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所著的經典《莊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被後世稱作“鉗揵九流,括囊百氏”。這部莊子在中國哲學界的地位,絲毫不亞於《論語》等經典名著。

莊子的遠見卓識,是同時代思想家所不具備的。莊子擁有超時代的思維,而這種思維也讓他觀察事物的角度獨特,更加細緻入微。

莊子所生活的年代戰亂頻發,各諸侯國割據中原。莊子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完全是因為統治者“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正因如此,自己的經世之才不能為王公所用,“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寥落的處境,並未讓莊子沉淪。在《逍遙遊》中,莊子向世人展現了他的志向與胸懷。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鵬是一種出現在山海經中的瑞獸,根據《說文》的描述,“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可見,除了鳳之外,鵬在禽類中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我們常用到的“鵬程萬里”一語,亦是出自逍遙遊中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那麼,鵬指代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在《逍遙遊》中,鵬是由鯤轉化而來的神獸,與這兩種體積龐大的瑞獸相比,蜩和學鳩的眼界和見識顯然微不足道。比較巧妙的是,鯤鵬只是存在於傳說中的神獸,沒人在現實中見過它們的蹤跡;而蜩和學鳩卻是真實存在於世界的生物,且是隨處可見的。

這篇文章以虛實結合的手法,闡述了發人深省的道理: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鵬的力量何其雄厚,稍稍振翅即可在三千里的水面掀起滔天巨浪。相比之下,蜩鳩的力量僅限於“搶榆枋而止”。從力量上來看,鯤鵬與蜩鳩簡直有天壤之別,然而蜩鳩卻沒有自知之明,對鯤鵬進行了言語嘲諷:“時則不至,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毫無疑問,這兩種生物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眼界和見識自然天差地別。境界上的差異,使蜩鳩成了井底之蛙。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以鯤鵬和蜩鳩做鋪墊之後,莊子便開始闡述“人化”的部分。

莊子認為:在某地做官、躋身士大夫、成為諸侯甚至天子,都不過是蜩鳩一樣的行為。畢竟,人生短暫,執迷於既得利益的人都是短淺之輩。唯有那些“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人,才能像鯤鵬一樣。

蜩鳩所處的環境,就是世俗。他們的生活不由自主,處處受制於人。反觀鯤鵬,能夠藉助客觀條件謀定後動,從境界上已勝過蜩鳩。不過,在莊子看來,儘管鯤鵬擁有超凡的能力,但它仍未達到最高的境界。畢竟,藉助客觀條件,仍要“有所持”,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

既然,連鯤鵬都無法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那麼,這一境界又是如何達成的呢?莊子認為,唯有“無所持”,才能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無上境界,這也是莊子畢生所求的理想境界。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莊子乃至道家思想中“出世”的特點。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不過,莊子的思想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尚有區別,在保持了“養心”這一根本的基礎上,莊子還糅合了儒家的“修身”。莊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進入到真正的逍遙境界。

想要深刻剖析莊子,單憑一部《逍遙遊》是遠遠不足的,我們還需結合《齊物論》中的論述。如裡面的一句“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就頗具哲學價值。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你的存在,就沒有我的存在,只要我與你的距離足夠近,那麼,就能取得任何我想得到的東西。看起來這句話毫無邏輯,讀來雲裡霧裡,實際上這就是莊子對物質和意識形態的探索。

毫無疑問的是,莊子肯定了物質的第一性,認為依附於物質的意識為第二性,二者之間既辯證又統一的關係就是這句話中的“你”和“我”。莊子並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後繼人,他本身就是哲學的巨人與先驅者。莊子的思想在後人看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的心中就有一千個莊子。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周輕生死,曠達古無比”,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讀莊子時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悟。也難怪《古典新義》的作者會認為“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參考資料:

【《逍遙遊》、《莊子》】

TAG: 莊子鯤鵬逍遙遊道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