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農曆的二月初二,是民間傳說中“龍抬頭”的日子。每年這一天到來的時候,民間都會舉辦大型的“社祭”活動,供奉龍王,祈求雨水降臨,五穀豐登。

“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龍抬頭”這個節日,在古代又名“龍頭節”、“青龍節”和“春耕節”,它是中國西北地區民間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一、“二月二,龍抬頭”的起源

關於“二月二”這一天為什麼被稱為“龍抬頭”,一直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面介紹三種相關的古代傳說,以供大家參考。

傳說一:古代三皇之一的伏羲,曾經在每年二月初二到農田躬耕。目的是給官員和百姓起個模範帶頭作用,勸勉大家要勤勞。後世的君主們紛紛效仿,於是又成了一個節日。

上古之書《三墳》中曾經提到:“龍善變化,能致雷雨,為君物化。”這裡的意思是說,龍就是君,君就是龍。

古代農諺有云:二月初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因為“龍”是中國君主的象徵,君王帶頭耕種,就等於“龍帶頭”(即“龍抬頭”的諧音),所以這一天就被稱為“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漢朝的時候,漢文帝聽從了大夫賈誼《積貯疏》的建議,把“春耕”儀式的時間,提前到了每年正月。

從此以後的二千多年裡,“春耕節”和“二月二”分成了兩個節日。

在古代的皇家,每年正月都會舉行非常隆重的“春耕”儀式。那一天,皇帝和皇后會親自“扶犁躬耕”,以勸農桑。而在民間“二月二”的節俗祭祀活動,依舊被保留。

傳說二:武則天廢唐立周後觸怒了上天,玉帝下令三年之內,不準給周朝降雨。負責降雨的龍王不忍心民間的老百姓受苦,於是偷偷下了一場雨,緩解了災情。

玉帝知道以後勃然大怒,就把龍王壓在一座山下,以示懲罰。周朝的百姓聽說後,天天跑到山前替龍王祈禱求情,感動了玉帝。

最終,玉帝在二月初二這天把龍王放了出來,於是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節日。

按照這個民間傳說,“龍抬頭”是周朝百姓為了感謝龍王降雨的恩德設立的。

傳說三:《燕京歲時記》裡面記載,“二月二”在古代原來叫做“中和節”,是唐德宗發明的一個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唐德宗李適認為:“中者,天下之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所以用“中和之道”治國,國家就一定會昌盛。

一年當中最美好的季節是春季,二月又恰好處在春季的中間點,很符合“中和”之道,於是唐德宗就把二月初二定為“中和節”。

那麼,“中和節”與“龍抬頭”,又是怎麼聯絡起來的呢?講到這裡,就不得不講一下中國傳統中的“五行學說”了。

古代的五行學說中有“四聖獸”,它們分別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大神獸分別鎮守四方疆土,並與五行屬性相匹配。

東方是青龍,五行屬木,象徵春天;南方是朱雀,五行屬火,象徵夏天;西方白虎,五行屬金,象徵秋天;北方玄武,五行屬水,象徵冬天。

二月恰好在春季,正好處於“龍頭”。與此同時,因為龍在古代是最重要的司雨之神,而西北民間春天最缺的就是雨水,所以民間就盼望“龍王抬頭”看一看民間的旱情。

“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不過,

中國古代的“雨神”除了龍王之外,事實上至少還有“巫山神女”、“計蒙”和“雨師”等三種

。為什麼二月初二隻提到龍王,不提其他的三位呢?

有一些網友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巫山神女”,只管三峽一帶的降雨,而“計蒙”和“雨師”這兩位的名氣,又都不如龍王來得大。

但是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龍抬頭”這個節日的發祥地是在西北。古代的西北人民,最崇拜的雨神只有“龍王”。

“二月二,龍抬頭”這個節日,最早出現在西北地區,周王朝的遺民當中。西周時期奴隸制盛行,東周國家又分崩離析,天下大亂。

在科技不發達,人命賤如草芥的上古時代,老百姓們每當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把生存的希望寄託到非人的神靈身上,於是形成了一種對龍的崇拜。

農民種地要看天,春耕又關係著百姓們一年的生計。同時,西北的乾旱地帶,耕種最需要的就是“雨水”。

周朝百姓們為了祈雨,幻想出了司雨之神——龍王。

“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都祭祀龍王,祈盼風調雨順。三位受到冷落的“雨神”當中,“巫山神女”系南方傳說的雨神,“計蒙”按《山海經》的說法是東方的雨神。

此二者名氣不響,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地方,春旱的情況不如北方來得嚴重。只有“雨師”和“龍王”,是同出於西周神話的。

根據《列仙傳》介紹,周朝的“雨師”原來是一個顛狂人,當他化為赤龍時就能降雨。所以在周朝人看來,“雨師”差不多就等同於龍神。

二、“二月二”相關的習俗

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

西北地區的民俗就是舞龍、社祭、拍瓦片,還有“吃龍眼”、“吃龍耳”、“理龍頭”和“接姑娘”等等。

其中有一些民俗很有趣,還有一些民俗則自相矛盾。比如某地小朋友會在“二月二”這一天“吃龍眼”,討個好彩頭。但是另一些地方最忌動針線,因為擔心會扎傷了“龍眼”。

如果說“二月二,龍抬頭”這個節日,是古代百姓為了祈雨,或者對龍王感恩才設立的,那麼怕針線傷了“龍眼”才應該是正常的,為什麼還有人要“吃龍眼”呢?這就有些自相矛盾了!

“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理龍頭”這個說法,則是說人們特意挑了這一天去理髮。據說是因為正月不宜理髮,所以可以留到二月才理。至於正月為什麼不宜理髮,那又是另一個充滿了“誤會”的民俗了。

結語

“二月二,龍抬頭”,是中國西北地區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綜合各種民間傳說和節日習俗來看,它的出現與古代西北民間祈雨活動,以及皇帝“躬耕”勸農的活動有重大的關係。

“龍抬頭”最早可以溯源到周朝以前,因為西北地區春天缺雨,導致農業生產受阻,所以黎民百姓幻想出了一種非人類的神靈來幫助降雨,而這種神靈被起名為“龍”。

“祈雨”是古代的國家大事,因此龍這種“司雨”之神,就與人間的君王直接掛上了鉤,於是《三墳》之中,才有了“龍善變化,能致雷雨,為君物化”的提法。

從伏羲時代開始,中國曆代統治者都要在春天組織“春耕”儀式。

這種儀式最初的時間,可能正是被定在農曆的“二月初二”

,只是在漢代以後才由國家正式改在正月。

“二月二,龍抬頭”,到底是啥意思,在農村風俗中又要做哪些事?

民間給這種由君主帶頭躬耕的“上古儀式”,賦予了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就是“龍帶頭”。後來因為年代久遠,在流傳中逐漸演變出了“龍抬頭”的說法。

“龍抬頭”這個節日最初的產生,顯然與“神話”沒有關聯。涉及到真龍神降雨的部分,屬於後人穿鑿附會的說法。因此民間才會出現一邊求龍王降雨,一邊又“吃龍眼”的矛盾習俗。

TAG: 龍抬頭二月龍王節日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