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典之韻,賞宋人出郊之趣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

品古典之韻,賞宋人出郊之趣

龍抬頭雕像

這裡的“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之龍角星象;每年二月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在農耕文化中這一天也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陽氣生髮,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宋代王庭珪的作品《二月二日出郊》,這是一首描寫郊遊的詩,讓我們跟著詩人的腳步,一起領略春日出城郊遊之美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壠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詩文大意

太陽將出而未出的時分,大霧遮住了江城,又變成細雨霏霏。忽然天又變晴,捲起帳幔露出了群山;雲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間到處聽到黃鸝囀鳴,麥壠間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飛。誰能像農人一樣知道此中樂趣?他們正招呼兒童騎牛吹笛把家歸。

文學賞析

“日頭欲出未出時”:點明剛出郊時的情況,太陽將出未出之時即早上五點到六點之間;

“霧失江城雨腳微”:漫天大霧,以致城郭都隱在霧裡看不見了。這個“失”字用得很活,古味十足又不落俗套,“雨腳微”是寫大霧像細雨一樣,這兩句寫出了山城的特有景色,也順帶點出了即將天晴的前兆。

“天忽作晴山卷幔,雲猶含態石披衣”:這兩句詩主要描寫的是大處遠景。四周的青翠的高山原來被霧幔遮住,現在突然把簾幔捲了起來,天雖然晴了,但許多雲彩還沒來得及散去,彷彿還要故意作態,那些山石上還沒有散掉的雲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這裡寫成兩層,把雲和石都寫活了。運用擬人手法,描繪出了天晴山露,白雲披石的清美景象,不僅形象生動,還賦予了天和雲一種情態,獨具纏綿情味。用詞巧妙、富有動感,凝練曲折。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壠高低紫燕飛”:這兩句詩描寫的是近景,黃鸝語,紫燕飛,一片春日生機。而“語”是聽得,“飛”是看見。“煙村南北”寫行中所見,村南聽到,村北也聽到,那麼“出郊”的行動自在其中;“麥壠高低”是山城近郊特色,表現地勢不平。“黃鸝”、“紫燕”的活動樂在其中。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農曆二月二日春耕已開始,農人一早耕罷歸來,家中孩童放牧歸村,跨牛吹笛,悠然自得。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其樂融融、景色如畫的農家樂圖。

品古典之韻,賞宋人出郊之趣

雨後的大山

七律中間兩聯易見精彩,而尾聯難於中間,首聯尤難。此詩順序而下,極有層次。第一聯寫初出郊時,大霧如雨,連城池都看不見了。三四兩句寫天忽放晴後四山的景色,這一聯是從大處遠處著眼,天雲、山石,都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而每句都是兩層意思的複句,兩句句法相對而意思相聯,上句寫山卷幔,應該雲霧盡失,下句寫雲卻留戀不去,那個“猶”字很用力,和“忽”字對得極工整。

律詩中間兩聯應有變化,這五六兩句雖然也有煙村、麥壠、黃鸝、紫燕四種東西,但各為單句。這兩句作者的視線從遠處收到近處,從大的東西收到小的,從靜物寫到動物。在天晴之後,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結尾又從物收到人,用鳥類逢春之樂,襯托田家早耕歸來的愉快心情。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是從筆下自然流露出一種熱愛郊外人物的豔羨之情。

品古典之韻,賞宋人出郊之趣

黃鸝

這首詩描繪了出城郊行所見的景物以及農村田園生活的樂趣,其妙處在於:

一是寫景生動細緻見長:太陽剛剛要出山,霧雨霏霏天氣忽而轉晴的過程極其生動,從大處著眼,寫天忽放晴後四山的景色,天、雲、山、石,都採用擬人手法,句法靈活多姿。由遠而近,由高而低,由大而小,由靜而動,寫出了田園景色的生機;

二是以鸝語燕飛的自然景物襯托農家之樂,刻畫出一幅牧童跨牛吹笛的村樂圖,並流露出詩人自身熱愛自然之情趣,手法細緻且含蓄。

詩人簡介

品古典之韻,賞宋人出郊之趣

王庭珪畫像(圖片來自網路)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號瀘溪老人、瀘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王庭珪是兩宋之交的重要詩人。他個性剛直,為詩雄渾,政和八年(1118)登進士第。調茶陵丞,與上官不合,棄官隱居盧溪,因以自號。曾因詩送胡銓而被貶辰州。靖康之變而後他表現出對國家憂患和民生疾苦的極大關注,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詩文詞創作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相關習俗

相傳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為孩子正衣冠、點硃砂啟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願孩子長大斷文識字。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啟蒙教育形式。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於“龍抬頭”的習俗呢,請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見聞。

TAG: 黃鸝龍抬頭王庭吹笛煙村