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我國古代錢幣的錢文,書體豐富多彩,篆、隸、楷、草、行,各盡其妙,展現和儲存了我國燦爛奪目的書法藝術。其中不乏像歐陽詢、徐鉉、蘇東坡等大書法家和名人墨跡,還有為數不少的皇帝親筆書寫的御書錢。文體書法多有變化。秦漢古樸隨意,唐代典雅豪放,兩宋灑脫大度,明清拙板秀逸。古錢幣有很高的收藏、鑑賞價值,它們既是錢幣,也是文物。錢文不僅涉及朝代的變遷,從中也可看到了我國文字及書體變化發展的痕跡。秦以前刀幣、布幣、圜錢、蟻鼻錢的錢文多為大篆。從秦朝開始鑄造全國統一的貨幣‘半兩’,使用了骨氣豐潤、方圓絕妙的李斯小篆。在以後的各個朝代裡錢文書體使用了隸書體、真書體(楷體)、行書體和草書體。還使用了宋書體。在這些書體大類中,又有多種門類。例如:在篆書體中,又使用了大篆、小篆、懸針篆、九疊篆、玉著篆。有的錢文還使用了瘦金體、薤葉體。現根據筆者在收藏的古幣過程中,接觸到的錢文書法簡述於後。

戰國秦半兩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一,秦錢的書法

秦半兩是秦朝統一中國貨幣的見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併了六國後,廢除了原來在六國使用的,名目繁多的玉幣、貝幣、刀幣和布幣。以原來的秦國半兩錢為基礎,創造了統一法定的,方孔圓形的青銅貨幣——-秦代半兩的固定形制。秦半兩的出現,使古代錢幣在形制上得到了統一。此後兩千多年,一直沿用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形。這是戰國秦‘半兩’錢,是統一六國之前秦國的錢幣。有大篆的氣韻。‘半’字下劃短粗,‘兩’字上平劃較短。‘兩’字內兩個人字上部帶有較長的豎筆。周邊不圓,錢面不平,我有一枚穿下還走範了(錢的方孔下沿部分,澆鑄時走了樣。如上圖)。製造工藝較為粗糙。據《秦始皇本紀》記載,:‘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公元前336年)行錢。’行錢時,受到當時周天子的重視與祝賀,史書上的‘天子賀行錢’,就說的是秦惠文王發行貨幣,鑄方孔圓形的半兩錢。,周天子表示祝賀這件事。

秦代半兩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這是秦代半兩錢。秦代半兩的特點是:周邊較圓,錢文字大而突起,字型漸方,筆畫粗壯古拙,半字在穿的左邊,兩字在穿的右邊。半’字下平劃及‘兩’子上平劃較長,‘兩’字中兩個人字豎筆漸短。字型為小篆,秦始皇時代,小篆已經發展到高峰。小篆力掃以前文字的繁複冗贅,對大篆進行了創新。以李斯為代表的書法家,把小篆的寫法推到了完美的地步。其書法代表為“泰山石碑”、‘會稽石碑’。古人對李斯小篆的評價是:‘骨氣豐潤,方圓絕妙’‘長風萬里,鸞鳳于飛’。有的說,有一種版本的半兩錢錢文,就是李斯親筆書寫的。秦半兩上面保留了不可多得的秦代文字。

李斯小篆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秦代半兩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在以後製造的半兩錢,錢文書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發展變化,‘半兩’二字有長筆、短筆、粗筆、細筆之分。也有方折、元折之別。文字氣息有的嚴整,有的放逸,有的雄偉高起。豐富多彩。顯示出半兩錢錢文的書法多變的風格。

當時,秦半兩鑄造工藝也較粗糙,錢面不平,邊緣呈不規範的圓形,穿孔也非正方。史書記載 ‘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秦始皇就是將這種半兩錢推向全國。

到了秦二世胡亥,戰亂四起,民生凋敝。半兩錢的重量開始逐漸減輕,質量變差。輕薄小錢充斥市場。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秦滅漢興,貨幣仍然因襲了秦制。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漢代有六位皇帝,在八十多年中,仍然製造和使用半兩錢。這時期地方政府和民間都可以鑄造半兩錢。於是出現小如榆莢的半兩錢。這種小錢,文字簡陋不清,輕薄如葉,一觸即碎。呂后下令改鑄新幣。這就是漢代半兩中的八銖半兩,為漢高後呂雉二年(公元前186年)所鑄。特點是錢體大而薄,穿孔大,文字扁平。字型仍為小篆。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二,我國通行時間最久的五銖錢的書法

漢代始鑄的五銖錢,是我國行用最久,最為成功的貨幣。它始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直到公元618年隋煬帝時代,還繼續使用和鑄造五銖錢,五銖錢前後延續使用了七百餘年。

這是一枚宣帝五銖,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鑄造。宣帝五銖製造精良,字型清晰,錢文為小篆。也有人認為書體應是薤葉篆。薤葉篆是李斯小篆在不同朝代不斷髮展中,突出某些特點的變異體。薤葉篆又稱柳葉篆,特點是起筆尖、駐筆銳,直劃筆法也是曲屈取勢。狀如藠頭的葉子。漢代五銖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貨幣貶值,鑄幣減重。歷代統治者都把鑄錢不斷減重,作為度過經濟難關的措施。詩有:‘五銖半兩日以變,榆莢鵝眼兩相緣’說的是半兩錢、五銖錢一天天減重,後來,鑄出的錢幣,像五銖錢,只有榆錢、鵝眼那麼大小。

前面的第一圖,是一枚剪輪五銖,東漢中期後,貨幣貶值,磨郭、剪輪五銖錢充斥市場。將五銖錢的外郭用銼銼去,盜取銅料,叫磨郭錢。第二、第三圖是使用金屬剪下工具,將五銖錢的外郭(周郭)從內側完整地剪下來,一個錢鑿為兩個,外圈叫綖環五銖(第二圖),內圈叫剪輪五銖(第三圖)。一個錢頂兩個用。第四圖是一枚剪輪失敗的五銖錢,穿孔鑿破,外圈也裂縫,只好放棄剪輪。此錢的書體仍為小篆,但字型較為瘦長。東漢靈帝建寧年(公元168——172年)後。直到魏、晉、南北朝這類錢幣充斥市場。有些磨郭、剪輪、綖環錢,邊緣很光滑,這是因為有些私鑄者,乾脆使用剪、磨過的錢做模型,大量盜鑄形成的。為了多盜取些銅料,有的乾脆在已經十分輕薄的小錢上再切上一刀。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剪輪五銖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綖環五銖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剪壞的五銖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到了漢末,五銖錢很小,狀如雞眼,穿孔又大,‘銖’字筆畫多,無法寫上去,只好寫為五朱。這類偽劣的的鑄幣,錢文就沒有什麼藝術性可言。也用不著名家去書寫了。有些小錢乾脆連文子也沒有了。

三,奇特精美的莽錢書法貨泉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布泉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王莽時期的錢幣,無論在書法以及造型方面,都堪稱奇特精美,在我國古代錢幣史上首屈一指。古人云:‘莽為泉絕’。這裡所說的泉,與錢同義。莽錢的‘六泉十布’精妙百出。王莽時期將錢稱為泉。有一種說法是:王莽為奪取漢朝政權,忌諱劉姓的繁體劉字中有金字,錢字也有金字。於是改錢為泉,不過,在王莽之前,早有把錢叫泉的了。

貨泉,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罷大小錢。另鑄貨泉和布泉。貨泉重五銖(每株約合0。67克)值一,文字輪廓十分纖秀,筆畫嫵媚多姿而無妖冶之氣,住筆尖銳如針,世稱懸針篆。懸針篆也是李斯小篆的變體。它的結體舒展雅緻,上密下疏,字形狹長,住筆尖銳,猶如鋼針倒懸。貨泉的泉字豎寫中斷。王莽還鑄有小泉直一,么泉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王莽攝居二年(公元七年)鑄造。郭寬肉厚,文筆線條豐滿,造型篤實,製作精整。大泉五十是古代大面值貨幣。書體也是懸針篆。大泉五十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四,唐代的通寶、重寶、和元寶的書法

在隋以前,一般以重量為錢幣的名稱,如前述的半兩、五銖。唐代的初始階段,仍沿用五銖錢,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王朝在執政的289年中,一直行鑄不衰,這類錢幣版別複雜,多過數百種。開元通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月形掐紋開元通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開元通寶,望文生義好像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年號錢。其實年號錢這時還沒有實行。開元通寶是唐代的開國錢。這種錢可以先直讀,後橫讀,讀作開元通寶。也有讀作開通元寶的。史書記載:‘唐高祖廢五銖,創行開元通寶,即用隸書,終唐之世,遵行不變’。在開元通寶之前,歷代錢幣上面的文字出自誰手,無法考察。錢幣上的文字,限於方圓之間,而且僅有二字、四字。書法家沒有署名的餘地。雖然其中必有名家手筆,奈何無據可考。自開元通寶開始,史書上對某些錢文書法有了記載。在舊唐書,食貨志中有‘開元通寶之文,歐陽詢制詞,其字含八分及隸書’。告訴我們,開元通寶的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歐陽詢的書法、碑文有不少流傳至今。其中著名的有‘九成宮碑’,行書千字文等。歐體書法有其明顯特徵,他的楷書端莊秀美,字形頎長,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

歐陽詢手跡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他的隸書,未見流傳。‘開元通寶’給我們彌補了這個空缺。從錢文書法上可以看出,歐陽詢的隸書功底十分深厚。他書寫的‘開元通寶’,似從漢隸脫胎出來的,揉進了楷書構造,字型端莊大方,美觀凝重。堪稱盛唐書法代表作。

開元通寶掐紋背月錢。這種錢的正面,仍為歐陽詢的隸書體開元通寶。是唐玄宗開元末期(公元713——742年)所鑄。附圖是背面,在穿的右上方,有一月形掐紋。相傳是楊貴妃的指甲紋。錢官在呈送給皇帝錢模時,貴妃當時也在場,就用指甲輕輕的掐一下。也有說是文德皇后所為。總之,這種開元錢記錄了一個美麗的傳說。這以後,唐代通寶錢的背穿上下常常鑄有星、月、星月、雙月等花紋標記。包括亂軍史思明的鑄錢上也有月形花紋。對此,有種種說法,我想,花紋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作為識別鑄錢的爐別,和作為防偽標誌之用。唐國通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在我收藏的開元通寶中,還有兩枚開元對錢,一枚隸書,一枚篆書。這與前述的史書記載:‘創行開元通寶,即用隸書,終唐之世,遵行不變’有了矛盾。經過查證,原來這對錢幣是五代十國時代的南唐王朝鑄造。錢文書法是,隸書和篆書,

開元通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短暫的南唐王朝,南唐李璟(公元937——958年)於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唐國通寶。錢文有篆隸、篆楷成對兩種,相互配對成雙。篆書為‘玉筋篆’。也是一種篆書的變體。首開我國對文錢的先河,南唐王朝出於對祖先的懷念,又鑄開元通寶(人稱五代開元通寶)對文錢(對文錢,又稱對錢,始於南唐,盛於宋)。此錢小孔闊緣,錢文十分好看,定是出於名人手筆。史書記載,唐國通寶及開元通寶對錢,為南唐吏部尚書徐 鉉所書。徐是廣陵人,十歲能屬文,與韓熙載齊名。徐鉉的篆書流傳至今,為書法家所稱道。

徐鉉小篆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五,多彩多姿的宋代錢文書法

前面說過,說秦漢錢文多為篆書體,唐代多為隸書體。到了宋代,錢文書法進入一個異彩紛呈的時代。有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還有瘦金體、宋體。

趙宋王朝盛行年號錢。我國最早的年號錢,是東晉時期在成都稱帝的李壽(公元338年),他的年號叫興漢,鑄造了興漢五銖。在唐代,第一個鑄年號錢的是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的乾封泉寶。唐肅宗鑄有乾元重寶年號錢。五代十國也有一些年號錢,但是,年號錢在宋代最為盛行。在北宋167年,有九個皇帝,改了35次年號,鑄了27種年號錢,還鑄有宋元通寶,皇宋通寶,聖宋元寶等非年號錢(國號錢);南宋152年,有七個皇帝,改了19次年號,鑄了18種年號錢,還鑄有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皇宋元寶等國號錢。這三百多年間,盛行年號錢。皇帝登基、改元都要鑄造新錢幣。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宋代在錢幣制造工藝上有了新的發展,採用了‘母錢翻鑄’新工藝,鑄造量大,製作工整,版別品種特別多。大多同一年號錢幣,都有兩種以上書體配成對錢。有篆楷成對,篆行成對,篆隸成對甚至篆草成對,蔚為大觀。其中有皇帝御書,名人手書錢文。宋錢(尤其是北宋錢)是錢幣文字在書法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整理宋錢是一種藝術享受。

宋元通寶,是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鑄造。是宋代的開國錢,也是國號錢。形如開元通寶,用隸書寫成,看上去像是將開元通寶的開字置換了一個宋字。宋元通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宋太宗趙匡義,是御書錢文第一人。他書寫的‘淳化元寶’創立了御書錢的先例。他在位期間(公元976——997年)共鑄有太平通寶,淳化元寶,以及至道元寶共三種年號錢。其中,太平通寶鑄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錢文為真書兼八分,出自誰手,無據可考。是宋代第一年號錢。下圖是趙匡義書法和錢文書法對照。

這對淳化元寶對錢,是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所鑄。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御書錢,還開創了錢文使用草書的先例。詩曰:‘宋皇字型紀淳元,唐臣詞翰徵開元’。說的是宋太宗書寫淳化元寶,歐陽詢書寫開元通寶的事。從淳化元寶開始,盛行對文錢。對文錢是在同一年號、同一錢監所鑄的錢幣中,重量、厚薄、錢體和穿孔大小都相同,唯錢文書體不同。兩種書體的錢配對成雙。到了宋仁宗天聖年間,錢文配對的風氣達到鼎盛時期。每次改元必鑄對文錢。對文錢一改過去錢文單一枯燥現象,使錢幣外表有對稱、勻稱、和諧的美感,別具一格。直到南宋紹興(公元1131年)以後,鑄造對文錢的風氣漸減,到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停止鑄造。宋太宗趙匡義手跡淳化元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這一對至道元寶和淳化元寶一樣,也是宋太宗御書,錢文有真、行、草三種書體,真(隸)書渾厚朴質,行書雋永流走,結構得中。上圖右邊的那一枚就是草書體,收藏家評價為:鐵畫銀鉤,直如曲鐵,神態自足。被譽為宋太宗御書傑作。

至道元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宋神宗趙頊 (公元1068——1085年)鑄有熙寧、元豐兩種年號錢。《中國曆代貨幣》中說:‘元豐錢版別很多,書法水平很高,行書體娟秀媚麗,隸書錢文相傳是蘇軾筆跡。通稱’東坡元豐‘。筆畫雄渾流暢,挺秀遒勁凜然。

熙寧重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蘇軾手書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元豐通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宋真宗趙恆(公元998——1022年)鑄錢四種,依次為鹹平元寶(公元998年)景德元寶(公元1004年)祥符元寶(公元 1008年)天禧通寶(公元1017年)。史稱:‘真宗各錢,必皆御書。’不用說,這四種錢 ,都是宋真宗寫的。其中,天禧通寶,錢文只有楷書。景德元寶的德字,中間省了一橫。史評真宗錢文‘字特精妙“。

宋真宗御書錢

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還有元祐寶通錢(宋哲宗趙煦元祐(公元1086——1093年)鑄造。有不同的版本,這些錢文中,有蘇軾和司馬光的手筆,有人認為,上面的一枚‘元佑通寶’就是蘇軾所書。並譽為:蒼勁豪放,態濃意淡,體勢秀偉,骨勁肉豐。因手頭資料不多,實物也不足,難以得出正確結論。《貨幣考》上說:‘元祐錢書法最工,相傳司馬溫公,蘇公(蘇文忠公)諸賢所書。’附上兩對對錢,供欣賞吧!蘇軾的錢文書法,蘇軾的兒子蘇叔堂曾說:‘持其至大至剛之氣,蘊蓄於胸而應之於手,故點劃之間不見嫵媚之姿,而端章甫服有凜然難犯之色’。成為後人愛不釋手的遺物。

元佑通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宋哲宗元符(公元1098——1100年)年間,還鑄有元符通寶錢。

元符通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這裡介紹的是,鑄造年號錢種類最多的北宋皇帝宋仁宗趙禎(公元1023——1063年)宋仁宗在位40年,改元九次,先後鑄造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等九種年號錢。

皇宋通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至和元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皇祐通寶對錢

明道元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宋徽宗趙佶(公元1101——1125年)所鑄錢幣,工藝極為考究,錢文書法獨創一格。是繼王莽之後,中國鑄幣史上的又一新高峰。史稱:‘至於宋徽宗之泉,如崇寧、大觀、宣和、政和、聖宋等,靡不骨秀神清,令人不忍去手。行、隸、楷、篆各體皆備,大半出諸御筆。’徽宗書體崇寧通寶、 大觀通寶的瘦金體書法,鐵畫銀鉤 紛呈於世。世人評論:徽宗書體,錢各一體,體各一態。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孫織錦,文彩斑斕。。。秀骨格清,令人遠意。’其中篆書宣和通寶新奇超絕。隸書崇寧、政和古拙質樸。

瘦金體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宣和通寶對錢

聖宋元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瘦金體大觀通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天聖元寶對錢

景佑元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宋徽宗的‘瘦金書體’崇寧通寶,公元1102年鑄。被認為:‘剛健挺拔,俏麗豔冶,筆畫雖纖而穩重如山,毫無輕浮之感,即世稱瘦金書者。另有崇寧重寶為隸書(本頁第一行第一枚),皆為御筆’。瘦金體的魅力在於:橫畫收筆帶鉤,豎下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刀切,豎鉤細長,連筆猶如遊絲飛空。運筆瘦硬,鋒藝外露。雍容壯麗,盡顯風流。正是:‘風流天子出崇觀(指徽宗書寫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鐵畫銀鉤字字端’。

瘦金體崇寧通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崇寧重寶

政和通寶對錢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大觀通寶公元1107年鑄。錢文的筆畫雖然懸殊,‘大’字又放在顯赫的位置,但是,從整體來看無過疏過密之感。徽宗在位24年,改元六次,鑄17種年號錢,開創了年號錢最多的紀錄

紹興元寶,是宋高宗趙構(公元1131——1162年)親書的。紹興通寶,紹興元寶鑄於公元1158年。史書記載:為‘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高宗五十一歲時所書’。宋高宗趙 構,人品卑下,重用奸佞。但其書法的確不俗,御書紹興元寶,字型工整,筆畫清晰,創造了一種被後人稱為‘宋體’的字型,這種字型風格肅靜端莊,給後世留下較大影響。現在廣泛用於印刷、繪圖的‘仿宋體’就是由此演變而來。他還擅長行草,《三希堂法帖》收入了他的作品,流傳至今。宋高宗御書錢紹興元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宋以後,各代仍繼承宋代錢幣遺風,效仿鑄造,還有許多精美錢文和相關逸事。有的其精美程度超過宋錢。如:金代海陵王正隆年間(公元1156——1161年)所鑄的正隆元寶。‘文字秀美明靜,肉好(好又叫穿,是方孔圓錢的方孔)峻整超過宋錢’。由於篇幅所限,對於元、明、清鑄幣錢文不再一一贅述。

金代正隆元寶

古錢幣錢文的書法藝術

後記:元代以後,因為我手頭資料不足,就寫到這裡,敬希親友以及讀者朋友多多指教。

TAG: 通寶元寶半兩元通寶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