以書判拔萃科登第,授校書郎,二人一同入朝為官,至此方初相識。

那時的白居易詩名已盛,旅居長安多年;而元稹初入長安,略顯青澀。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他們開始並沒有覺得對方有啥特別,只是在一次次共同翻閱典籍、修正錯誤中,慢慢熟悉起來。

一開始的拘謹漸漸消散,兩人偶爾還會相約喝喝酒,下下棋,就這樣不溫不火的相處著,彼此之間越來越瞭解。

直到有一天,兩人在工作之餘,聊起了人生理想,談起了各自的抱負,才發現對方竟與自己志同道合。

一樣的三觀,一樣的文學觀點——都是推崇杜甫,偶爾黑一把李白。

至此,友情深摯,私交甚篤。

元稹家中排行老九,白居易親熱地喚他“元九”,酒酣之後喚“九九”。

那時的元白,沒有觸控到官場腐朽、黑暗的一面,一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長安直城路、慈恩塔、皇子陂、曲江池、杏園……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不過兩人之後的仕途都不太順暢,時常被貶,四處出差,聚少離多。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兩人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每到一處驛館,都要題字。

不是“到此一遊”,而是,給對方寫詩,希望對方路過時能看見。

白居易總是興致勃勃地尋找元稹留下的詩作,“每到驛亭先下馬,尋牆繞柱覓君詩”。

兩人唱和詩篇的數量,白居易自己說是900多首,其實應該有1000多首。

兩個同被逐出京城的“天涯淪落人”,患難之中相互慰藉,寫信叮嚀,細微至極。兩人中不論是誰辭官回鄉,在職的人都會為另一個送去銀錢,幫其度過無俸祿的艱難時期。

劉柳:

一間陋室對江雪

劉禹錫與柳宗元年紀差不多,一個屬鼠,一個屬牛,差一歲。

同一年進士及第,同一年分配工作,同一年調進中樞。

週末一起喝喝小酒,發現彼此三觀也很一致,都是改革派。

如果沒有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劉禹錫和柳宗元也許只是泛泛之交,一起喝酒,我吹你的詩寫的好,你捧我的文做的棒罷了。

但共同的追求,讓兩個男人真正惺惺相惜,同甘苦、共患難。

公元805年,有一場轟轟烈烈的革新運動,名字不太好聽,叫“二王八司馬事件”。

兩個熱血青年一齊參加,一齊失敗,一齊被貶。儘管被貶,分隔兩地,心中依舊牽掛。

遇到了事情,他們也一起懟人。

柳宗元和韓愈因為哲學問題掐起來了,柳宗元寫了一個《天說》懟老韓。劉禹錫立刻加入,連寫三篇《天論》,懟得老韓啞口無言。

被貶十年,他倆互相通訊熬了過來。

公元815年,兩個風塵僕僕的人重聚長安。

兩碗酒,四行淚。

好日子沒過多久,兩個熱血青年又闖禍了。

第二次災難的起因,來自劉禹錫。他來到長安後遊覽玄都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詩興大發——

紫陌紅塵拂面來,

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後栽。

他明著說桃花,其實是在諷刺朝中的大臣,我要是還留在長安,能有你們出頭的機會?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回長安還不足1月,柳宗元被外放做柳州刺史,劉禹錫被外放做播州刺史(今貴州遵義)。

柳宗元不僅沒有怪劉禹錫讓自己莫名其妙背了個鍋,反而體諒劉禹錫老母親年事已高,播州路遠艱險,於是寫奏章給皇帝,讓劉禹錫當柳州刺史,自己願意去播州。

皇帝看到奏章都感動了,他特許劉禹錫不去播州了,改去條件更好一點的廣東北部的連州。

哥倆結伴南行,完全沒有想到,這是人生最後一次見面。

公元819年,劉禹錫等來了柳宗元的噩耗和遺書。

劉禹錫打開了柳宗元的遺書,柳宗元就交代了兩件事:

兄弟,我的孩子和我幾十年寫的詩都託付給你了。

劉禹錫用餘生兌現了對柳宗元的承諾。

他把柳宗元的兒子培養成進士,官至倉部員外郎;還精心幫助柳宗元整理詩文,編出了三十卷《柳河東集》,併為它寫了序文。

今天我們看到的柳宗元的詩文,絕大多數都來自於《柳河東集》。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柳氏宗祠

大唐開成年間,劉禹錫已垂垂老矣,立於柳宗元墳前,灑了一杯酒,拍拍胸脯:“柳兄,你交代的事,老劉都辦妥了!”

今天,一說起唐朝詩人間的感情,往往先想到李杜,其實王孟、元白、劉柳的故事也很感人。

什麼叫朋友?不僅是惺惺相惜,得意時把酒言歡,失意時寬慰消愁;更重要的是值得託付,且不負託付。這才是君子友誼的垂範。

就如同從唐代的重碧酒,到宋代的姚子雪曲,再到1909年正式得名延續至今的五糧佳釀。

醇厚甘美,諸味協調,恰到好處的五糧液,千百年來滋味也始終未變,如同這深厚的友誼,不負期望。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執筆:陶野

統籌:柯銳 徐丹寧

視覺:喬琦宇 王祺

編輯:謝玥

監製:雨天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將進酒Bar 爆文回顧

看完點這裡是個好習慣

早在唐朝,他們就已道盡友誼真諦

TAG: 孟浩然柳宗元劉禹錫王維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