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特約撰文|李昊

平面設計 | 王津

圖片來源 | 李昊、谷德設計網

18年秋天的一個週末,我從北京坐高鐵去太原,專程去看了黃海波策劃的《時尚迴響大型實物展》。展覽在新城區的太原美術館舉辦。穿過嶄新的、櫛次鄰比的建築群,進入美術館後,彷彿進入了一個時光隧道。2958件日常用品,339位太原市民,40年的生活記錄,將人迅速拉入逝去的日子裡。展廳的門口張貼著一張展品地圖,在太原地圖上標註了每一件展品的來源位置。舊物為大地疊加上了記憶的圖層,地圖也因此擁有了時間的維度。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01

如果時光倒流

展廳入口還有個一人高的大型不倒翁娃娃,這是80年代最常見的兒童玩具,充滿了懷舊感。雖說展品橫跨四十年,但多數仍然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老物件。

那是改革開放後物質文明的濫觴期。計劃經濟逐步瓦解,市場經濟初步興起。物質雖然不如現在豐富,但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深遠。的確良、蜂王漿、麥乳精,這樣的名詞,讓許多90後、00後青年們摸不清頭腦,遠比博物館裡的琺琅器、唐三彩、法藍釉等讓人感到陌生。但後者和我們的距離跨越千年,前者只和我們有一代人的距離。不禁讓人對時間的流動感到恍惚。

很少有展館如此大規模地展示那個時代的物品,基本上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蝙蝠衫、喇叭褲、健美褲等服飾,到通訊錄、歌詞本、錄影帶等資訊載體,再到糧票、蛤蜊油等日用品……曾經的時尚再次激盪出迴響。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與藝術展不同,這裡更像是普羅大眾的一次聚會,如果說藝術家透過創造出藝術品達到不朽,那麼普通大眾,則透過這些日常用品,在平凡生活織補出詩意。這與物質崇拜無關,是一種質樸、生動、純粹的生活美學。日常用品在時間的包漿下,變成了生活的的琥珀,凝結了一個個平凡的瞬間。

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徜徉在展廳之中,有的人透過展品追憶往昔,有的人則像發現新大陸般的好奇。懷舊意味著什麼?

斯維特蘭娜·博伊姆《懷舊的未來》中有這樣的的論述:“懷舊不僅是審美的慣性和給予過去的濾鏡,它更是一場共情的體驗”。這或許是這場展覽的意義。過去與現代的對話,新與舊的共情。當傳統生活的載體與新時代元素結合後,又能為文化增加了新的傳統。

我在一個展現80年代家庭客廳的展廳前駐足,兒時的畫面映入眼簾。客廳最邊上立著綠色雙開門冰箱。冰箱頂上鋪著布套,上面可以擺一些東西,讓冰箱也起到部分櫃子的作用。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那個年代典型的大相片框被擺在上面,相框裡面有家庭成員的黑白和彩色的各類照片。冰箱旁一側佇立著木質大立櫃,上面幾排架子上,依次擺放著陶瓷工藝品、太鋼汽水、寶塔糖,以及想要拿到錢只能摔碎的陶瓷存錢罐——都是那個年代的特色。中間層還有一臺燕舞收錄機,此時耳畔會回想起那句“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

大立櫃旁是矮一些的電視櫃。電視機很小,只有十幾寸,因此電視櫃同樣被用來擺放各種雜物。電視機旁邊放著的是老式座鐘,另一側擺著塑膠假花,花朵雖假,但情真意切。落地扇扇葉上罩著白布套,上面往往繡著鴛鴦或者是牡丹。一對藍色單人沙發靠著牆,白色的背靠巾扶手巾貼合在上面,和沙發融為一體。此時展廳一片安靜,眼前無數的老物件,彷彿是散佈在宇宙中的星辰與塵埃,漫天飄灑,構建出星系隱秘的秩序。正是藉助它們,我們才能尋找到彼此,在茫茫宇宙中不再孤單。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02

光陰的故事

在展覽中,許多老物件旁都標註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個體的故事,呈現了那個年代的生活的浪漫,甚至比展品本身更為動人。

在這些故事裡,人們透過和物的互動,賦予了物以意義。同理擴充套件開來,人和城市的關係也是如此。老城區之所以迷人,正是因為人與環境高頻次的互動,才為其賦予了生活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流水線生產的物品,經由這樣的個體故事的串聯,也為城市提供了個性的色彩。你能夠透過這些展品和故事的細節,感受到這個大工業城市曾經的物質底蘊,也可以感受到被稱為“鬧城”的太原的煙火氣息。

從這個角度上講,如今城市的“千城一面”其實更多的是生活的“千人一面”。現代化大生產異化了個體的生活,均質化和標準化的生活,顯然讓人喪失了平凡生活的細節中探尋審美的能力。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圖上:80年代的太原,火車站附近的4路電車

圖下:鐘樓街開化寺市場

在一張軍港之夜的唱片下面,記錄著一個1981年的故事:一個注重藝術薰陶的家庭在半導體收音機的基礎上升級為唱機。父母還請來木工為唱機做了配套的音箱。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始終有人堅持著精神的追求和傳承。

李澤厚《美的歷程》舊書下面,記錄了人們晚上到新華書店門口排隊,等著第二天一早搶購新上市的這本書的情形。不禁讓人聯想到如今人們搶購iPhone的場景。在一套舊西裝旁邊,說明文字講述了西裝捐贈者當年因公出國時購買西裝故事。為了節省外匯,一分錢掰開花,買下西裝後,還為出國考察學習省下了一大筆錢。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上世紀70年代初,出租汽車在太原誕生。兩名90後女畫師選擇用手繪出租車來紀念她們的青春歲月。普通的六張水彩紙上,一輛輛逼真的、款式不一、顏色鮮亮的計程車,真的就像在跟人們訴說著這些年計程車的變遷史。 畫師:李亞茜、孫尚霞

一張1993年的計程車營業執照則記錄了計程車行業的黃金年代。那時候開車租車是俏活兒, 計程車司機是絕對的高薪階層。93年,一張出租車的營業執照的辦理,就讓人花了7萬塊錢,與之對比——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蘇聯拉達轎車價格也只是3-10萬。這樣的鉅款可以反映出計程車行業的高利潤。不過天不遂人願,按照捐贈者所言,“長安的發動機、昌河的底盤、紅色夏利的外殼”無法磨合,僅僅兩年,他的計程車生涯就草草結束了。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上海田林街道的原欽青花鳥市場,承載著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記憶。 谷德設計網 凡度設計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改造後的市場 谷德設計網 攝影:郭靖

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張車票記錄的90年代愛情故事。這是一張從北京麗澤到到太原汽車站的車票。在1997年香港迴歸前夕,一位太原姑娘到北京出差,接她的是一個東北小夥。姑娘出差結束後返回太原。而這位東北小夥毅然買了一張大巴票,一路追了回來。從此兩人在山西喜結良緣。在那個沒有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沒微信、陌陌等社交APP的 年代。千里姻緣被記錄了這張車票上,其承載的資訊量堪比海量的微信聊天記錄。

在展廳的一角,一個老式的紅白機與投影儀連線在一起。一對青年男女在投影的幕布前,玩著遊戲機上曾經流行的魂鬥羅遊戲。過去與現在相逢,或者是嫁接,或者是混血,精雕細琢的舊日細節,與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喧囂不可阻擋的匯合起來。新興的故事,正在被生活所創造。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記憶宮殿”(Memory Palace)是Pitzhanger畫廊展出的一項新作,它為人們呈現了一種宏大的、按照時間順序發生的景觀,映射了人類七萬五千多年以來的一系列重要轉變。 谷德設計網 藝術家Devlin

03

生活的隱喻

這些老物件,承載的是一代人對於城市的一種理解。日用品與人的關係,是人與城市的關係的一種隱喻。作為最小的空間尺度(區域-城市-建築-生活物品),生活物品幫助我們在恢宏的城市中,去敏銳地觸碰城市文化的印記。在時間的長河中,一切終將煙消雲散。對物的擁有無法長存,但物品所串聯出的公共記憶,則將作為城市文明而得以永恆。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水塔裡的凡人紀念館 - 獻給所有做出英雄行為的普通人 設計:Wutopia Lab 攝影:CreatAR Images

展覽館一處的牆上,張貼著列斐伏爾的語錄:“單調,重複的日常生活隱含著深刻的內容,從一個女人購買半公斤砂糖這一簡單的事實,透過邏輯的和歷史的分析,最後就能抓住資本主義,抓住國家和歷史。”這句話既溫柔,又充滿力量。它時刻提醒著我在宏大敘事下個體的感知的重要性。我經常把這句充滿魅力的話,放在我關於城市研究的演講PPT裡。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六工匯位於北京首鋼園北區的核心地塊內。專案佔地13。2公頃,是一個擁有國際甲級辦公樓、全新零售餐飲體驗和充滿藝術、文化多功能區域的綜合體專案。圖為改造前原有的7000風機房。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改造後的7000風機房東立面 Jerry Yin 根本堂建築攝影

看完展覽,大概是下午四五點鐘。坐在美術館的大廳裡,初秋的陽光斜射進來,灑下一層柔和的淺淺的金光。一種溫馨的氛圍彌散開來。一個刻有“上海時民制鐘廠”字樣的鏽跡斑斑的鐘表,安靜的躺在展廳的角落裡,任由夕陽將它的影子拉的很長。鐘錶的指標一動不動,時間似乎也停留在這裡。

每個時代,都不乏懷舊的戀物者

老物件是一個群體共同記憶的載體。它們就像是生活的琥珀,晶瑩剔透,閃耀著特定年代的質感和紋理。走進展覽,讓我們與黃金年代再次擦肩,恍惚中覺得一切也許只是午後一場慵懶的夢境。對物的擁有無法長存,但物品所串聯出的公共記憶,則將作為城市文明而得以永恆。

TAG: 年代生活太原計程車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